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10篇 |
免费 | 107篇 |
国内免费 | 12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3篇 |
儿科学 | 57篇 |
妇产科学 | 7篇 |
基础医学 | 84篇 |
口腔科学 | 25篇 |
临床医学 | 226篇 |
内科学 | 51篇 |
皮肤病学 | 13篇 |
神经病学 | 19篇 |
特种医学 | 62篇 |
外科学 | 115篇 |
综合类 | 460篇 |
预防医学 | 207篇 |
眼科学 | 32篇 |
药学 | 278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65篇 |
肿瘤学 | 3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56篇 |
2022年 | 58篇 |
2021年 | 63篇 |
2020年 | 54篇 |
2019年 | 47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45篇 |
2016年 | 53篇 |
2015年 | 32篇 |
2014年 | 70篇 |
2013年 | 91篇 |
2012年 | 109篇 |
2011年 | 97篇 |
2010年 | 123篇 |
2009年 | 96篇 |
2008年 | 99篇 |
2007年 | 77篇 |
2006年 | 79篇 |
2005年 | 85篇 |
2004年 | 65篇 |
2003年 | 57篇 |
2002年 | 50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47篇 |
1999年 | 37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4篇 |
1978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62年 | 2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心房颤动(AF)患者心房肌外向钾电流的作用及其受体机制。方法: 采用急性酶解法获取游离心房肌细胞,应用膜片钳全细胞技术记录外向钾电流。结果: (1) 在钳制电位-10 mV~+50 mV时, AF组瞬时外向钾电流(Ito1)密度明显低于窦性心律(SR)组(P<0.01),而持续性外向钾电流(Isus)密度与SR组无明显差异。(2) 以0.1 μmol/L AngⅡ灌流后,在钳制电位0 mV~+50 mV时,SR患者的Ito1密度明显低于灌流前(P<0.01),其动力学特性没有改变,AngⅡ对AF组Ito1的抑制作用明显低于SR组 (P<0.01)。0.1 μmol/L AngⅡ对两组Isus没有影响。(3) AngⅡ对Ito1的抑制作用可逆,10 μmol/L缬沙坦(valsartan)以及1 μmol/L沙拉新(saralasin)均能完全消除0.1 μmol/L AngⅡ对Ito1的抑制,以10 μmol/L valsartan灌流后,膜电位+50 mV时Ito1的电流密度增加(22.46±4.30)%。结论: AngⅡ通过Ⅰ型受体(AT1R)介导,明显抑制心房肌细胞膜Ito1,是AF患者心房肌瞬时外向钾通道电重构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在高转移人乳腺癌细胞中,核因子κB活性对肿瘤生长及运动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转染显性负性突变的ⅠκBα重组质粒入高转移乳腺癌细胞MDA-MB-231、MDA-MB-435,筛选并鉴定稳定转染的细胞株;凝胶迁移实验观察核因子κB活性,细胞生长曲线、平板集落形成试验及Millicell-PCF培养小室观察质粒转染对细胞生长和趋化运动的影响。结果: 乳腺癌MDA-MB-231、MDA-MB-435细胞中存在高NF-κB组成型激活,稳定转染显性负性的ⅠκBα质粒后,细胞NF-κB活性下调,在不明显影响细胞生长、克隆形成的情况下,抑制高转移乳腺癌细胞株的运动能力。结论: 在体外,抑制NF-κB通路,可明显抑制高转移乳腺癌细胞株的运动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53.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 的 型 (AT1 R)基因 3′-端 CA重复序列多态性和 A116 6→ C突变双等位标志是否与藏族原发性高血压 (essential hypertension,EH)的遗传易感性相关联。方法 以荧光标记 d CTP为底物 ,应用 PCR扩增和 ABI prism 377半自动测序及 PCR/ RFL P技术 ,通过病例 -对照研究、受累同胞对和家系连锁分析 ,鉴定 AT1 R基因 3′-端 CA重复序列多态性和 A116 6→ C点突变与藏族 EH的关联。结果 病例 -对照研究证明 ,AT1 R基因 3′-端 CA重复序列多态性与 EH相关联 ,χ2 =2 6 .44 ,P<0 .0 0 1,该位点杂合度为 0 .73,多态信息量为 0 .71。 AT1 R基因 3′-端 CA重复序列存在 11种等位基因 ,A7(138bp)为最常见等位基因 ,A8等位基因与 EH正相关 ,EH组和对照组中 A8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 0 .5 %和 7.3% ,χ2 =9.6 4,P=0 .0 0 2 ,OR=3.46 ,95 % CI=1.44~ 8.5 1;受累同胞对 A8等位基因的共享连锁分析结果显示 ,χ2 =3.85 ,P=0 .0 2 5 ;家系连锁分析 L od score值为 0 .80 ,AT1 R基因 A116 6→C突变与EH无关 (P>0 .0 5 )。结论 AT1 R基因 3′端 CA重复序列多态性与 EH相关 ,A8等位基因是藏族 EH的重要遗传标志 ,提示致病基因可能与其存在连锁不平衡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广州市越秀区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统计分析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获得的越秀区手足口病病例资料。结果广州市越秀区2008-2009年共发生手足口病1331例,2008年发病率为3.96/万,2009年发病率为7.50/万,2009年手足口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χ2=125.7,P〈0.001)。男女比为1.61:1,2~4岁组儿童发病率最高,4-6月为发病高峰,流动人口密集的地区发病率较高,流行期间易在托幼机构中引起暴发。2008年及2009年报告实验室确诊病例为61例和120例,分别占总报告例数的12.71%和13.78%,其中2008年EV71占优势,2009年则是CoxA16占优势。结论手足口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区、年龄和时间差异,掌握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将有助于更好地开展预防和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55.
目的:报道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外科治疗的入路,内同定选择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颈椎骨折脱位接受手术治疗患者.前路手术30例,后路手术24例,前后路联合手术5例.前路手术依据颈椎管腔受压情况分别采取骨折复位、半椎体切除、全椎体切除;椎体重建应用自体髂骨或钛网.后路手术主要采用钉板或钉棒系统同定.结果:全部病例随访,随访时间6~38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后ASIA脊髓运动感觉功能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全部病例术后3~6月,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2例吞咽疼痛或困难,气管食管漏及椎弓根螺钉固定后神经症状加重各1例.结论:颈椎损伤的手术治疗.是以颈髓损伤恢复的先决条件.充分减压、重建脊椎稳定性、合理的手术入路以及可靠的内固定是手术成败关键. 相似文献
56.
阿尔茨海默症(AD)是一种起病隐匿、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利用磁共振成像和计算机技术对AD患者的辅助诊断是目前不断探索的新课题。本研究先对磁共振图像进行预处理和相关性分析,然后利用核主成分分析法(KPCA)对脑灰质图像进行特征提取,结合Adaboost算法进行分类,并与主成分分析法(PCA)进行对比试验。通过对AD神经影像学计划数据库中的116名AD患者、116名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以及117名正常对照的脑部功能磁共振成像进行的研究表明,利用机器学习能够很有效地辅助诊断AD脑部疾病,KPCA算法对图像进行特征提取比PCA 算法更加充分完备,分类结果更加精确,能够获得更好的AD辅助诊断结果。 相似文献
57.
传统基于脑电(EEG)的抑郁症研究将电极视为孤立节点,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难以发掘抑郁症患者异常大脑拓扑改变。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脑功能网络(BFN)的抑郁症识别框架,为避免容积导体效应,相位延迟指数用于构建BFN;以加权与二值化BFN信息互补为基础,选取"小世界"特性密切相关及最小生成树特定脑区BFN指标,采用递进式指标分析策略寻找抑郁症识别潜在标识物。本文以48名受试者静息态EEG数据用于验证方案,结果表明组间同步性在左颞、右顶枕、右额脑区明显改变;加权BFN最短路径长度和聚类系数,二值化BFN左颞和右额的叶子分数及右顶枕的直径与患者健康问卷9项(PHQ-9)之间具有相关性,且获得最高94.11%的识别率。此外,研究发现相对于健康对照者,抑郁症患者的信息处理能力明显下降。通过上述结论,期望本研究结果可为BFN构建与分析提供新的思路,为抑郁症识别潜在标识物的发掘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8.
背景:儿童新型冠状(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流行期间,免疫抑制状态儿童新冠病毒清除时间定量分析研究较少。
目的:探讨新冠病毒Omicron株感染后免疫抑制和非免疫抑制儿童病毒清除的时间差别,为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和精准疫情防控措施提供临床数据。
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
方法:以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住院患儿为队列人群,分为免疫抑制组和非免疫抑制组,免疫抑制分为绝对免疫抑制、相对免疫抑制和实施免疫抑制疗法,以免疫抑制组病例的性别、年龄和新冠病毒感染的分型与非免疫抑制组行1∶3匹配。以鼻咽拭子新冠病毒PCR检测拷贝数阈(Ct)值≥35为队列终点。
主要结局指标:新冠病毒清除时间。
结果:2022年4月12日至2022年5月12日在上海市新冠病毒感染定点收治医院符合本文共同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连续病例728例。免疫抑制组33例,其中绝对免疫抑制8例,相对免疫抑制23例,接受免疫抑制疗法2例(不包括绝对和相对免疫抑制患儿)。非免疫抑制组匹配后99例。2组临床症状、新冠病毒感染治疗和疫苗接种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免疫抑制组和非免疫抑制组新冠病毒清除时间分别为(16.5±6.8)和(10.3±4.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抑制组和非免疫抑制组新冠病毒感染轻型病例病毒清除时间分别为(14.0 ± 8.3)和(9.7 ± 3.1)d,普通型病例病毒清除时间分别为(18.3 ± 4.9)和(11.2 ± 5.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组单日病毒清除率在第9~14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为0.005~0.039)。2组普通型病例单日病毒清除率在第10~15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抑制组新冠病毒感染2周后核酸检测再次呈阳性3例(9%),临床分型均较前轻,3例均未接种新冠疫苗。
结论:Omicron株感染的免疫抑制患儿病毒清除时间较非免疫抑制患儿显著延长,主要反映在第9~14天,免疫抑制患儿病毒复阳风险高,提示需要更长的隔离时间和转阴后严格的病毒监测。 相似文献
59.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生儿疾病重点实验室 周文浩 程国强 周渊峰 杨于嘉 史源 庄德义 杜立中 母得志 冯星 富建华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2,24(2):115-123
美国临床神经生理学协会已经发表了新生儿脑电图监测指南,中国也发表了新生儿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m,aEEG)专家共识。由于缺乏脑电监测设备和专业解读人员,不同级别的新生儿病房很难严格按照指南或共识进行脑电监测。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成立了由新生儿、儿童神经和神经电生理专业人员组成的专家组对已经发表的指南和专家共识及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审查,建立了适用于不同级别新生儿病房脑电监测的分层管理建议。基于视频脑电图和aEEG特点,根据当地医疗资源和患儿疾病特征,专家组认为视频脑电图和aEEG可以互相补充应用,适用于不同级别的新生儿病房。该共识对促进新生儿、儿童神经和神经电生理专业人员之间的合作和远程脑电监测实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0.
目的 建立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动物模型,阐述脑白质损伤后脑室下区(SVZ)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 3日龄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40)、对照组(n=40),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BCAO)制作缺血性脑白质损伤动物模型.电子天平测量术后不同时点体重、脑重变化;HE染色和快蓝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TUNEL方法检测SVZ细胞凋亡.结果 实验组体重、脑重增长明显慢于对照组(术后7 d体重15.89±0.82 g比23.41±1.25 g,t=40.51;脑重0.85±0.11 g比0.98±0.09 g, t=7.38,P<0.01).HE染色可见实验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侧脑室面积较对照组明显增大(术后14 d 21.5±6.0 mm2比13.8±2.9 mm2,t=9.32,P<0.01).快蓝染色可见实验组纹状体髓鞘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术后14 d 42.9±5.3比81.8±7.1, t=35.43, P<0.01).术后48 h SVZ细胞凋亡增多,72 h达高峰,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多(术后72 h 69.1±3.5比44.0±2.3, t=48.37, P<0.01).结论 BCAO制作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模型成功;脑白质损伤早期细胞凋亡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