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0年2月初报告估计,全球共接种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疫苗1.75亿剂次.截至2010年3月9日24时,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累计完成批签发732批次13 786.1万人份流感疫苗.全国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签收疫苗10 485万人份,累计完成接种8217万人[1].在注射疫苗前,接种人群的背景调查至关重要[2],需尽可能排除疫苗带来的不良反应,特别是一些对疫苗接种有禁忌和顾虑的人群.在这类未接种人群中,甲型H1N1流感抗体阳性人群更是不需接种的对象.进行自然免疫血清抗体的摸底调查,排除自然免疫人群的接种,能避免重复免疫,节约社会资源;同时为开展疫苗接种前的抗体水平检测的必要性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甲型H1N1流感在广州的流行特征。方法 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每周分别从广州四家监测医院采集流感样症状患者的嗽口液或咽拭子,采用real-time PCR方法鉴定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广州5大城区采集不同年龄的人群血清,通过血凝抑制实验检测血清中甲型H1N1流感抗体;对其时间和年龄的分层进行分析。结果全年共采集嗽口液或咽拭子3580份,甲型H1N1流感核酸检测阳性530份,阳性率为14.8%,阳性率最高的月份出现在10~12月,为36.5%~42.3%,阳性率最高的年龄组为5~岁和15~岁组,为18.5%和24.2%,最低的年龄组为≥60岁组,为4.1%。人群血清标本共采集1527份,甲型H1N1流感抗体阳性439份,阳性率为28.7%,阳性率最高的年龄组为5~岁和15~岁组,为36.1%和39.5%,最低的年龄组为≥60岁组,为8.6%。结论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期发生在10~12月,流行时间短,感染的主要人群是学龄组人群,而老年人群的感染率相对较低。预防流感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学校内。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引起2011年广州市手足口病流行的病原体,确定其型别分布特征。方法收集手足口病疑似病例标本,用Real-time RT-PCR、巢式RT-PCR方法对其部分VP1基因进行扩增并测序,确定其病原谱构成,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共收集2 067例疑似手足口病病例标本,其中实验室确诊肠道病毒阳性1 113份,包括EV71、CoxA16、CoxA6、CoxA10、CoxA9、HEV96、埃可病毒和柯萨奇B组等15种肠道病毒,其中EV71、CoxA16和CoxA6是主要病原体,分别占32.6%、39.2%和18.5%;死亡病例3例,全部由EV71引起;重症病例9例,6例由EV71引起,3例由CoxA6引起。VP1基因构建进化树分型发现,广州市2011年手足口病病原体属于HEV-A(97.2%)、HEV-B(2.5%)、HEV-C(0.3%)3个型别,未发现HEV-D型毒株。结论广州市2011年手足口病的流行主要由HEV-A型的EV71、CoxA16和CoxA6病毒引起,同时还存在HEV-B型和HEV-C型的CoxA9、EC、CoxB、CoxA24多种病毒。  相似文献   
14.
显微切除甲下血管球瘤1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甲下血管球瘤的发病情况,探讨血管球瘤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 12例甲下血管球瘤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行肿瘤切除术.结果 12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临床诊断.全部得到随访,时间7~50(34.5±3.1)个月,术后无复发病例,疼痛均消失.结论 诊治成功的关键在于血管球瘤的临床三联症表现,显微外科切除是治疗血管球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非负重位局部膝关节X线片评估患者下肢力线的可靠性及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84例TKA术后患者的资料。其中男31例,女53例;年龄46~82(66.96±7.54)岁。所有患者于术后1个月拍摄站立位下肢全长X线片及非负重位局部膝关节X线片,由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ERK5信号通路在RANKL诱导小鼠巨噬细胞分化为破骨细胞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体外构建RANKL诱导小鼠巨噬细胞分化成破骨细胞的实验模型,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时间点p-erk5表达量(0、15、30min,1、2、6 h);免疫荧光观察p-erk5蛋白向细胞核内转位情况;CCK-8确定药物组添加ERK 5抑制剂BIX02189的不同浓度;不同浓度BIX02189(0.3μmol/L、1.0μmol/L、3.0μmol/L)与RANKL诱导的RAW 264.7细胞共培养6 d,采用PCR检测TRAP的基因表达量。[结果]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加入RANKL 15 min后pERK5表达量开始增加,30 min后达到高峰(P0.01),之后慢慢下降,且磷酸化的ERK5蛋白逐渐开始出现向细胞核内转位;CCK-8检测细胞增殖率结果显示,浓度在3.0μmol/L以下的BIX02189对小鼠巨噬细胞正常增殖不构成影响;不同浓度的BIX02189对破骨细胞特异性基因TRAP表达量,较对照组有较明显抑制作用,且TRAP的基因表达随着浓度的增加有不同程度的减少(P0.05)。[结论]RANKL能够激活RAW264.7细胞的ERK5信号通路,且抑制ERK5通路后,能够一定程度减少巨噬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广州市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点与监测人群病毒的抗体水平,了解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趋势,为预防甲型H1N1流感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红细胞血凝抑制(HI)方法检测流感甲型H1N1抗体,对比分析1570名疫区学生与1326名监测人群血清标本H1N1流感病毒的抗体水平。结果疫区学生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率、流感罹患率分别为32.17%、22.23%,明显高于市区监测人群的22.62%、15.38%(P=0.000,P=0.000)。疫点学生与市区监测人群甲型H1N1流感隐性感染率分别为9.94%、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在已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疫点学生和市区监测人群中,甲型H1N1流感隐性感染率(30.89%、3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4)。疫点人群显性感染者的抗体滴度明显高于隐性感染者(t=4.701,P=0.000),监测人群中显性感染与隐性感染者的抗体滴度无显著差异(t=0.248,P=0.804)。结论疫点学生甲型H1N1流感隐性感染率明显高于监测人群。提示隐性感染人群具有潜在的传染力,应加强隐性感染者的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骨水泥肺栓塞动物模型,研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磷酸钙骨水泥及丝素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固相三种材料注射造成肺栓塞后,对血流动力学、肺氧合及凝血活酶的影响,探讨丝素改良骨水泥材料降低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可行性。[方法]24只实验用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在全麻后气管插管,呼吸机维持下,开胸手术经肺动脉干分别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磷酸钙骨水泥和丝素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固相,持续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测定不同时间点动脉血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PaCO2浓度以及注射前后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处死后肺标本行CT检查,立体三维重建骨水泥血管内铸形。[结果]注入磷酸钙骨水泥引起了肺动脉高压和低血压,平均肺动脉压的升高最高时比基础值增高(20.93±5.04)mmHg(注射后20 min),平均动脉血压下降最低时比基础值降低(-26.59±6.8)mmHg(注射后50 min);丝素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固相组的变化较轻微,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组类似,丝素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固相组与磷酸钙骨水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骨水泥后磷酸钙骨水泥组血气指标改变明显,造成了严重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并引起了AT-Ⅲ明显的下降,丝素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固相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对肺栓塞动物动脉血气和凝血指标的影响则较小。CT三维成像显示磷酸钙骨水泥体内有明显溃散,而丝素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固相则保持了较完整的骨水泥铸形。[结论]骨水泥的抗稀散性对肺栓塞后心血管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有重要影响,丝素的复合使磷酸钙骨水泥在血液中的抗稀散性明显提高,有效地减少了栓子特别是微栓子的产生,能明显减轻骨水泥栓塞后对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及凝血系统的影响,从而降低急性心肺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对6例脊柱手术并发急性肺栓塞(PE)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PE发生于手术中1例,发生于术后5例.3例诊断及时,行溶栓治疗后痊愈出院,3例抢救无效死亡.认为急性PE是脊柱手术的急危重并发症,必须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20.
文题释义: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的脊柱疾患,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在有不同程度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或其他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等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以及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内镜下(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靠等特点,现已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多为突出部分压迫一侧神经根引起同侧神经根受压症状,一侧腰椎间盘突出而对侧出现症状的病例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因此对于此类腰椎间盘突出症目前尚无特定的分型及命名,文中将其称为“对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探讨在内镜下椎间孔入路腰椎髓核摘除术治疗对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单侧或双侧减压的疗效对比。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并行内镜下椎间孔入路腰椎髓核摘除术的40例对侧症状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以减压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突出侧减压组20例和双侧减压组20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及第3,6,12个月腰部、下肢目测类比评分以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术后12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复查腰椎动力位X射线片评估腰椎稳定性。 结果与结论:4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6个月。①两组均未出现硬膜囊撕裂、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②两组患者术后腰部及下肢疼痛均有明显缓解,且与术前相比,术后JOA评分有明显提高,术后腰部及下肢目测类比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双侧减压组各对应时间点的目测类比评分及JOA评分均优于突出侧减压组(P < 0.05);③术后12个月改良Macnab评估结果示,突出侧减压组优良率为70%,双侧减压组优良率为9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④术后12个月复查腰椎动力位X射线片,两组均未出现腰椎失稳或滑脱的情况。提示:对于对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经皮内镜下椎间孔入路腰椎髓核摘除术治疗,两种减压方式均可改善疼痛症状,但双侧减压较突出侧的单侧减压,减压更充分,术后恢复效果更佳。 ORCID: 0000-0002-7636-0921(王秋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