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7篇 |
临床医学 | 1篇 |
内科学 | 5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23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2篇 |
肿瘤学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4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4篇 |
1992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四氯化碳诱导小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建立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方法 用体积分数为 2 0 %四氯化碳皮下注射 3mon ,诱导昆明种小鼠肝纤维化形成。在造模 30d、6 0d、90d时 ,检测肝纤维化程度、肝脏羟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以及血清氨基转换酶和血清白蛋白水平。结果 小鼠肝脏纤维化程度和肝脏羟脯氨酸含量随造模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 (P <0 0 5~0 0 1) ,肝匀浆丙二醛含量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换酶明显升高 (P <0 0 1) ,造模后期血清白蛋白比例下降 (P <0 0 1)。结论 长期给予四氯化碳可导致小鼠肝纤维化形成 ,并有较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相似文献
42.
吴继锋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2,27(2):118-120
通过对104例胃癌手术标本的病理分析及随访研究,重点观察了胃癌的肉眼类型,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等与预后的关系,发现癌组织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并对组织学类型与转移及预后的关系进行了比较,认为根据癌细胞分泌粘液的性质进行组织发生学分型较为客观和准确。 相似文献
43.
44.
目的研究C-met与胃癌临床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探讨C-met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8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癌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间接法检测C-met蛋白的表达。结果 C-met蛋白阳性率与患者性别、年龄、病变部位无明显关系(P0.05);与肿瘤的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C-met促进了胃癌组织的生长与转移,C-met蛋白可能成为评估胃癌发生发展的一项新的指标。 相似文献
45.
端粒酶与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端粒酶是一种依赖RNA的逆转录酶 ,能够延长染色体末端的端粒长度。它由端粒酶RNA亚单位 ,端粒酶蛋白催化亚单位及连接二者的端粒酶相关蛋白组成。端粒酶活化是细胞永生化和肿瘤形成的关键步骤 ,而端粒酶的活性表达及其调控机制与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基因密切相关 ,阐明端粒酶与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关系 ,对深入了解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及肿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6.
端粒酶蛋白催化亚单位基因及其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端粒酶蛋白催化亚单位 (hTERT)基因mRNA及其蛋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胃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 5 3例胃癌标本中hTERTmRNA的表达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相同标本中hTERT蛋白的表达。结果 5 3例胃癌标本中 ,hTERTmRNA阳性 41例 (77% ) ,其中低分化腺癌阳性 18例 (82 % ) ,高分化腺癌阳性 2 1例 (81% ) ,黏液腺癌及黏液细胞癌阳性 2例 (2 / 5 ) ;hTERT蛋白阳性共 46例 (87% ) ,其中低分化腺癌阳性 2 0例 (91% ) ,高分化腺癌阳性 2 5例(96 % ) ,黏液腺癌及黏液细胞癌阳性 1例 (1/ 5 ) ;hTERTmR NA及hTERT蛋白的表达在低分化腺癌组与高分化腺癌组之间差异未见显著性 (P >0 0 5 ) ,但hTERTmRNA与hTERT蛋白之间呈正相关 (rS=0 6 2 3,P <0 0 1)。结论 hTERTmRNA及蛋白表达的检测有可能为胃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一种新的形态学的指标 相似文献
47.
目的研究单克隆抗体SC3A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表达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及粘液组化染色检测101例胃良恶性病变组织中SC3A的表达.结果胃癌71例中SC3A阳性57例(803%),但与癌组织类型、分化程度、转移及术后生存率无明显关系.SC3A阳性率在酸性粘液(+)组胃癌明显高于酸性粘液(-)组(902%对200%,P<001),硫酸粘液(+)组胃癌明显高于硫酸粘液(-)组(913%对600%,P<001).而且癌旁肠化硫酸粘液阳性率明显较良性病变伴肠化高(889%对353%,P<001);硫酸粘液(+)组肠化SC3A阳性率明显高于硫酸粘液(-)组(609%对313%,P<005).结论单克隆抗体SC3A的表达对胃癌诊断及组织发生探讨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8.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表达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81例经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检测CD117、DOG1、CD34、SMA、Desmin、S100的表达。结果 GIST形态学表现以梭形细胞型为主。CD117、DOG1、CD34、SMA、Desmin、S100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2%、89.5%、77.9%、35.6%、6.1%、11.0%。CD117与DOG1阳性表达一致率为83.4%(151/181),DOG1在68.8%(11/16)的CD117阴性GIST中阳性表达。GIST组织中仅DOG1的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危险度分级有关(P<0.05),其他标记物与GIST临床病理因素均无关。结论 CD117和DOG1是诊断GIST敏感而有效的指标,联合检测CD117、CD34和DOG1可提高GIST诊断的准确率;SMA、Desmin、S100是重要的鉴别诊断指标;DOG1阴性表达可能提示GIST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9.
应用粘液组化及免疫组化方法对104例胃癌的异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胃癌的组织形态,粘液含量,CEA分布及生物学行为等均存在着异质性,总的可概括为分化水平和功能水平两大方面。提示在肿瘤诊治过程中,判断肿瘤病理类型,生物学行为及对治疗的敏感性均应考虑肿瘤异质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50.
The distribution of ALPase, ACPase, G6Pase TPPase and CCOase of gastric cancer and normal gastric epithelium were studied ultrastructural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ormal gastric epithelium had no ALPase reaction. The reactions of ACPase, G6Pase, TPPase and CCOase were found in the corresponding organellae which were cosistent with their functions. In tubular adenocarcinoma cells, their reactions were more apparent in the corresponding organellae. Some cells of tubular adenocarcinomas showed ALPase reaction. The mucinous adenocarcinoma cells had higher ACPase and TPPase reactions. In poorly differentiated adenocarcinoma cells, the five marker enzymes showed negative or faint reactions. The biological significance and mechanisms of distribution of the five marker enzymes we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