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6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8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尩痹为痹证的一种特殊证候,以其病情顽固,久延难愈,且疼痛遍历周身多个关节,亦称“顽痹”、“历节风”等。《金匮·中风历节病篇》:“诸肢节疼痛,身体尩赢,脚肿如脱,……”、“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诸条,均形象地描述了尩痹的临床特征为关节疼痛、肿胀和变形,活动受限,身体瘦削。与现  相似文献   
42.
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不少血证患者兼具血热和血瘀证,通过实验研究及临床验证,提出瘀热型血证的证型,以冀完善和发展证理论,充实有效治疗。临床以凉化瘀法用于流行性出血热,伤寒,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消化性溃疡病等出血的瘀热型血证,取得了满意疗效,证实瘀热型血证的客观存在及凉血化瘀法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43.
中医药走向世界是本世纪末引人注目的一件大事。随着现代医学向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国传统医学以其博大精深、疗效卓著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形成世界范围内的中医热,国内同仁无不为之鼓舞。了解国外中医药的应用现状、中医药研究发展趋势,分析不同国家应用与研究...  相似文献   
44.
凉血化瘀法属于活血化瘀治法之一,是将具有凉血化瘀两类功效或双重作用的药物组合成方,用以治疗血热和血瘀两者相互因果所致的“瘀热相搏证”。举凡外感内伤多种疾病表现有瘀热病理特点者,按照异病同治的原则,采用凉血化瘀基本方药,结合病的特异性和具体表现,配伍相应药物,每可取得良好的疗效。现仅举临床治例数则为证。  相似文献   
45.
46.
根据中医卫气营血辨证的原则,制定了具有清气泄热、凉营化瘀的口服清气Ⅰ号,于1982年12月至1983年2月在高淳县人民医院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47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并按随机抽样,设对照组(PHA)37例,现分析如下: 一般资料一、性别:治疗组47例中,男性34例,女性13例。对照组37例中,男性27例,女性10例。  相似文献   
47.
瘀血,是祖国医学特有的病理学说,活血祛瘀是治疗瘀血证的一种独特的疗法。瘀血的形成可由多种内外致病因素:如忧思郁怒、感受(寒热)外邪、出血、外伤等,影响血液的正常循经运行,壅涩阻滞於脉道之中,或离经溢出于脉道之外,以致血液的形质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成为一种有害的物质。它既是某些病因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多种病证的病理因素,在临床上涉及的范围甚为广泛,不论任何疾病,或是在病的某一阶段,凡是反映“瘀血”这一共同的病理特征,或兼有“瘀血”症状,如“瘀痛”、青紫瘀斑,(疒征)积肿块,“瘀热”,舌有青紫斑点、脉涩、结、沉、迟,或出血、精神神志和感觉、运动异常等,都可按照异病同治的指导思想,采用(或佐用)。活血祛瘀”法。  相似文献   
48.
肺痨十问     
一、肺痨、痨瘵与肺痿、虚劳有何异同?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由于劳损在肺,故称肺痨。本病名称,历代所用至多,变迁不一,宋·陈无择《三因方》开始以“痨瘵”定名,严用和《济生方》用痨瘵以统诸称,沿用直至近代,现今一般通称肺痨。但从“痨瘵”而言,还包括某些肺外合并病症在内。肺痨与肺痿两者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肺痿是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后期转归而成,如肺痈、肺痨、久嗽等导致肺叶萎弱不用,俱可成痿。正如清《笔花医镜·虚劳》所说:“肺金痿者,其受病不同,及其成劳则一也。”《外台秘要·传尸方》即曾  相似文献   
49.
“常用脏腑病机词汇类证鉴别”的前几部份曾在《江苏医药·中医分册》连载,现根据读者要求将其续完。  相似文献   
50.
(二)辨病变部位,按主症特点施治血之运行,无处不到。在病理情况下,因血行不畅,络脉涩滞,所发生的瘀血病变,可内而脏腑经络,外而肌腠皮肤,随着所在病位不同,表现不同的症状特点,为此,必须结合病位和主症特点施治。 1.通窍祛瘀法 (1)病理分析:“脑为元神之府”,籍气血上承奉养,若血络瘀滞,蒙蔽神明,闭塞清窍,则可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