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目的: 回顾性分析基底样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诊治并经病理确诊为基底样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选取诊断明确且组织学不伴有其他类型杂交瘤,并有明确手术治疗史及完善临床病理资料的基底样鳞状细胞癌28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筛选可用于鉴别诊断的特异性免疫标记,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生存分析,评估预后相关因素,同时随机选取28例临床分期相同的传统鳞状细胞癌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28例基底样鳞状细胞癌最常发生的部位是舌及口底,为11例(11/28,39.3%),其余牙龈6例(6/28, 21.4%)、颊部5例(5/28, 17.9%)、腭部4例(4/28, 14.3%)、口咽部2例(2/28, 7.1%)。患者多为中晚期, 12例为Ⅱ期,16例为Ⅲ~Ⅳ期。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伴淋巴结转移者12例,占总病例数42.9%(12/28),局部复发者9例,伴远处转移者1例(转移至肺)。28例传统鳞状细胞癌患者中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伴淋巴结转移者13例,占总病例数46.4%(13/28)。局部复发者5例,伴远处转移者3例,其中2例转移至肺、1例转移至脑。临床分期相同的基底样鳞状细胞癌组和传统鳞状细胞癌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4.6%、53.8%。基底样鳞状细胞癌组织学上表现为基底样细胞构成的实性癌巢,癌巢中心一般不形成角化,常可见粉刺样坏死结构。28例基底样鳞状细胞癌均呈现CK5/6、P63强阳性表达,而神经内分泌标志物CgA和Syn阴性表达,其中8例呈P16阳性表达,1例局灶阳性表达SOX10,但CK7阴性。结论: 口腔基底样鳞状细胞癌中晚期患者多见,淋巴结转移率较高,但与相同临床分期的传统鳞状细胞癌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6阳性患者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相关,预后较好;CK7与SOX10免疫组织化学可用于基底样鳞状细胞癌与实性型腺样囊性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2.
Skp2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癌基因,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就其基因定位、结构特点、生物学活性、作用机制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3.
目的:回顾性分析唾液腺腺样囊性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病率及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诊治并经病理确诊为腺样囊性癌的798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82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进行详细的临床病理及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腺样囊性癌患者798例,腭部、舌下口底区域和腮腺区是腺样囊性癌常见的发病部位。经病理学检查证实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者82例,总体转移率约10.3%(82/798),其中原发于颌下腺、舌下口底区及舌部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分别为20.8%、16.1%、15.1%,而腭部、腮腺原发病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较低,分别为6.1%、3.4%。颈Ⅰ、Ⅱ区为常见转移区域,极少累及Ⅳ、Ⅴ区淋巴结。主要转移模式是由癌细胞沿经典的淋巴管/血管通路转移(70.7%),部分颌下及舌下病例不除外直接侵犯淋巴结。82例伴淋巴结转移的患者5年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7.4% 和 20.6%。淋巴结转移阳性组患者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显著低于转移阴性组,且组织学呈现实性型的腺样囊性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筛孔型和管状型肿瘤。结论:舌下、口底及颌下腺为唾液腺腺样囊性癌颈部淋巴转移常见原发部位,实性型组织学结构与转移率显著正相关,在临床诊治及随访中需要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24.
白塞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白塞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980—2000年间我院口腔粘膜病专科门诊54例白塞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整个病程中口腔溃疡的发生率高达100%,生殖器溃疡为66.70%,眼疾为24.10%,皮肤损害者为44.40%,针刺反应阳性为35.20%,关节损害为20.40%,消化系统损害为5.60%,神经系统损害为1.90%。血常规RBC和Hb下降9例;血沉升高12例。免疫球蛋白检测IgG升高11例;IgA升高7例。补体C3升高13例;循环免疫复合物CIC(PEG法)阳性9例,阴性2例。C反应蛋白检测阳性13例。类风湿因子凝集实验阴性5例。结论:循环免疫复合物CIC阳性、免疫球蛋白IgG及补体C3升高在白塞病发病过程中具有一定意义,但本病诊断仍以临床症状和体征为主要依据,并需结合详细询向和收集病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