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64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文介绍一种以膳食调控为主的综合减重方法,并报导运用该法对14例既往无任何严重疾患的志愿者(体量指数BMI均大于25.0kg/m~2),进行为期8周的减重预试验的初步结果.减重前,14例超重者膳食结构极不合理,脂肪供热比平均为42%,最高达60%,仅1人小于30%.经过8周的减重计划,体重下降最少者为3.0kg,最多者为11.0kg.BMI下降最少者为1.2kg/m~2,最多者为3.9kg/m~2.腰围、腹围和臀围也有明显缩小.预试验的结果说明膳食调控是一种有效的减重手段,且易为志愿者接受.  相似文献   
32.
据1991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抽样调查年15岁以上950356人的结果,高血压患病率为11.88%(租率)”,其中确诊662%,临界526%。按1964年人口标化患病率为9.63%(确诊5.20%,临界4.43%),较1979~1980年7.73%(确诊4.85%,临界2.88%)相比,10年内高血压总患病率呈增加趋势。面对我国众多的高血压患者,有关部门及广大医务人员积极要求采取措施对高血压病进行有效的防治,此方案供参考。高血压的人群防治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健康教育,(2)高血压患者的检出,(3)随访复查,(4)治疗和预防。1关于高血压的健成教育…  相似文献   
33.
目的为评价新一代血管紧张素Ⅱ AT1受体拮抗剂伊贝沙坦(安博维)降压疗效及安全性,并与氯沙坦相比较.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平行对照方法,将12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分成伊贝沙坦组(60例),口服150mg*d-1和氯沙坦组(60例),口服50 mg*d-1.观察8周.每2周一次上午延迟1~4小时用药并测诊室谷值坐位血压、心率,并观察不良反应.用药前及治疗第4周和第8周检测血液生化.第4周谷值坐位血压仍大于90 mmHg者加用双氢克尿噻12.5 mg*d-1.结果第4周伊贝沙坦与氯沙坦正常化率分别为40%和35%,第8周伊贝沙坦与氯沙坦组血压有效反应率分别为78.3%和66.7%,(P>0.05) .两组治疗前、后平均谷值坐位舒张压有显著性差异P<0.01.伊贝沙坦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6%,氯沙坦组为8.3% (P>0.05).两组部分病例加用小剂量双氢克尿噻后,谷值坐位舒张压进一步下降.谷值坐位舒张压下降幅度,伊贝沙坦组优于氯沙坦组,P<0.05.结论伊贝沙坦与氯沙坦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伊贝沙坦降低谷值坐位舒张压更有效.建议生产伊贝沙坦与小剂量双氢克尿噻的复方制剂.  相似文献   
34.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突变与冠心病的连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MTHFR)基因C677T突变是否与冠心病连锁。方法应用传递不平衡检验(transmission/disequilibrium test, TDT)分析了先证者一级亲属中至少有1例冠心病患者的冠心病家系45个,调查了212人。其中完整核心家系、父母一方、双方基因型缺失家系分别为21、2和22个。PCR-RFLP鉴定MTHFR基因C677T位点基因型。结果 23个核心家系经经典TDT分析,杂合子父母传递给患病子女的T等位基因频率未显著偏离50%(P>0.05);对40个符号要求的同胞组资料的同胞传递不平衡检验(sib transmission/desequilibrium test, STDT)和同胞组不平衡检验(sibship disequilibruium test, SDT)检验均未发现受累子代与非受累子代T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MTHFR基因C677T突变与冠心病不连锁,提示该位点可能不是中国人冠心病的遗传易患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35.
北京市郊区农民营养素摄入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90年代初北京市郊区510名年龄在35~74岁农民膳食调查结果。调查表明,农民的总热量及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三大营养素占总产热百分比尚较合理,但膳食中动物蛋白质约占总蛋白质摄入的11%。农民摄盐量偏高,而钙摄入量不足。10年来,膳食结构变化趋势显示,农民摄入脂肪酸中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P/S)从0.37:1上升至1.70:1,但人群胆固醇摄入量在80年代后期显著增加。对于在北京市郊区农村开展心、脑血管病预防,应建议农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方面注意保持传统膳食结构,另一方面提倡低盐饮食,并鼓励适当增加牛奶及动物类食物的消费,以提高膳食中动物蛋白质占总蛋白质的比例,以及增加农民的钙摄入量。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病社区综合性干预对人群心电图的影响。评价干预效果。方法1991~1992年,对北京郊区35~74岁农民1833人做有关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三年干预后对2710人进行复查。采用WHO推荐使用的静息心电图明尼苏达编码方法,将两次心电图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主要异常码和次要异常码的发生率在干预区由基线时的14.88%和31.28%,分别降至复查时的12.59%和30.76%;在对照区由基线时的9.97%和27.44%,分别升至复查时的11.51%和35.17%(P<0.001)。经过干预后,女性编码率的降低幅度大于男性,尤以4-.5-码为显著由12.2%和22.3%分别降至7.2%(P<0.01)和18.6%,而在对照区4-.5-码由基线时的5.8%和10.7%分别升至复查时的8.7%(P<0.05)和17.3%(P<0.001)。结论心脑血管病人群干预是有效的,女性较男性显著。  相似文献   
37.
农民膳食减盐可行性及降压效果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项旨在评价减盐措施在农民中实施的可行性及效果的小型干预试验结果表明:在参加试验的16户(共38人)农民中,经过12周的干预,膳食盐摄入量由干预前的平均11.1±3.7g/日下降到6.1±1.7g/日,平均下降了5.0g/日。其中来自高盐食物(如咸菜、泡菜、豆豉等)的盐平均下降了3.9g。8小时夜尿钠及钠/钾比值也相应下降,但无统计学显著性。干预第4周后,血压出现显著性下降,第8周、第9周达最低点。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收缩压平均下降1.7kPa(12.5mmHg),舒张压平均下降1.0kPa(7.8mmHg),P值均<0.01)。上述结果说明:在足够的干预强度下,简单、明确、具体的膳食减盐指导能够在农民中行之有效地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8.
我国成人收缩期和舒张期高血压的分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了解收缩期和舒张期高血压在我国成人中的分布状况。方法 在第3次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数据基础上,选用18岁及以上868131名成年人的资料进行分析。高血压的亚型分为3类,分别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DH)和收缩期舒张期高血压(SDH)。结果 在我国人群中,ISH、IDH和SDH的患病率分别为5.1%、2.8%和5.0%。55岁及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占高血压总人数的53.2%。在高血压患者中.随着年龄的增长ISH的比例显著增高和IDH的比例显著降低,在≥55岁的高血压患者中ISH占52.7%。而〈、55岁的患者则以舒张期高血压为主(占75.2%),它们分别是IDH(占36.9%)和SDH(占38.3%)。结论 我周的中老年(≥55岁)患者占18岁及以上高血压患者总数的一半以上,在中老年患者中ISH是较为常见的高血压类型。  相似文献   
39.
目的调查心血管专科及基层医师对《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知晓情况,为今后加强《指南》的培训和普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参加学习班的心血管专科医师和市、区医院、厂矿企业单位的基层医师不记名问卷方法进行调查.结果在被调查348份问卷中,在此次培训前看过《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占总调查人数的29.9%,其中心血管专科医师看过《指南》的人数40.8 %;基层医师看过的人数17.7 %,经卡方检验P<0.001.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应降到什么水平时,心血管专科医师与基层医师知晓大致相似.结论心血管专科医师对《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知晓情况好于基层医师,但临床医师对高血压病的现代治疗及目标血压的知晓率都低,建议加强培训临床医师高血压防治知识.  相似文献   
40.
中国成年人体重与死亡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国成年人体重指数(BMI)与死亡率的关系。方法本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包括全国40岁以上男性和女性共169871人。1991年采用标准化方案进行基线调查获得体重和其它各项数据,1999年至2000年对该人群进行了全部死亡原因的随访,应答率93.4%(n=158666)。结果排除体重或身高缺失的数据后,共分析了154736名成年人的资料。在调整年龄、性别、吸烟、饮酒、体力活动、文化程度、地域以及城乡等因素后,BMI与全因死亡率之间呈“U”型相关(P〈0.01)。若以BMI24.0~24.9kg/m^2者为参照组,BMI〈18.5、18.5~19.9、20.0~20.9、21.0~21.9、22.0~22.9、23.0~23.9、25.0~26.9、27.0~29.9和≥30.0kg/m^2组的全因死亡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65(95%CI,1.54-1.77)、1.31(95%CI,1.22-1.41)、1.20(95%CI,1.11-1.29)、1.12(95%CI,1.04-1.21)、1.11(95%CI,1.03-1.20)、1.09(95%CI,1.01-1.19)、1.00(95%CI,0.92-1.08)、1.15(95%CI,1.06-1.24)和1.29(95%CI,1.16-1.42)。即使排除了现在或曾经吸烟者、酗酒者、基线检查有慢性疾病者、基线调查后3年内死亡者,这种“U”型关系仍然存在。BMI与心血管疾病、癌症以及其它死因死亡率之间均有类似关系。结论中国成年人群低体重和肥胖都与死亡率的增加有关,建议在所有种族和民族中采用一个共同标准来定义超重和肥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