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9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6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36篇
基础医学   25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89篇
内科学   4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150篇
预防医学   71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38篇
  1篇
中国医学   37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1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男,57岁。上腹部隐痛2年余,咽下困难1月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2006年8月来我院就诊行胃镜检查,距门齿33cm管腔狭窄,内镜无法通过,球囊扩张后进镜见33~38cm环1/3腔隆起,狭窄,胃角见3处分别约0.6cm、  相似文献   
92.
1病例报告 患者女,42岁。口干、多尿、多饮、乏力1个月入院。查体:血压15/10kPa,心肺(-),肝脾不大,空腹血糖9.6mmol/L,餐后2h血糖15.8mmol/L,HbAlc9.4%,  相似文献   
93.
目的:了解我国川渝城市地区妊娠期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在川渝城市地区四家三甲医院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搜集2016年9月至11月于调查点医院门诊就诊孕妇的病史、血清铁蛋白及血红蛋白等指标,分析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患者的患病情况,对其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次调查的孕妇共2077例,其中铁缺乏发生率为28. 79%,缺铁性贫血发生率为5. 01%。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铁缺乏发生率分别为6. 13%、17. 13%、39. 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分别为0. 47%、2. 78%、7. 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2)孕前超重及肥胖的孕妇铁缺乏发生率(20. 07%)低于孕前体质量正常的孕妇(30. 86%)(P 0. 05)。(3)初产妇的铁缺乏及缺铁性贫血发生率(27. 36%、4. 02%)低于经产妇(31. 55%、6. 90%)(P0. 05)。(4)孕周、既往分娩史是妊娠期铁缺乏的独立危险因素(OR=1. 097,P0. 01; OR=1. 325,P0. 01),孕周、既往分娩史也是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1. 090,P0. 01; OR=1. 923,P0. 01),孕前超重及肥胖是妊娠期铁缺乏和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保护性因素(OR=0. 516,P0. 01; OR=0. 4,P0. 01)。(5)总的补铁率为54. 36%,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的补铁率分别为6. 13%、38. 95%、71. 91%。结论:随着孕周的增加,虽然补铁率逐渐增加,但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仍逐渐增加。经产妇较初产妇更易发生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  相似文献   
94.
目的:观察miR-143在具有肥胖及糖尿病表型的ob/ob小鼠与正常对照组C57/BL6J小鼠肠系膜脂肪、肝脏组织及骨骼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选择16周龄的ob/ob小鼠与C57/BL6J小鼠各12只,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qRT-PCR)检测两组小鼠肠系膜脂肪、肝脏组织及骨骼肌的表达水平。结果:miR-143在ob/ob小鼠肠系膜脂肪、肝脏组织中表达上调(P<0.05),而在骨骼肌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ob/ob小鼠肠系膜脂肪miR-143的表达与HOMA-IR呈正相关。结论:miR-143可能参与了ob/ob小鼠肥胖及胰岛素抵抗(I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5.
目的观察NKD1、β-catenin和Cyclin D1蛋白在结直肠正常黏膜、腺瘤和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NKD1、β-catenin和Cyclin D1在结直肠正常黏膜-腺瘤-腺癌这一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8例结直肠正常黏膜、70例腺瘤、128例腺癌组织中NKD1、β-catenin和Cyclin D1蛋白的表达。结果 NKD1在结直肠正常黏膜、腺瘤、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依次降低(P0.05),其在轻度异型增生腺瘤组织中的阳性率高于重度异型增生腺瘤组织(P0.05);β-catenin异位表达率与Cyclin D1阳性率在结直肠正常黏膜、腺瘤、腺癌组织中均依次升高(P0.01),且Cyclin D1在重度异型增生腺瘤组织中的阳性率高于中度及轻度异型增生腺瘤(P0.05)。NKD1、β-catenin、Cyclin D1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均与癌分化程度、Duke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NKD1的阳性率和β-catenin异位表达率呈负相关(r_s=-0.645,P0.01)。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β-catenin异位表达率和Cyclin D1阳性率呈正相关(r_s=0.618,P0.01)。结论 NKD1、β-catenin、Cyclin D1三者可能参与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有望成为评价结直肠腺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96.
97.
缺氧诱导因子-1(hvpoxia-inducibJefactor-1,HIF-1)是细胞缺氧条件下调控基因表达的主要转录因子之一,Kuwai等[1] 于1991年在研究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基因3'末端含有缺氧诱导的增强子序列的过程中发现.HIF-1作为细胞、组织在低氧环境下产生的一系列适应性反应的核心因子,在促进促EPO、葡萄糖载体、血管源性因子生成及细胞增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8.
目的: 研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及急性肺损伤(ALI)时肺内分流(Qs/Qt)、肺泡死腔(VDalv)、气体交换及呼吸力学的改变。方法: 对麻醉后机械通气的10只幼猪给予持续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诱导ARDS/ALI的发生,并进行 180min的实验观察。测定了平均肺动脉压(MPAP)、心输出量(CO)、呼吸系统顺应性(Crs)、潮气末CO2 分压(ET CO2 )、一口气CO2 测定(SBT CO2 )、PaO2及PaCO2,并计算出心脏指数(CI)、Qs/Qt、VDalv及ET CO2 /PaCO2。结果: 大肠杆菌内毒素诱发ARDS/ALI后10min,MPAP开始升高,30min达高峰后略有下降,维持较高水平至 180min;Qs/Qt于90min达高峰;VDalv增加并持续180min,而CI,Crs,PaO2,ET CO2/PaCO2 降低(P<0.05)。结论: Qs/Qt,VDalv ,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及血气分析的综合测定,对ARDS/ALI早期诊断及了解其病理生理变化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9.
为探讨CT诊断结论不同与经颅多普勒超声的相关性 ,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的方法观察了CT诊断不同结论的变化 ,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及检查方法本研究共观察 2 0 9例患者 ,均为我院的住院病人。1 .1 CT及心电图均为正常者 2 6例。男性 1 9例 ,女性 7例 ;最大年龄 66岁 ,最小年龄2 3岁 ,平均年龄 4 6.80± 1 2 .80岁。1 .2 CT正常而心电图有不同异常者 2 9例 ,男性 1 6例 ,女性 1 3例 ;最大年龄 76岁 ,最小年龄 2 8岁 ,平均年龄 4 3.0 4± 1 0 .79岁。1 .3 CT诊断为颈椎病或椎管狭窄共计 4 8例 ,男性 34例 ,女性 1 4例 ;最大年龄 7…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比较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 (ICSI)和常规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 (IVF-ET)两种助孕技术处理后的胚胎形态和临床结果。方法 :90对夫妇进行 93个 ICSI/ IVF治疗周期 (ICSI 45周期 ,IVF 48周期 ) ,比较两组周期平均获卵数 ,正常受精数 ,A、B级胚胎数和生化妊娠率 ,临床妊娠率。结果 :ICSI组周期平均获卵数及正常受精数 (分别为 1 1 .2 5 ,6 .6 0 )与 IVF组 (分别为 1 0 .6 7,6 .90 )相类似 (P>0 .0 5 ) ;周期 A、B级胚胎数 ICSI组3.31 ,IVF组 3.1 9,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0 .0 5 )。周期临床妊娠率 ICSI组 42 % ,IVF组 44 % ,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0 .0 5 )。周期“抱婴回家”率 ICSI组 36 % ,IVF组 31 % ,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0 .0 5 )。结论 :ICSI技术治疗严重男性因素引起的不育症可取得与常规 IVF治疗主要由女方不育因素引起的不育症相似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