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67篇
内科学   1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86篇
预防医学   84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我院于1988年12月和1991年8月先后对两例先天性无子宫无阴道患者应用阴唇瓣行阴道再造术,均获成功。患者年龄分别为21岁和23岁,因无月经,婚后性生活困难而入院。检查:第二性征发育良好。阴毛、阴蒂、大小阴唇正常,在尿道外口及肛门之间的阴道  相似文献   
302.
目的 探讨门静脉阻断不同时间对肝功能影响及复流后对小肠黏膜细胞损伤的变化.方法 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一个对照组A和二个实验组(以门静脉阻断30,45 min分别标为B、C组),每组8只.各实验组在术前1 h及按上述预定阻断的时间、解除阻断后30,60 min各取腔静脉血2 ml;对照组在相应时间段也各取腔静脉系统血1次.测定各血标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变化并予以比较分析.阻断后开放复流2 h,取 回肠肠段作连续切片,分别作HE染色和TUNEL、Bel-2、Bax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小肠黏膜损伤情况.细胞凋亡的变化以及Bcl-2、Bax表达.结果 A组在不同时间段ALT、AsT测定结果 均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与之在相同时间段该二项指标的比较,B组阻断30 min时无显著性差异,而在复流后明显升高;C组阻断45 min时已明显升高,复流后再升高.实验组Bcl-2表达下调,Bax表达增加,凋亡指数上升.结论 门静脉阻断时间以30 min较安全.但复流有再灌注损伤;其对小肠黏膜细胞损伤表现以凋亡为主,且凋亡指数随阻断时间增加而上升.  相似文献   
303.
目的 探讨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中叉头转录蛋白P1的表达水平与组织学形态的相关性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43例胃黏膜淋巴组织样淋巴瘤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分析叉头转录蛋白Pl和核因子kB(NF-KB)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中叉头转录蛋白Pl阳性表达率为44%(19/43),其中强阳性7例,中度阳性12例.单形组叉头转录蛋白P1阳性4例,多形组15例,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比88%,P<0.01).术后复发病例均为叉头转录蛋白P1强阳性者,与叉头转录蛋白P1阳性表达率密切相关(P<0.05),且NF-KB与叉头转录蛋白P1阳性表达率密切相关(P<0.01).多形组的中位生存时间(26个月)明显短于单形组(123个月)(P<0.01),叉头转录蛋白P1阴性者中位生存时间显著长于核表达中度及核表达强者(115个月比55个月比12个月)(P<0.05),NF-KB核阳性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短于阴性者(26比131个月)(P<0.01).Ⅰ期及Ⅱ期的中位生存时间(98个月及121个月)显著长于ⅡE+Ⅳ期病例(33个月)(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叉头转录蛋白P1表达水平和临床分期为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预后的风险因素.结论 叉头转录蛋白Pl有可能成为判定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恶性转化及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304.
目的 从病理学角度来阐明表面活性物质对降低咽鼓管表面张力的作用及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中的作用。方法 将已制成分泌性中耳炎的豚鼠分成二组 ,各组 12只 ,分别用表面活性物质和地塞米松注入鼓室治疗 ,并以常规光镜、电镜程序制作标本 ,观察咽鼓管粘膜上皮的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发现二组在病理方面有显著的差异 ,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组咽鼓管粘膜上皮的纤毛微绒毛病变轻 ,纤毛表面可见稀薄的粘液毯 ,而地塞米松治疗组咽鼓管粘膜上皮的纤毛断裂、脱落或“细胞糜烂”等。结论 表面活性物质有保护咽鼓管粘膜上皮的作用 ,其机理主要是表面活性物质可降低纤毛粘液毯的表面张力 ,防止管壁粘着 ,有助于分泌物的排出。  相似文献   
305.
目的:探讨miR-222-3p通过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合同源基因(PTEN)对甲状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阐明miR-222-3p在甲状腺癌131I放疗抵抗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人甲状腺癌细胞和人正常甲状腺滤泡上皮Nth-ori 3-1细胞中miR-22...  相似文献   
306.
2002~2006年广西猩红热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广西猩红热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2~2006年广西猩红热疫情报告资料,对数据进行录入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2~2006年广西猩红热年均发病率0.49/10万,无病死;病例呈散发状态;发病高峰在11~1月份,年龄以3~7岁为主(占67.74%),男女之比为1.63:1,以托幼儿童、学生和散居儿童为主(占98.55%),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病例分别占96.11%和3.89%。结论应开展猩红热病原及菌株耐药性监测工作,提高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307.
目的 观察持续小剂量应用他达拉非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浆内皮素1(ET-1)浓度影响及阴攀海绵体组织形态学变化.方法 40只SHR随机分为4组(各10只):空白对照组、安慰剂组、持续小剂量组、间歇剂量组;分别给予不同剂最药物他达拉非.4周后观察SHR阴茎海绵体细胞形态学及其血浆ET-1浓度变化情况,并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各组阴茎海绵体中的表达.结果 血浆ET-1浓度(pg/ml)在持续小剂量组(12.0±1.6)、间歇剂量组(14.3±1.7)比空白对照组(18.0±1.9)、安慰剂组(17.6±2.2)显著低(均P<0.01),且持续小剂最组与间歇剂最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α-SMA阳性A值在持续小剂量组(0.29±0.03)、间歇剂量组(0.38±0.03)与空白对照组(0.53±0.03)、安慰剂组(0.5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持续小剂量组则明显低于间歇剂量组(P<0.05);光镜下空白组、安慰剂组SHR阴茎海绵体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分布杂乱,血管内皮细胞连续性被破坏,而持续小剂量组与间歇剂量组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前者尤为明显;电镜下见持续小剂量组SHR阴茎海绵体内皮细胞多数恢复正常,其超微结构表明组织形态改善.结论 持续小剂量应用他达拉非能有效改善阴茎海绵体血管内皮功能和结构,为长期小剂量5型磷酸二酯酶(PDE5)抑制剂治疗勃起功能障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08.
特殊类型肾盂尿路上皮癌8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特殊类型的肾盂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2000年~2006年间收集的8例具有特殊临床病理特征的肾盂癌作光镜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行随访。结果肾盂尿路上皮癌特殊的组织学表现为:肉瘤样癌(3例),鳞癌和伴鳞癌(2例),微乳头癌(1例),透明细胞癌(1例),伴有横纹肌样及印戒样细胞特征(1例)。其中2例肉瘤样癌肉眼观呈弥漫浸润型,组织形态最具多样性,瘤细胞呈短梭形束状或假血管肉瘤样或弥漫多角形排列,间质伴假肉瘤样反应或黏液变性等。病理分期:1例高分化鳞癌为PT2,余7例均为PT2-PT4。8例均见尿路上皮乳头状癌或原位癌。免疫组化:微乳头癌、透明细胞癌表达CK7、CK20、CD15、CEA,肉瘤样细胞表达AE1/AE3、CK7、vimentin。横纹肌样及印戒样细胞表达AE1/AE3、CK7、3413E12、vimentin。随访3—6I)个月(平均29.3个月),1例高分化鳞癌至今存活,1例伴有鳞癌的低分化尿路上皮癌术后至今8个月存活,但伴广泛转移,余6例于术后2—28个月死于肿瘤转移。结论肾盂尿路上皮癌多为低分化、高分期,类似于膀胱尿路上皮癌,具有多种细胞形态特征,易发生广泛浸润及转移,预后较差。其特殊的形态学变异和免疫组化特点,为其鉴别诊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09.
吕燕华  吴秀玲  郭红梅  蒋立华  袁莉  尤莉 《临床荟萃》2012,27(22):1999-1999
患者,女,48岁,四肢活动不利9个月、咀嚼无力40余天于2010年10月26日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患者入院前9个月劳累后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晨轻暮重,无复视、无咀嚼和吞咽困难,无面部表情异常,无呼吸困难。查肌电图重频电刺激:左侧面神经、腋神经低频刺激波幅呈递减现象,左侧尺神经低频、高频刺激未见波幅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310.
表皮痣综合征并发多发性基底细胞癌一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表皮痣综合征(epidermalnevussyndrome)或称线状皮脂腺痣综合征(linearsebaceussyndrome)是临床罕见的疾病。表皮痣综合征同时并发多发性基底细胞癌临床更罕见。我们遇见一例,现报道如下。患者女,40岁。自出生后,右侧头顶部、面颈部、耳廓、外耳道和上背部即有密集成片状分布的深褐色、部分为淡红色隆起性皮疹,随着年龄增长而缓慢增多,无自觉症状。自2岁起,出现癫痫发作,3岁发现右耳听力下降,入学后发现智力低下,半年后辍学。1年前偏右眉中及右口角不明原因出现皮疹增大变硬,隆起明显并破溃,触之易出血,溃疡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