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目的 探讨肺门局灶型Castleman病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6月~2012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门局灶型Castleman病的5例患者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CT表现由两名放射学医师共同分析.以手术结果为标准,评价CT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肺门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影,边界清晰,直径为3.0~5.5cm,2例患者病灶中心可见放射状或颗粒样高密度钙化灶,病灶周围支气管受压狭窄.5例患者增强扫描动脉期呈明显强化或显著强化,并且可见对比剂早进晚出的特征.结论 肺门边界清晰明显持续强化的软组织肿块,要考虑局灶型Castleman病的诊断,确诊需要病理. 相似文献
13.
14.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是椎基底动脉系统循环不全引起脑干、小脑、大脑半球后部等灌注区功能障碍所致的症状。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大多以发作性为主,其次可伴有黑朦、恶心、呕吐、共济失调、走路不稳等,其病因主要为血管形态学改变、一过性动力学因素等致后循环血流灌注不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卵巢甲状腺肿(SO)的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学对照,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卵巢甲状腺肿的临床,CT及MRI资料,将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影像学表现为境界清晰的不规则肿块,大多位于单侧(n=11,91.7%),呈囊实性(n=6,50.0%)或多发纯囊性(n=6,50.0%)。囊性部分为边界清晰、多发大小不等的囊腔,均有完整囊壁,内壁光整,8例(66.7%)病灶内可见高密度囊,其中2例高密度囊腔T1WI为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实性部分为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密度,分布于囊腔之间,增强扫描囊性部分无强化,囊壁可见无或中重度强化,实性部分明显强化;8例(66.7%)囊壁可见斑点状钙化,4例(33.3%)病灶合并大量腹水及少量胸水。结论:卵巢甲状腺肿表现为边界光整的囊实性肿块,CT上的高密度囊腔及MRI上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囊腔具有相对特征性,CT及MRI诊断有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Tourette综合征患儿症状严重程度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脑低频振幅(ALFF)的关 系。方法:选取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所收治20例首发Tourette综合征患儿,均接 受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检查,分别在不同频段对脑ALFF值进行计算,探讨症状严重程度与脑ALFF值的相 关性。结果:左额上回眶部、右额中回、左额中回眶部的症状严重程度评分与脑ALFF值表现为正相关( P < 0.05);左距状沟、右距状沟及其周围皮质的症状严重程度评分与脑ALFF值表现为负相关( P <0.05)。结论: Tourette综合征患儿的症状严重程度与特定区域脑功能活动异常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肠套叠行空气灌肠整复治疗要点与规范化方案。方法 分析总结台州市立医院2016年3月—2022年2月收治的469例肠套叠患儿行空气灌肠整复规范化治疗效果,及DSA下行空气灌肠整复操作经验,建立完善标准化诊疗流程。结果 按照规范化方案治疗该组病例成功率99.15%(465/469),复发率3.01%(14/465),未见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无医疗纠纷、投诉;确立了相应的儿童急性肠套叠规范治疗流程。结论 儿童肠套叠行空气灌肠整复术规范化方案的确立有利于该诊疗技术高效、安全进行,为标准化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在脑梗死演变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脑梗死诊断、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自旋回波-回波平面(SE-EPI)成像序列对98例脑梗死患者共进行117例次DWI及常规MRI检查.其中超急性12次,急性期43次,亚急性期29次,稳定期10次,慢性期23次,测量各期病灶平均ADC值及平均相对ADC(rADC)值,并分别测量梗死灶中心至病灶边缘的ADC值及rADC值.结果 超急性、急性期脑梗死灶ADC值较对侧相应区域明显下降,超急性、急性期rADC最低,随时间延长rADC由低到高,于8~14 d出现假性正常化,于慢性期高于正常水平,rADC与时间有关[(174±3.47)%vs(58±6.75)%,t=2.03,P<0.05].超急性、急性期病灶中心rADC最低,从中心往外逐渐升高呈梯度征;亚急性期脑梗死ADC值、rADC值呈现与超急性期及急性期相反的"梯度征",即病灶中心区ADC值和rADC值最高,从中心往外逐渐降低.结论 脑梗死病灶ADC值具有特征性的演变规律,有助于及时准确地对脑梗死分期诊断,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颈内静脉置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其中38例行颈内静脉置管后采用抗凝及经溶栓导管脉冲式灌注尿激酶综合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包含11例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另15例行患侧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术后3、6、12个月行彩超复查评价静脉通畅程度。结果经颈内静脉置管溶栓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彩超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随访1年,无出血、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综合有效率达100%(38/38),高于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组的86.7%(13/15),在α=0.1的水平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76)。结论经颈内静脉置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