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2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的:在定量研究“益髓醒神”针刺方案取得疗效证据的基础上,率先开展结合定性研究的方法,以优化“益髓醒神”中医针刺方案,取得综合循证证据,促进中医方案临床应用与推广。方法: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定性研究方法,进一步对医师个人技能和经验、患者的价值观和选择以及中医治疗方案潜在的干预成分进行研究,运用主题分析法分析访谈资料。结果:共访谈10名医师和8例患者。访谈结果显示:医师认为本方案选穴常规,操作简单容易上手,无不良反应,是治疗失语的一个基础处方,在临床上可根据辨证或患者症状加减使用;治疗效果除改善患者语言外,还对改善认知、情绪、构音功能有治疗效果。患者对于本方案接受度高、依从性好,认为方案除了改善语言症状外,还对认知、精神状态有改善效果。结论:运用定性研究方法进一步深化了对“益髓醒神”中医针刺方案干预措施影响因素的认识,完善了方案的结局指标,为中医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2.
目的:利用静息态f MRI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基底节核团的脑功能连接变化特点,为优化卒中后偏瘫的康复方案提供研究基础。方法:纳入脑梗死左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21例,招募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相匹配的健康人20例。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静息态功能核磁扫描,选取7对皮层下核团为种子点,比较患者与健康受试者种子点与全脑的功能连接度差异。结果:与健康受试者比较,患者功能连接下降主要为左侧尾状核与右侧额内侧回、颞叶、小脑后叶和尾状核,左侧额上回、顶叶和颞叶;右侧尾状核与左侧额中回、额叶、扣带回、小脑后叶、丘脑,右侧额中回;左侧壳核与右侧扣带回和丘脑;右侧壳核与左侧扣带回和丘脑;左侧丘脑与右侧额叶、颞叶和扣带回;右侧丘脑与左侧海马旁回、扣带回,右侧顶叶、楔前叶。功能连接增强主要见于右侧尾状核与右侧顶叶;右侧伏隔核与右侧苍白球;右侧苍白球与右侧顶叶和壳核;左侧苍白球与左侧枕中回。结论:处于恢复期的左侧肢体偏瘫患者双侧大脑皮质功能减弱与增强并存,皮层与基底节之间的功能连接变化呈现双侧大脑半球间减弱而半球内连接增强的规律。  相似文献   
63.
灼口综合征(BMS)是近二十多年来国外学者提出的一个新的口腔疾病术语,它是在以前的舌灼痛概念基础上扩展成的包括口腔粘膜各个部位的症状组合。该病占口腔门诊人数的5%以上,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BMS患者主诉症状是一个或几个部位的口腔粘膜不适、灼热感和疼痛[1]。口腔检查没有明确的临床病损及特征性组织病学变化,  相似文献   
64.
目的:调查和分析某装甲旅部队官兵血液细胞的异常检出情况。方法利用装甲部队官兵上高原执行军事演习任务前的体检,对210名装甲作业官兵进行血液细胞的检测,并与未从事装甲作业(某步兵团)的官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受检装甲官兵血液细胞主要的5项指标为白细胞(WBC ):(5.65±1.41)×109/L ;红细胞(RBC ):(4.89±0.41)×1012/L ;血红蛋白(HGB):(159.5±11.9)g/L ;血小板计数(PLT):(172.3±36.7)×109/L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56.9±9.1)g/L。②WBC、RBC、HGB、PLT和MCHC水平的异常检出率装甲组与步兵团组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受检装甲组血液细胞各项指标均有异常检出率,与步兵团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异常检出率出现不容忽视,应采取措施予以动态观察。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X3CR1基因多态性在湖南汉族健康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国内外不同种族之间的差异.方法 采用PCR-RFLP技术对150名湖南汉族健康体检者进行CX3CR1基因多态性检测,计算其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并与国内外多个民族CX3CR1基因多态性分布进行比较.结果 湖南汉族人群V249I基因位点有VV和Ⅵ两种基因型,以VV基因型为主,没有II基因型,其中VV基因型频率为88%,VI基因型频率为12%,V和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4%和6%;T280M基因位点有TT和TM两种基因型,以TT基因型为主,没有Ⅱ基因型,其中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5.3%,TM基因型频率为4.7%,T和M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7.7%和2.3%.结论 湖南汉族CX3CRl基因V249I以VV基因型为主,缺少Ⅱ和MM基因型,湖南汉族、新疆汉族、景族和傣族都缺少Ⅱ基因型,T280M以TT基因型为主,缺少MM基因型,湖南汉族CX3CR1基因多态性分布与维吾尔族人群和欧美人群存在较大差异,与国内景族、傣族、新疆汉族和日本人群相似.  相似文献   
66.
目的 分析泮托拉唑联合巴曲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集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84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当天均行泮托拉唑联合巴曲酶治疗,治疗72h后,评估患者治疗效果,将治疗有效患者纳入有效组,治疗无效患者纳入无效组.统计患者临床资料,分...  相似文献   
67.
目的:研究1.23%氟化泡沫在固定正畸治疗过程中预防釉质脱矿的临床效果。方法:经签字同意进入实验的固定正畸患者4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名。A组单纯口腔卫生措施,B组在口腔卫生措施的基础上使用1.23%氟化泡沫。两组患者从治疗起始,每月均使用Canon60D专业相机拍摄一次牙牙合照片,共13次,观察时间为13个月。临床检测指标为牙面是否出现新增的白垩色斑点或龋洞,计算牙釉质脱矿指数(EDI)。结果:1从12次牙釉质脱矿变化看,A、B两组的牙釉质脱矿率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高;2两组EDI指数的平均数:A组高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t=2.929,P=0.008)。结论:1固定正畸所引起的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正畸时间呈正相关;2在口腔卫生措施的基础上使用1.23%氟化泡沫预防固定正畸过程中的牙釉质脱矿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68.
目的 评价三种不同干预方式对口腔固定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影响. 方法 经签字同意进入实验的正畸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名. A组:单纯口腔卫生措施. B组:在A组的基础上使用氟化泡沫. C组:在A组的基础上使用酪蛋白磷酸多肽-无定形磷酸钙. 三组患者从治疗开始每月都使用Canon60D专业相机拍一次牙牙合照片,共拍摄13次,观察时间为一年. 临床检测指标为牙面是否出现新增的白垩色斑或齲洞,计算牙釉质脱矿率.采用SPSS15. 0 软件包,数值变量资料用秩和检验,分类数据用x 2 检验. 结果 从12次牙釉质脱矿变化看,A、B、C三组的牙釉质脱矿率都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三种不同处理方式脱矿率比较;B组与A组比较脱矿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C组与A组比较脱矿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B组与C组比较脱矿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①固定正畸所导致的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正畸时间呈正相关. ②在接受固定矫治器治疗的正畸患者,定期使用氟化泡沫和GC护牙素均能够有效减少釉质脱矿的发生.  相似文献   
69.
背景 目前胡桃夹综合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各种影像学方法对该病的诊断价值及其诊断标准方面。通过无创方式提供更多与病变相关的量化参数,是胡桃夹综合征临床诊断、治疗依据研究的重点。然而,对左肾静脉不同狭窄程度引起左肾静脉与下腔静脉压力差值、左肾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未见相关的数据资料。 目的 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的方法对胡桃夹综合征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数值的模拟,探讨血液流速、静压力、壁面切应力与血管狭窄程度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19年9月至2021年3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70例胡桃夹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真实患者的左肾静脉CT增强图像为基础,应用CFD方法对胡桃夹综合征患者左肾静脉进行血管内血流模拟计算,获得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并与超声测得的血管内径及流速比较。 结果 左肾静脉血流入口处的压力显示为高压,狭窄处与出口处显示为低压,从入口到出口呈现压力递减的特点。壁面切应力除狭窄处外均呈现较低的壁面切应力,越靠近狭窄中心位置,切应力越高,狭窄处的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左肾静脉其他区域,与超声检查结果一致。 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胡桃夹综合征患者的血管模型,胡桃夹综合征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为狭窄处左肾静脉内径变小,流速增快。  相似文献   
70.
髁状突骨折内外固定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对比分析常规的颌间弹性牵引外固定与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在髁状突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及可靠性。 方法 对 4 0例髁状突骨折患者分别采用颌间弹性牵引外固定 (2 1例 )和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 (19例 ) ,其中高位骨折 15例 ,低位骨折 2 5例。 结果 术后 2~ 4周复查 ,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良好 ,内固定组钛板无松脱。张口度≥ 30mm者 ,外固定 10例 ,内固定 14例。张口度 <30mm者 ,外固定 11例 ,内固定 5例。 结论 内外固定均能达到治愈髁状突骨折的目的 ,但外固定复位明显不及内固定准确 ,术后功能恢复较慢 ,且对错位明显的低位骨折复位效果更差。本组病例两种方法均未见对颞下颌关节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