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3篇 |
免费 | 20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篇 |
儿科学 | 1篇 |
妇产科学 | 6篇 |
基础医学 | 9篇 |
临床医学 | 67篇 |
内科学 | 19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41篇 |
综合类 | 86篇 |
预防医学 | 88篇 |
药学 | 24篇 |
中国医学 | 20篇 |
肿瘤学 | 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24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46篇 |
2008年 | 53篇 |
2007年 | 37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41.
1990~2006年广西甲乙类传染病总体流行趋势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分析广西17年来传染病发病谱流行趋势及其规律,为制定传染病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信息管理学及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90~2006年广西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7年来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26种(1 730 736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35.42/10万,死亡率1.15/10万,总病死率为0.49%.呼吸道传染病和血源与性传播性疾病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肠道传染病和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率下降幅度较大的是计划免疫针对性疾病中的麻疹、白喉、百日咳和脊髓灰质炎,上升幅度较大的疾病为病毒性肝炎、艾滋病、肺结核、淋病和梅毒.结论:今后应重点加强呼吸道传染病和性传播性疾病中的肺结核、淋病、梅毒、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的防制. 相似文献
342.
目的:探讨PTEN、caspase-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on法检测73例胃癌及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PTEN、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①PTEN和caspase-3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下调,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9.7%(29/73)和21.9%(16/73)。②PTEN表达随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浸润深度加深、淋巴结转移增多、临床分期提高而降低,青年组比中老年组表达低。③caspase-3阳性表达随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临床分期提高而降低。④胃癌组织中PTEN与caspase-3的表达呈正相关(r=0.653,P〈0.01)。结论:PTEN、caspase-3的表达下调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二者可作为判定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临床拳孝指标。 相似文献
343.
目的 了解近5年来广西猩红热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与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医学统计学技术,对2007~2011年广西猩红热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结果 2007~2011年广西猩红热累计发病人数为1 156例,年均发病率为0.49/10万,无死亡病例发生.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期,第一高峰在4~6月,第二高峰在11~12月,发病主要集中在2~7岁年龄段的儿童,男女比例为1.66∶1,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托幼机构和小学的防治工作是预防猩红热的关键. 相似文献
344.
GM(1,1)灰色模型在广西四种细菌性传染病流行趋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验证灰色系统GM(1,1)模型应用于四种细菌性传染病发病率预测的效果。方法用GM(1,1)灰色模型对广西壮族自治区1995~2008年的伤寒副伤寒、流脑、细菌性痢疾和其它感染性腹泻等四种细菌性传染病进行拟合,并预测1996—2010年的发病情况,验证所建模型的精确度。结果四痛所建立的GM模型方程分别为Y(t+1)=-201.881797e-0.053352t+215.581797、Y(t+1)=-0.931478e-0
294844t+1.531478、Y(t+1)=-761.597889e-0.066299t+811.127889和Y(t+1)=-528.234109e-0.056819t-494.354109,C值分别为0.7831、0.1568、0.5059和0.5465,P值分别为0,4615、1.0000、0.8462和0.7692,拟合精度分别为不合格、好、合格和勉强,实际值与预测值的符合程度以流脑为最高,次为细菌性痢疾和其它感染性腹泻。结论GM(1,1)模型适用于广西流脑、细菌性痢疾和感染性腹泻的预测,不适用于发病率波动性较大的伤寒副伤寒的预测。 相似文献
345.
目的探讨聚维酮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浅表膀胱癌复发的疗效及抗肿瘤免疫.方法选择52例浅表膀胱癌患者,采用术前24~48h及术后膀胱灌注.其中观察组34例,以聚维酮作为吡柔比星的溶剂行膀胱灌注化疗;对照组18例,以生理盐水作为吡柔比星的溶剂行膀胱灌注化疗.镜下观察两组肿瘤切除标本间质中的淋巴细胞分布并计数,免疫组化法检测S-100和CD28的表达.结果随访5~26个月,观察组复发2例,复发率5.8%;血尿4例,膀胱刺激症6例(17.6%).对照组复发2例,复发率11%;血尿3例(16.7%),出现膀胱刺激症8例(44%).观察组淋巴细胞的计数、S-100和CD28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聚维酮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浅表膀胱癌复发有良好疗效,副作用少;免疫细胞集结分布和增强表达提示聚维酮可能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 相似文献
346.
347.
角化棘皮瘤DNA倍体及p53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角化棘皮瘤(KA) 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通过细胞图像光度术(ICM) 对20 例KA ( 其中10 例为消退期rKA) 和10 例分化型鳞癌( WDscc) 进行DNA 倍体分析, 并作突变型p53 蛋白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8 例KA10 例rKA和7 例WDscc 为二倍体, 余为异倍体。KA 组的平均DNA 含量与WDscc 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05) , 但rKA 组明显低于WDscc 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002) 。KA 与WDscc 均出现较多的高倍体细胞( > 5c) 。50 % KA, 10 %rKA 和40 % 的鳞癌表达p53 蛋白, 阳性细胞核在KA 和rKA 中主要分布于基底层及基底上层,而在鳞癌中相对较弥漫。正常皮肤不表达p53 蛋白。结论 KA 具有与鳞癌相似的高DNA 倍体;p53 表达阳性及异倍体细胞等恶性肿瘤的特征, 可能与一些罕见的恶性肿瘤自愈病例类似, 在其病变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种整体凋亡机制, 有必要对其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48.
广西壮族自治区1990-2003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情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为预防与控制本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990-200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报告及相关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广西壮族自治区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为农村地区明显高于城市,以9岁及以下儿童为主,男性高于女性,每年6~7月为本病流行高峰,有明显的季节性。结论 做好高危人群的预防工作和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349.
目的了解HIV-1单阳家庭阳性配偶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从国家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中下载数据库,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2012—2017年报告的单阳家庭阳性配偶/固定性伴抗病毒治疗情况及未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截至2017年12月31日,纳入分析的研究对象为13191例,HIV-1单阳家庭阳性配偶/固定性伴抗病毒治疗率为86.65/100人年。Cox回归结果显示:2013—2017年治疗率是2012年的1.17~1.54倍(95%CI:1.09~1.65);女性是男性的1.07倍(95%CI:1.01~1.13);≥50岁组是18~49岁组的0.50~0.87倍(95%CI:0.46~0.91);同居是已婚有配偶的0.89倍(95%CI:0.81~0.97);壮族是汉族的1.06倍(95%CI:1.02~1.11);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是小学及以下的1.13~1.24倍(95%CI:1.08~1.33);最近一次CD4细胞计数为≥200个/μl组是<200个/μl组的0.45~0.95倍(95%CI:0.42~1.00),CD4未检测组是<200个/μl组的0.28倍(95%CI:0.24~0.33);样本来源于医疗机构、婚/孕/产检、其他,分别是咨询检测的0.91倍(95%CI:0.87~0.96)、0.78倍(95%CI:0.72~0.84)、0.72倍(95%CI:0.65~0.79)。结论为进一步提高单阳配偶抗病毒治疗率,控制单阳家庭内传播,应根据影响治疗的相关因素制定针对性应对策略,切实做好治疗动员工作,重点关注老年人、低文化程度者以及CD4细胞计数较高者,引导患者及早进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350.
目的了解广西近年麻疹流行情况,为2012年前消除麻疹制定有效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广西2005-2009年麻疹监测资料。数据采用Excel 2007软件,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05-2009年广西平均麻疹发病率为1.96/10万(2005年3.45/10万、2009年0.23/10万)。历年的发病高峰主要出现在上半年,分别在每年的2月上旬至5月中旬之间。2005-2008年间每年全自治区77.98%的县(市、区)有病例报告,2009年则为40.37%,发病率大于5/10万的地区主要为市辖区和山区两种类型的县区。病例男女之比为1∶0.67;发病以低年龄组为主,2005-2009年1-14岁儿童麻疹发病数占总病例数82.30%,其中8月龄至7岁儿童的比例为54.96%。流动人口的病例占总病例数比例较高,为24.78%。麻疹病例的疫苗免疫1剂次为19.6%,2剂次以上占5.3%,未免疫者占41.5%,免疫史不详占33.6%,其中8-11月龄婴儿病例未免疫者2006年以来每年均在71.4%以上;1-3岁儿童病例未免疫者平均为43.2%。结论广西2005-2009年间麻疹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病例主要见于城郊结合部和山区,发病仍以低年龄儿童为主,同时流动人口的病例占比较大的比重,提示城郊结合部和山区是广西控制麻疹的重点地区,应加强对该地区免疫规划目标人群的麻疹疫苗接种,进一步提高8月龄儿童初始免疫的及时性和接种率以及2剂次MV常规免疫接种率。同时,加强流动儿童中目标人群的免疫规划管理,切实提高接种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