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对健康供者外周血T细胞增生和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健康供者20例,给予rhG-CSF10μg/(kg·d)进行动员,连续7天,动员前和动员后第8天取外周血10m1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加入CD3单克隆抗体和rhIL-2激活T细胞,培养96h后检测T细胞增生率和细胞毒性;同时对动员前后激活的T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Fas表达率,用RT—PCR检测穿孔素(perforin)和Fas配体(Fasl。)mRNA表达情况,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细胞的1干扰素(IFN-γy)分泌情况和白细胞介素-10。结果动员后各次采集外周血的T细胞增生能力分别为74.3%、45.7%及24.4%(P〈0.05),CD3单克隆抗体和rhIL-2激活后T细胞对K562细胞的细胞毒性均比动员前细胞有显著减弱(P〈0.05);动员前后T细胞的Fas表达率无明显差异(P〉0.05);动员前后T细胞在激活后均表达perforin mRNA,不表达FasLmRNA;动员前T细胞激活后分泌IFN-γ的能力明显高于动员后(P〈0.01)。结论rhG-CSF动员致使供者T细胞在CD3单克隆抗体与rhIL-2激活后的增生率和细胞毒性下降。  相似文献   
32.
外周血干细胞(PBSC)因具有移植物植入速度快,无需全身麻醉,对供者创伤小等优势,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供者的年龄亦已放宽至80岁左右。近年出现的应用PBSC的治疗性血管生成新技术更进一步拓宽了PBSC的临床应用范围,此类患者多为年龄≥60岁的老年人。在<60岁的供者中,G-CSF动员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有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对于≥60岁的高龄供者,相关文献报道极少见。我们对28例年龄≥60岁的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病(PAOD)患者应用G-SCF动员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3.
我们测定了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在心绞痛发作期和缓解期血浆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6受体 (sIL 6R)、血小板P 选择素以及D 二聚体浓度的改变 ,旨在探讨炎症反应在U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血小板活化、凝血系统激活的关系。对象和方法1 研究对象 1.1 UA组 :2 2例UA患者均为住院病例 ,男 19例 ,女 3例 ,年龄 (5 5 4± 10 .0 )岁。按照 1979年WHO的心绞痛分型标准 ,其中初发劳累型心绞痛 8例 ,恶化劳累型心绞痛 7例 ,自发性心绞痛 7例 (2例为变异型心绞痛 )。全部患者均有反复的心绞痛发作 ,入院后给予内科强化治疗 (根…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初诊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外周血CD8 +T细胞信号转导淋巴细胞激活分子家族6(SLAMF6)表达与穿孔素、颗粒酶B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2例初诊SAA患者的血常规及骨髓象等指标并采集外周血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  相似文献   
35.
伴有FGFR1重排的白血病/淋巴瘤一例报告附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有FGFR1重排的白血病/淋巴瘤,即8p11骨髓增殖综合征(EMS),是一种较罕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以髓系增生异常、嗜酸粒细胞增多、常伴发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ymphoblast lymphoma,LBL)为其主要特征.染色体易位均涉及8号染色体短臂(8p11),即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1,FGFR1)基因位点,形成融合基因.其产物构成性激活酪氨酸激酶活性,通过多条信号传导通路影响细胞的生长、分化、凋亡,诱发恶性转化.迄今,国外对该病报道40余例,国内罕见~([1-2]).现报告我们发现的1例EMS,并进行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36.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Af)患者是否存在血小板激活和内皮损伤,探讨其对评价Af血栓栓塞危险性的价值。方法:Af患者共89例,按是否接受了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分为两个亚组:①TEE检查亚组:35例,发现左心房和(或)左心耳有血栓者10例,有明确外周动脉血栓栓塞并发症者8例,无血栓者17例;②未检查亚组:54例。另选33例非Af者为对照组。用ELISA法测定两组的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sP选择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水平,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对其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Af患者血浆sP选择素、vWF、MPV、DD水平显著升高(P<0.05),其中血浆sP选择素、DD、MPV水平在血栓和无血栓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P选择素与DD水平呈正相关(r=0.311,P<0.05)。结论:Af患者存在有血小板激活及内皮损伤,与其血栓形成及栓塞并发症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7.
目的:对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以探讨其对评估血栓栓塞危险性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9例房颤患者分为两组:血栓栓塞阳性组(30例)和血栓栓塞阴性组(39例);另选47例无房颤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为非房颤组。全部患者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其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其左室射血分数、P选择素、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D-二聚体水平;用发色底物法测定其AT一Ⅲ活性。其中48例房颤患者接受TEE检查,测定其LAA流速及LASEC,并根据是否发现左房和/或左心耳血栓分为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血栓阳性组(12例)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血栓阴性组(36例)。对结果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房内径增大、左房自发超声对比现象≥2级、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和D—D浓度增高左房自发超声对比现象为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单个危险因素中,诊断房颤血栓栓塞的灵敏度较高的是左房内径,特异度较高的是D-二聚体。随着独立危险因素的增多,诊断血栓栓塞的特异度增高,但灵敏度下降。结论: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是LA内径增大、左房自发超声对比现象≥2级、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和D-二聚体浓度增高,且D-二聚体浓度增高的评估价值优于其他因素。结合多个危险因素。可提高诊断房颤血栓栓塞的特异性。更可靠地评估血栓栓塞危险性。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正常供者与恶性血液病患者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后,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通过形态学观察PBSC中淋巴细胞比例及单个核细胞活力。方法分别对15例正常供者和1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使用rhG—CSF动员剂,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中单核细胞(MNC),观察有核细胞数、有核细胞分类、MNC计数及细胞活力。结果(1)正常供者组采集的PBSC有核细胞总数为(4.31±1.41)×10^8/kg,恶性血液病患者组有核细胞总数MNC数为(6.21±4.37)×10^8/kg。(2)恶性血液病组采集的PBSC有核细胞数高于供者组(P〈0.01)。(3)用淋巴细胞比值乘以有核细胞总数计算单个核细胞,正常供者组(2.82±1.03)×10^8/kg、恶性血液病患者组(2.58±1.79)×10^8/kg,正常供者组与恶性血液病组单个核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正常供者组MNC计数为(96.7±5.1)%,其中淋巴细胞占(65.9±9.4)%、粒细胞占(16.3±8.7)%、单核细胞占(16.5±4.0)%;恶性血液病组MNC计数为(92.7±15.6)%,其中淋巴细胞占(55.3±16.7)%、粒细胞占(24.3±16.5)%、单核细胞占(14.9±9.1)%。(5)正常供者组冻存前后细胞活力分别为(91.5±4.3)%、(67.4±9.1)%,恶性血液病组冻存前后细胞活力分别为(82.9±11.1)%、(56.5±20.1)%;两组冻存前后细胞活力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6)rhG—CSF动员前后正常供者组及恶性血液病组T细胞在CD3单克隆抗体+rhIL-2刺激下,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增生能力在应用rhG—CSF后下降[(68.5±15.1)%vs(52.3±12.5)%(P〈0.05)。结论单用rhG—CSF或化疗联合rhG—CSF动员均可采集到足够数量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应用淋巴细胞乘以有核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心房纤颤 (AF)患者血液凝血系统分子标志物凝血酶 抗凝血酶Ⅲ (TAT)浓度变化及其对评价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的价值。方法 :45例慢性房颤患者中 9例通过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TEE)检出左房血栓或有栓塞病史 ,为血栓阳性组 ,余 3 6例房颤患者为阴性组 ,另选临床情况相似的 2 1例窦律患者作为对照组 ,各组均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 (ELISA)和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TAT、D D浓度和AT Ⅲ活性 ,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AF患者无论是否伴有血栓 ,其TAT及D D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窦律组(P <0 0 5 ) ,AT Ⅲ活性明显低于正常窦律组 (P <0 0 5 )。血栓组患者TAT、D D水平较血栓阴性组明显升高(P均 <0 0 5 )。房颤患者TAT与D D水平呈正相关性 (rs=0 3 0 6,P <0 0 5 )。结论 :房颤患者可引起凝血系统的激活 ;检测房颤患者血浆中TAT可成为评估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的有价值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40.
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多因素分析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对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以探讨其对评估血栓栓塞危险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 5 4例房颤患者分为两组 :血栓阳性组 (2 6例 )和血栓阴性组 (2 8例 ) ;另选 3 5例无房颤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为非房颤组。用心脏彩超测定其LA内径 ,用ELISA法测定其TAT、GMP_14 0、vWF、D_D水平 ,对结果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LA内径增大 (OR =1.3 74,P =0 .0 42 )、vWF(OR =1.0 3 1,P =0 .0 3 0 )和D_D浓度增高 (OR =7.5 65P =0 .0 15 )为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 ;单个危险因素中 ,诊断房颤血栓栓塞的灵敏度较高的是LA内径 ,特异度较高的是D_D。随着独立危险因素的增多 ,诊断血栓栓塞的特异度增高 ,但灵敏度下降。结论 :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是LA内径增大、vWF和D_D浓度增高 ,且D_D浓度增高的评估价值优于其他因素。结合多个危险因素 ,可提高诊断房颤血栓栓塞的特异性 ,更可靠地评估血栓栓塞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