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2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5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 毫秒
81.
目的:分析安脱达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疫苗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主要对屋尘螨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者90例,其中接受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疫苗特异性免疫治疗患者60例(SIT组),采用药物对症治疗患者30例(药物治疗组)。在治疗前和治疗1年后进行症状视觉模拟评分(VAS),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33(IL-33),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及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4(sIgG4)水平。结果:(1)两组治疗1年后症状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SIT组有效率为91.67%,高于药物治疗组的7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sIgE水平:两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以及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IgG4水平: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T组治疗后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IT组高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33水平: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T组治疗后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SIT组症状VAS评分与血清sIgE(r=0.077,P>0.05;r=-0.070,P>0.05)、sIgG4(r=-0.054,P>0.05;r=-0.056,P>0.05)以及IL-33水平(r=0.186,P>0.05;r=-0.024,P>0.05)均无关。(5)SIT组共皮下注射1 236次,出现128次局部轻度不良反应(10.35%),未出现全身不良反应。结论: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疫苗SIT和药物对症治疗均能改善AR患者症状,SIT疗效优于药物对症治疗。SIT治疗后患者血清sIgG4水平明显升高,IL-33降低,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2.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法对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SOD(超氧化物歧化酶)、MDA(丙二醛)的影响及疗效。方法:将105例纤维肌痛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A组)、西药组(B组)和穴位埋线加西药组(C组)3组,各35例。A组选穴背俞穴的肝俞、脾俞、肾俞、膈俞为主穴,阿是穴4穴为配穴,每周操作1次;B组选用阿米替林,从每日25mg开始使用,可缓慢增加至50mg为止,每晚睡前1次口服;C组为上述2种方法联合应用。3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SOD、MDA的变化,并通过VAS(visual analogusscale视觉类比表)评分对压痛点的变化评定疗效。结果:99例完成了8周的临床观察。3组治疗后SOD、MDA、压痛点数与VAS值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意义;C组治疗后与A组、B组治疗后SOD、MDA、压痛点数与VAS值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C组的愈显率明显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埋线加西药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能明显升高SOD,降低MDA,较单纯穴位埋线或西药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83.
由于肿瘤细胞快速增殖生长,许多实体瘤中存在缺氧的微环境,缺氧诱导因子对于感知肿瘤内的氧张力并随后介导缺氧反应激活至关重要。肝细胞癌(HCC)是最缺氧的肿瘤之一,本文总结了缺氧诱导因子通过促进糖酵解、血管生成、侵袭转移、免疫逃避、癌症干细胞化等方式促进HCC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当前,缺氧诱导因子抑制剂靶向药物的研发在HCC治疗领域具有广阔前景,缺氧诱导因子检测对HCC预后评估也具有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84.
基于图像识别的心电监护数据提取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床边心电监护仪对心肌梗塞、休克和心力衰竭等急症、重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检查和监测方法,它使部分心脏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成为可能。但是,由于大多数床边心电监护仪没有为用户提供离散数据通道,给希望利用在实时监测中获得的心电和血压数据对患者病情和发展趋势进行探索性分析的医务工作者带来很大困难。本文利用屏幕复制和图像识别等技术将显示在屏幕上的心电和血压曲线转换成离散数据供临床医生和医学研究人员进行更深入的离线分析。  相似文献   
85.
检验设备的维修特点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3  
本文提出了检验设备的特点、维修方法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86.
目的 为制定中国老年女性用力肺活量(FVC)正常参考值的统一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了中国48个单位测定的9 530例老年女性FVC正常参考值,应用SPSS统计软件,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其与8项地理环境因素指标的关系.结果 发现老年女性FVC正常参考值与中国地理环境因素之间有很显著的相关关系 (F=4.864,P=0.003).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推导出了一个回归方程:Y=9.167 7-0.000 196 1X1-0.043 84X3-0.067 88X6 0.239 9X8±0.309.结论 如果知道了中国某地的地理环境因素数值,就可以用回归方程计算这个地区的老年女性FVC正常参考值.依据老年女性FVC正常参考值与地理环境因素的依赖关系,把中国分为8个区.  相似文献   
87.
目的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庞宇舟教授临床论治类风湿关节炎(RA)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庞宇舟教授治疗RA的门诊处方用药记录,并对处方中的高频药物进行使用频次分析,药性、药味、归经和功效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有效方剂46首,涉及中药111味,使用频次≥15次的药物(高频药物)有甘草、桂枝、当归、白芍、附子、防风、威灵仙、白术、大枣、知母、茯苓、麻黄、生姜、川芎、牛膝、秦艽、乳香、细辛、独活、没药共20味。高频药物以补虚药、解表药居多,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以辛、甘、苦为主,主要归脾、心、肺、肝经。针对高频药物的关联规则分析共挖掘出10组关联药物组合,其中甘草-桂枝、甘草-当归、甘草-白芍、桂枝-附子等药物组合的关联性较强。聚类分析共挖掘出5组药物组合:第一组为乳香、没药、当归,第二组为白术、麻黄、知母、附子、大枣、生姜、白芍、防风、桂枝,第三组为甘草,第四组为秦艽、独活、川芎、威灵仙、牛膝,第五组为茯苓、细辛。结论 庞宇舟教授临床论治RA的原则为解毒补虚,并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及兼证加减药物。  相似文献   
88.
目的:概述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的最新临床应用,介绍其治疗效果与机械制造机制的关系。资料来源:检索Pubmed2000-01/2006-12与心脏永久性起搏器临床应用相关的文献,检索词为"pacemaker,application",并限定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检索万方期刊全文数据库同期相关文献,检索词为"起搏器,治疗",限定文章语言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与心脏起搏器最新临床应用相关的大规模临床试验性文献,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关于起搏器最新临床应用的文章共203篇,其中31篇符合标准。资料综合:起搏器通过模拟正常心肌细胞的起搏、传导功能,替代无法正常工作的心肌细胞以保证心脏起搏传导系统工作的顺序和完整、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心脏的正常射血及全身的有效血供。起搏器的临床应用也从传统的单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扩展到治疗多种疾病,心电衰竭、心电紊乱和部分非心电性心脏病是当今起搏器治疗适应证的三大方面。随着起搏器微型化进程,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进步,诊断及心内膜电生理标记的发展,现代起搏器能够为那些具有顽固性症状的患者提供更先进的诊治方法,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结论:心脏永久性起搏器通过模拟正常心肌细胞的起搏、传导功能,可应用于治疗以下疾病,并取得很好的效果:①通过起搏器心脏再同步方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②预防和治疗心房颤动。③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④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⑤治疗长QT间期综合征。⑥治疗直立性低血压。⑦治疗单纯P-R间期延长。⑧治疗先天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89.
目的 分析12个耳聋家庭的临床特征,进行候选致病基因的突变检测。 方法 对12个耳聋家庭的患者进行病史采集、全身检查、听力学评估及颞骨CT检查;抽提家庭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整理分析家系资料绘制系谱图;使用定向捕获联合二代测序技术进行耳聋基因检测;对可疑基因进行Sanger测序验证。 结果 12个耳聋家庭的13名耳聋患者表现为双侧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家庭1-7耳聋患者明确GJB2双等位基因突变致聋,分别是:c.235delC/ c.235delC,c.235delC/c.176del16,c.235delC/c.299delAT, c.235delC/c.511_512insAACG/c.235delC/c.605ins46,c.235delC/c.109G>A,c.109G>A /c.109G>A;家庭8-9先证者均为SLC26A4复合杂合突变致聋,分别是:c.589G>A/c.1975G>C, c.919-2A>G/ c.-2071_307+3801del7666; 其中,家庭10-12先证者,经过数据分析后分别得到8、5和3个可疑突变位点,在相应的家系中不与耳聋表型共分离,故未发现其致病基因。 结论 本研究明确了9个非综合征耳聋家庭的致病突变,同时证实高通量基因捕获测序技术是一种高效的耳聋基因检测工具。  相似文献   
90.
报道职业性接触对硝基苯酚引起急性中毒1例。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能量代谢障碍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经早期给予补液、物理降温、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等治疗,好转出院。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