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5篇
耳鼻咽喉   1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3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8篇
预防医学   9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31.
目的探讨腓骨肌萎缩症(CMT)1型和2型患者的临床与基因突变的特点。方法对临床诊断为cMT1型和cMT2型91个家系先证者的临床表现、电生理和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PMP22的大片段重复突变和PMP22、MPZ、SIMPLE、EGR2、RAB7、NEFL、MFN2、Hsp27及Hsp22基因突变分析。结果CMT1起病较早,临床表现多见起始于下肌远端的无力萎缩,伴感觉缺失,神经系统检查可见小腿肌肉明显萎缩,膝、踝反射减低或消失,弓形足,神经电生理检查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病理改变可见髓鞘脱失,基因突变分析发现PMP22的大片段重复突变和MPZ基因突变;CMT2发病率较CMT1低,发病年龄比CMT1较迟,临床症状与CMT1相比,运动系统受累较感觉系统更明显,神经传导速度常在正常范围.病理改变呈轴索变性,基因突变分析发现MFN2、Hsp27及Hsp22基因突变。结论CMT1与CM他临床表现不同,基因突变分析结果与临床特点一致,准确性高、损伤小,可早期诊断,值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有家族史的患者或高危亲属。  相似文献   
232.
目的 明确1例表型复杂的神经肌病患者的诊断.方法 对该患者进行电生理、病理和致病基因突变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总结.结果 该患者临床病理表现貌似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myotonic dystrophy,DM).基因诊断未发现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DMD/BMD)致病基因Dystrophin 21个外显子的缺失突变以及DM1型致病基因DMPK的(CTG)n和DM2型致病基因ZNF9的(CCTG)n的重复扩增突变,但发现脊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致病基因SMN第7和8外显子的纯合缺失突变.结论 报告1例极为罕见的临床病理表现特殊而经基因诊断确诊的SMA.SMA有明显的临床异质性,临床电生理和病理诊断有其局限性,确诊必须结合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233.
目的 探讨脂多糖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α(lipolysaccharide-induced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factor,LITAF/SIMPLE)基因在中国人腓骨肌萎缩症的突变特点.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DNA直接测序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技术,对已经排除PMP22的大片段重复突变和PMP22、MPZ、Cx32、NEFL、GDAP1、Hsp22、Hsp27点突变的 6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腓骨肌萎缩症家系先证者和27个散发病例共33例患者进行SIMPLE基因突变分析,对10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PCR、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结果 1例散发患者检测出一个新的SIMPLE基因单核苷酸改变(G269A),位于3号外显子的G→A,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由精氨酸变为组氨酸(A90H),7例健康对照者等位基因同样具有此改变,说明为一种多态;另1例患者发现A274G,国外学者已证实为人群中常见的多态.结论 SIMPLE基因突变可能在我国腓骨肌萎缩症患者中少见;SIMPLE基因G269A为新发现的多态.  相似文献   
234.
目的 观察连接蛋白(connexin 26,CX26)基因的一个新致聋突变c.465T→A,P.Y155X,在体外表达细胞功能的改变,以探讨其致聋的可能机理.方法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耳聋家系的先证者外周血抽提DNA,DNA直接测序法分析CX26基因突变.将在该家系发现的突变c.465T→A,P.Y155X和野生型CX26(wtCX26)定向克隆到pEGFP-N1质粒,构建CX26 p.Y155X-EGFP及wtCX26-EGFP融合蛋白表达载体,转染HeLa细胞,Western印迹分析蛋白的表达,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突变蛋白和野生型CX26在HeLa细胞的定位及有无间隙连接斑形成,染料转移实验分析间隙连接的功能.结果 在该耳聋家系发现CX26基因一个新的致聋突变:c.465T→A,P.Y155X.CX26 P.Y155X突变体在HeLa细胞表达的突变蛋白的分子量小于野生型蛋白分子量;突变蛋白在细胞质表达,不能分布到细胞膜和形成间隙连接,无染料转移.野生型表达于细胞膜并形成间隙连接斑,能转移染料.结论 CX26 P.Y155X突变体在翻译后不能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膜,不能形成间隙连接通道.CX26基因c.465T→A,P.Y155X导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聋.  相似文献   
235.
目的 探索定位双相障碍易感基因.方法 采集7个双相障碍高发家系,共90例家系成员,患者27例.选择6个染色体区域中的30个微卫星标记初步扫描,初步扫描结果阳性的区域选取12个微卫星标记精细扫描.GENEHUNTER2.1软件行连锁分析.结果 初步扫描D21S263、D21S1252和D22S423位点nonparametric logarithm of odds(NPL)值分别为1.64、1.41和1.40.精细扫描D21S262位点和D21S1920位点家系成员法和同胞对法计算NPL值分别为1.44、1.52、1.54和1.89.结论 21q22.11-13和22q13.1可能存在双相障碍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236.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tic cause of a Chinese family affected with 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tonia(PKD).Methods The detailed clinical data and the blood samples of the affected patients with PKD and their relatives were collected.After genomic DNA was extracted from blood leukocytes,target linkag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using multiplex PCR by microsatellite marker's located in the reported critical region on chromosome 16.All exons and flanking regions of SCNN1G and ITGAL genes were amplified by PCR-sequence.Results In this three-generation 12 member family,5 individuals have been diagnosed as PKD.Target linkage analysis suggested the disease gene linked to chromosome 16.between D16S3396 and D16S3057 with two-point LOD score of 1.47 at recombination fraction(θ)=0.0.All affected individuals shared a common haplotype which co-segregated with the phenotype.Except for 8 reported SNPs,no pathologic sequence variants were found in candidate genes SCNN1G and ITGAL.Conclusions The studied family is genetically linked to the reported critical locus of PKD on chromosome 16.SCNN1G and ITGAL were ruled out as the causative genes for the studied pedigree.Further genetic analysis in this family may reveal new genetic cause responsible for PK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