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8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50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为了解福建省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流行病学特征,探索其防控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年福建省流腮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省2010年共报告流腮发病数8 510例,发病率为23.5/10万,占丙类传染病的8.8%。全年均有发病,主要发生在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病例集中在15岁以下儿童(83.4%),暴发疫情均在中小学校。结论应把学校及托幼机构作为疫情防控重地,加强监测管理,在保证1.5~2岁年龄组儿童95%常规免疫接种率的基础上,建议入学前后加强免疫接种第2剂麻腮/麻腮风疫苗。  相似文献   
32.
目的评价福建省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实施效果。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福建省疾病监测点1~14岁居民1643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结果 1~岁、5~岁、10~岁人群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分别为98.11%、95.69%、54.31%,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分别为75.76%、47.71%、27.81%;农村10~岁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49.06%)低于城市(60.44%);1~14岁儿童接种疫苗的保护率为75.64%(95%CI:73.43%~77.84%)。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1~岁年龄组明显较低为0.71%,5~岁为2.25%,10~岁为5.37%;年龄越大抗-HBs阳性率越低、抗-HBc阳性率越高、HBV阳性率上升。结论福建省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纳入儿童免疫规划以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都有很大的提高,农村提高更快,城乡乙肝疫苗接种均等化基本得到实现。纳入儿童免疫规划以来,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大幅下降,实现了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1%的控制目标。福建省HBV流行模式发生改变,目前该省乙肝感染以水平传播为主形成的儿童峰已经不复存在,通过免疫规划1~14岁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减少了约101.58万人。  相似文献   
33.
福州地区2004年儿童无菌性脑膜炎病原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菌性脑膜炎(aseptic meningitis,AM)亦称病毒性脑膜炎[1],系指软脑膜(软膜和蛛网膜)的弥漫性炎症,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常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一般急性起病,以发热、头痛、脑膜刺激症状和脑脊液的变化为主要临床表现。脑脊液中白细胞增多(多数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蛋白含量增多,糖含量正常,涂片及培养证实无细菌、霉菌者,习惯上称AM。在所有无菌性脑膜炎病例中,大多数为肠道病毒感染,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1~3型)、柯萨奇病毒(A组23个型,B组6个型)、埃可病毒(31个型)和未分类肠道病毒(5个型)。2004年5~8月在福州地区发生无菌性脑…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汇集福建省2009~2011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资料,评价AFP病例监测系统工作和维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状态.方法 按照卫生部的要求开展AFP病例监测工作,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福建省2009~ 2011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AFP病例413例,分布在9个区市86个县(市、区),<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72/10万.AFP发病者中以5岁以下为主占72.88%,这与国内资料报告相似.病例中服苗史≥3次的335例,占81.11%,男女性别比为1.97∶1,合格粪便采集率91.28%.结论 福建省2009~2011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各项指标,以省为单位均达到标准,但常规免疫仍有免疫空白点存在.为保持无脊灰状态,应在抓好常规免疫的同时,做好强化免疫,提高AFP监测系统的质量.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动态变化和转归,阐明基线因素对甲状腺功能改变的影响。方法:取基线甲状腺功能正常的CHC患者243例,均给予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48周,分别在12、24、36、48、60和72周时对甲状腺功能和HCV RNA定量等进行检测,根据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变化情况分为持续正常组、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亚甲减)组、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组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组,观察各组患者甲状腺功能变化的规律。结果:82例(33.7%)患者发生甲状腺功能改变,其中亚甲减51例(20.9%),甲减13例(5.3%),甲亢18例(7.4%)。随访至72周时,亚甲减、甲减
、甲亢患者恢复正常的分别为32例(39.0%)、12例(14.6%)和7例(8.5%),甲减转变为亚甲减的为6例(7.3%),甲亢转变为亚甲减的为3例(3.7%);19例(23.2%)患者病情无明显改善,1例(1.2%)表现为持续亚甲减,13例(15.9%)持续甲减,5例(6.1%)持续甲亢;3例(3.7%)患者由甲亢转变为甲减。女性甲减发生率高于男性(P<0.05);发生甲亢患者平均年龄低于甲减、亚甲减及持续正常患者(P<0.05);发生甲亢和甲减患者基线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低于亚甲减和持续正常者(P <0.05);发生甲亢患者中HCV2a型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发生甲减、亚甲减及持续正常者(P <0.05)。结论:CHC患者抗病毒治疗可使甲状腺功能发生改变,性别、年龄、肝功能和基因型对甲状腺功能改变具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36.
小儿热性惊厥的护理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热惊厥是小儿时期所特有的一种因发热而诱发的一种惊厥,多见于6个月~3岁小儿.惊厥多发生在疾病初期,体温突然升高时而发生惊厥,多数突然发作,伴有意识丧失,面部及四肢抽搐,两眼凝视、斜视或上翻,可伴喉痉挛、呼吸暂停等症状.如治疗不及时,可造成患儿智力底下,甚至威胁患儿生命.近年来我们在小儿惊厥治疗及护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7.
【据《Hepatology Research》2018年2月报道】题:基线维生素D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遗传决定因素和病毒学应答的相关性(作者Yu R等)维生素D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Yu等做了一项回顾性研究,旨在探索基线维生素D水平与遗传决定因素和CHB患者的第104周疗效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8.
目的为掌握福建省网络直报时代乙肝流行态势与特征。方法对下载国家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有关福建省2004-2013年乙肝病例个案信息库,采用SAS 9.2软件对数据进行汇总、清洗、分析福建省网络直报时代乙肝发病、死亡态势与流行特征。结果福建省2004-2013年乙肝报告发病率为152.36/10万,报告死亡率为0.051/10万,病死率为0.03%,报告发病率年平均递增1.68%;青年组报告发病率(240.19/10万)最高;中年组报告发病率(154.14/10万)与全省平均值相近;老年组报告发病率(118.85/10万)低于全省平均值;儿少组报告发病率(59.13/10万)最低;四组特征人群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65,P0.01)。各市区报告发病率分布在103.83/10万~504.76/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79,P0.01),平潭综合实验区(504.76/10万)、福州市(240.44/10万)、莆田市(199.25/10万)高发。月份报告发病率分布在7.77/10万~30.86/10万,月份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14,P0.01),以每年1~3月份高发。急性乙肝发病率为54.63/10万,死亡率为0.004/10万,发病率年平均递减11.92%;尤其是儿少组人群,年平均递减22.38%,并且发病率(24.56/10万)明显低于成年人群。结论十年间福建省急性乙肝发病趋于下降,并以儿少组下降明显。但全人群乙肝的危害依然严峻,以福建东部沿海为重。急、慢性乙肝公共卫生意义不同,需要单列深入分析,提出不同特征人群针对性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39.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