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8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8篇
肿瘤学   1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51.
美罗培南治疗儿童肿瘤疾病合并感染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美罗培南在治疗肿瘤疾病合并中重度感染时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急性白血病等80例合并感染患儿应用美罗培南的疗效,剂量为每次10~20mg/kg,1次/8~12h静脉滴注,疗程<10~14 d。结果美罗培南治疗本组血液病合并感染的有效率为78.8%,在合并败血症5例中,4例有效,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者,有效率达77.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结论美罗培南在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合并感染疗效显著而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52.
本研究探讨儿童患者中冻存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回输的相关毒性。对35例恶性肿瘤患儿经大剂量化疗或大剂量化疗加放疗的预处理后,进行解冻后的冻存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分次快速回输,对70例次输注进行了毒性评定。全部病人采用化疗加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进行动员,以CS-3000 plus型或COBE spec-tra-4型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物置于10%二甲亚砜(DMSO)中冷冻,并保存在液氮中。35例恶性肿瘤患儿输注总量190-420ml(265±73ml,相当于13.7±4.2ml/kg),含干细胞数(4.43±1.91)×108/kg,DMSO平均输注总量0.94±0.18g/kg。单次输注量90-300ml(132±37ml,相当于6.6±5.2ml/kg),DMSO0.68±0.12g/kg,同时观察并记录输注过程中出现的症状,并监测输注后24小时内脉搏、血压、体温、呼吸频率,每15分钟记录1次。输注前、后检测血清钾、钠、肌酐、总胆红素、天门冬氨酸转移酶和丙氨酸转移酶及尿液检测。结果表明:回输后出现轻微相关毒性,诸如血红蛋白尿(77.1%)、头痛(40.0%)、恶心(34.3%)、呕吐(24.3%)、腹痛(11.4%)、心动过速(10.0%)、心动过缓(5.7%),但无休克等严重毒性反应。血胆红素在输注后有所升高。输注量>200ml的患者,其血红蛋白尿、头痛、恶心、呕吐和腹痛的发生率有升高趋势(P<0.01),仍可迅速消失。首次输注后总胆红素有升高(P<0.01),并观察到输注后胆红素升高程度与输注量明显相关(r=0.8977,P<0.01)。结论:冻存的儿童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分次回输的相关毒副作用较轻,发生率较低,头痛、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与单次回输量有关。  相似文献   
153.
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及其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及其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对1例9岁女性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的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采集骨髓液涂片行瑞氏染色,骨髓活检和肝脏活检的组织切片后常规化学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用EB病毒寡核苷酸探针(EBER)原位杂交。结果显示,患儿长期发热、贫血、血小板减低,肝脾进行性肿大,伴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血清乳酸脱氢酶、铁蛋白呈进行性增高,多形性小淋巴细胞浸润骨髓基质,肝内增生浸润的淋巴细胞强表达T细胞标记物CD3和活化细胞毒性标记物粒酶B,EB病毒mRNA阴性。结论: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具有独特的临床和组织病理特征,肝脏和(或)脾脏和(或)骨髓病理检查及免疫表型分析有助于诊断;EB病毒感染可能是γδT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后的晚期事件。  相似文献   
154.
急性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时血细胞及氧自由基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5.
大剂量化疗后自体骨髓移植(ABMT)已经用来治疗多种肿瘤,包括神经母细胞瘤、淋巴瘤、小细胞肺癌、睾丸癌、乳腺癌和急非淋白血病(ANLL),并可望取得成功。随着对外周循环中造血干细胞的认识,最近已认为外周干细胞移植(PSCT)可以替代ABMT。  相似文献   
156.
目的报告2例儿童红白血病,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诊断明确的2例儿童红白血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以发热、肝脾肿大6个月就诊,骨髓涂片确诊,死于脑出血,诊断后存活1周;例2以面色苍白、体重减轻1年就诊,骨髓涂片确诊后放弃治疗死亡,诊断后存活1个月。结论红白血病属儿童时期罕见病,恶性度高,预后极差;尽早诊断、合理治疗;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提高该病患儿生存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7.
158.
背景: 甲氧基聚乙二醇是一种无免疫原性的兼性聚合分子,可以共价结合方式修饰各种蛋白质,减少其免疫原性。因此,在进行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时,若能用甲氧基聚乙二醇对移植物的T细胞进行化学修饰,阻断其激活的途径,就可能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反应,提高移植成功率。 目的:构建小鼠半相合骨髓移植模型,观察甲氧基聚乙二醇修饰移植物对小鼠H2半相合骨髓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化配对设计实验,于2003-03/11在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动物实验中心和小儿内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纳入20只8~10周龄雄性近交系BALB/cH-2d小鼠作为供鼠,60只8~10周龄杂交获得的雌性CB6 F1 代H-2d/b小鼠作为受鼠。甲氧基聚乙二醇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 方法:常规制备供鼠骨髓及脾细胞混合悬液。受鼠行总剂量8.0 Gy 60Co γ射线全身均匀照射,照射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照射对照组每只受鼠经尾静脉输入RPMI-1640培养基0.5 mL,单纯移植组照射后12 h内经尾静脉输入未处理的半相合供鼠骨髓及脾细胞混合悬液0.5 mL,修饰移植组照射后12 h内经尾静脉输入甲氧基聚乙二醇修饰的半相合供鼠骨髓及脾细胞混合悬液0.5 mL。 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观察动物存活率、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理表现及存活小鼠的染色体核型。 结果:照射对照组小鼠均在2周内死亡;修饰移植组小鼠30 d存活率显著高于单纯移植组(75%,40%,χ2=5.01,P=0.025)。取死亡小鼠的爪垫皮肤、肝及小肠肠管作病理组织学检查,修饰移植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病理表现减轻,Thomas 病理分级轻于单纯移植组。移植后75 d应用染色体C带显色法检测存活受鼠的嵌合体,证实为完全供者型植入。 结论:甲氧基聚乙二醇修饰移植物可明显减轻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提高半相合骨髓移植存活率。  相似文献   
159.
目的 小儿晚期实体肿瘤对常规化疗效果欠佳 ,该文探讨大剂量化疗并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小儿高危晚期实体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1 3例恶性实体肿瘤患儿 (恶性淋巴瘤 7例、神经母细胞瘤 6例 ) ,在其完全缓解 (1 2例 ) ,部分缓解 (1例 )后进行了APBSCT治疗。移植时病程中位时间 1 0月。 1 1例用化疗加重组人粒 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M CSF)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动员 ,2例采用常规化疗方案作为动员剂。所采集单个核细胞 (MNC)为 (6 .85± 2 .6 5 )× 1 0 8/kg。CD34+ 细胞为 (1 5 .82± 1 2 .93)×1 0 6/kg。CFU GM集落为 (1 7.87± 1 7.94 )个 / 1 0 4细胞。预处理方案中 6例基本方案为全身放疗加环磷酰胺。 7例未用TBI ,仅以马法兰为主做为预处理方案 (马法兰 +卡铂 +足叶乙甙 5例 ,白消胺 +马法兰 2例 )。结果 移植后白细胞 >0 .5× 1 0 9/L、>1 .0× 1 0 9/L、血小板 >2 0× 1 0 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 1 2天、1 5天、1 9天。中位随访时间4 8月 (1月~ 1 4 4月 )。至今总生存率 77% (1 0 / 1 3) ,死亡率 2 3% (3/ 1 3) ,无移植相关死亡。结论 APBSCT是治疗小儿晚期实体肿瘤 ,明显改善其预后的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0.
目的:目前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是免疫抑制治疗,而抗胸腺球蛋白/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TG/ALG)是其中重要的药物。该文通过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探讨ATG/ALG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1994年12月至2005年9月收治的28例诊断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并接受ATG/ALG治疗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8例患儿中,基本治愈2例(7.1%),缓解4例(14.3%),进步12例(42.9%),总有效率64.3%。19例出现血清病样反应,主要表现发热9例,皮疹12例,关节痛7例,肌肉痛7例,关节肿胀3例。发生时间为用药后5~17d,持续时间1~15d,平均4.4d。3例轻症者未经处理自行缓解。其余16例给予甲基泼尼松龙每日10mg/kg,静脉推注每天1次,连用3~5d,症状均消失。3例于停用甲基泼尼松龙2~4d后再次出现血清病症状,再次给予甲基泼尼松龙后症状消失。无血清病及血清病反应轻微者ATG/ALG疗效明显优于血清病反应重者(P<0.05)。结论:ATG/ALG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肯定,血清病为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应用甲基泼尼松龙3~5d可较好控制血清病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