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8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56篇
综合类   63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4篇
  1篇
中国医学   22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51.
目的 评价神经外科躁动患者应用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镇静治疗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2010年3月~2011年3月入住武汉大学人民医院ICU中的神经外科急重症及术后躁动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丙泊白酚组(P组),监测给药前(T1)及给药后10 min(T2)、1 h(T3)、2 h(T4)、6 h(T5)和次日清晨7:00(T6)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药物起效时间、达到Ramsay镇静评分2~4级时药物平均输注速度.结果 两组药物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D组患者用药后血压及心率均有所下降(P<0.05),用药后呼吸频率与T1相比虽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镇静治疗后血压较给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比较,T2~4的心率明显下降(P<0.05),用药后10 min内即观察到呼吸频率下降,T2与T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微量泵持续输入用于神经外科躁动患者镇静安全有效,丙泊酚可应用于躁动患者的快速镇静,右美托咪定镇静过程中无明显呼吸抑制发生,但要注意防范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36例,其中死亡组22例,生存组14例,选取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测定3组患者入院时血浆渗透压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 Ⅱ)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死亡组血浆渗透压明显升高(P<0.05),而生存组则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APACHE Ⅱ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血浆渗透压和APACHE Ⅱ评分明显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血浆渗透压异常率为14.29%,死亡组血浆渗透压异常率为68.18%(P<0.05)。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血浆渗透压与APACHE Ⅱ评分呈正相关(r=0.804,P<0.05)。结论 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死亡患者血浆渗透压明显升高,动态监测血浆渗透压有助于评估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表面活性蛋白-A(SP-A)的表达改变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人肾小管近曲上皮细胞(HK-2细胞)白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培养HK-2细胞,ELISA方法检测不同浓度的LPS(0、0.1、1、2、5、10 mg/L)作用8 h及5 mg/L的LPS于不同时间(0、2、4、8、16、24 h)作用HK-2细胞后IL-6蛋白表达的变化;应用脂质体转染法将SP-A SiRNA转染入HK-2细胞,筛选稳定转染细胞株,采用5 mg/L的LPS刺激SP-A SiRNA稳定转染的HK-2细胞8 h,ELISA方法检测细胞上清中IL-6的分泌量,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NF-κB p65蛋白的表达。结果应用1、2、5、10 mg/L的LPS刺激HK-2细胞8 h后,IL-6蛋白表达水平较0、0.1 mg/L的LPS刺激后显著升高(P<0.05);同时,应用5 mg/L的LPS作用HK-2细胞4、8、16、24 h后,IL-6蛋白的表达水平较5 mg/L的LPS作用0、2 h显著升高(P<0.05)。SP-A SiRNA转染的HK-2细胞经LPS刺激后,其NF-κBP65和IL-6蛋白表达较未转染经LPS刺激细胞明显升高(P<0.05)。结论 SP-A可能通过抑制NF-κB p65的表达进而下调LPS诱导的HK-2细胞IL-6的表达,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时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4.
目的观察比较异丙酚和咪唑安定对发绀型心脏病患儿心内直视手术的心肌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行心内直视手术的发绀型心脏病患儿32例,随机分为异丙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组(PF组,n=16)和咪唑安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组(MF组,n=16)。观察患儿血流动力学变化,检测开放静脉通路时(T0)、主动脉开放后2 h(T3)、术后24 h(T4)的静脉血血浆中肌钙蛋白I(cTnI)含量。检测主动脉阻断后10~20 min(T1)和主动脉开放后10~20 min(T2)时的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表达。结果 2组患儿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和同时点血cTnI水平无显著性差异;2组患儿T2时点心肌中AngⅡ含量均高于T1时点水平,T2时点心肌中AngⅡ含量PF组高于MF组(P<0.05);2组心肌HO-1表达T2时点均高于T1时点(P均<0.01),PF组同时点HO-1表达均高于MF组(P均<0.05)。结论异丙酚和咪唑安定对发绀型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心肌保护作用相当,咪唑安定抑制心肌AngⅡ表达的作用比异丙酚强,而异丙酚刺激心肌HO-1表达的作用优于咪唑安定。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9月~2013年7月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入住ICU时(T0)及72h后(T1)的体温(T)、血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APACHEⅡ评分的变化及28d病死率。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72小时T、WBC、CRP及PCT较对照组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APACHEⅡ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72小时APACHEⅡ评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28d病死率分别为35.5%和52.3%,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症患者,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6.
57.
麻醉与免疫系统的功能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相似文献   
58.
观察家兔脊髓缺血性损害时血糖、内皮素、MDA的变化及异丙酚的保护作用。方法:家兔12只,随机分为缺血组和异丙酚组,肾上阻断腹主动脉40min后开放,组Ⅱ于阻断前静注异丙酚5min/kg继以20mg.kg^-1.h^-1持续输注至主动脉开放,组Ⅰ则以同样方法静注等容量生理盐水作对照,采不同时相动脉血分别测定血浆葡萄糖,内皮素-1和SOD、MDA的水平,术后观察后肢神经和脊髓形态学变,结果:异丙酚明显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比较瑞芬太尼自控镇痛(PCIA)与罗哌卡因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在分娩镇痛的镇痛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40例足月临产妇女随机接受瑞芬太尼PCIA(RA组)或者罗哌卡因PCEA(EA组),RA组瑞芬太尼单次剂量为0.5 μg/kg,锁定时间是2 min,输液速度3 mL/min(60 μg/min),无背景输液.EA组为罗哌卡因1.5 mg/mL+芬太尼2 μg/mL,初始剂量是10 mL/h.视觉模拟评分(VAS)用于疼痛的评估.记录孕产妇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速率、镇静、恶心/呕吐、瘙痒、满意度和胎心率,以及新生儿结局,进行比较.结果 这2种方法均提供了良好的镇痛,但RA组镇痛后1h时VAS评分更高,产妇镇静发生率更多,当SpO2<92%需要吸氧.产妇满意度类似.RA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较EA组缩短,2组产妇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脐动静脉血气分析未见异常.结论 2组镇痛方法均有效,但镇痛后1 h VAS评分低于EA组,具有高产妇满意度和可靠的新生儿安全性.但要控制剂量,术中严密监测呼吸和循环功能.  相似文献   
60.
坐骨神经结扎大鼠脊髓神经元凋亡与痛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坐骨神经结扎大鼠脊髓神经元凋亡与痛敏的关系。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50只,采用坐骨神经中段结扎模型,于术前、术后6h、1、3、7及14d分别测定抬足和甩尾潜伏期。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象分析系统检测脊髓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表达,采用TUNEL法观察脊髓神经元凋亡,同时用HE及尼氏染色法观察脊髓的病理改变。结果:坐骨神经结扎后6h可诱发出大鼠机械性触诱发痛和热痛觉过敏;TNF—α于结扎后6h开始表达,1d达高峰,并于术后14d恢复到基线水平;IL-6于结扎后1d开始表达,术后3d达峰值并持续到术后7d,而后慢慢降低;术后6h脊髓中开始有少量凋亡神经元出现,凋亡指数于术后1d开始迅速增加,术后3d达峰值。结论:结扎坐骨神经可诱发神经源性痛,并导致脊髓神经元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过度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