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5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157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09篇
内科学   3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47篇
外科学   47篇
综合类   157篇
预防医学   50篇
药学   59篇
  1篇
中国医学   45篇
肿瘤学   3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51.
原发灶不明颈部转移性鳞癌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性癌约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5%,可以分为转移性鳞癌和转移性腺癌,至今仍是临床诊治的一个难题。由于原发灶不明的转移性癌的临床治疗只能以治标为主,治疗效果不佳。所谓原发灶不明,其实是有原发灶,由于病灶较小、部位隐匿或位于黏膜下等原因而不易发现;且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又较恶劣,较早发生淋巴结转移。临床仔细寻找原发病灶尤为重要,只有找到原发病灶,标本兼治,临床治愈率才能改善。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纽约纪念医院的Martin教授最早提出:“2周内找不到原发病灶的颈部转移性癌,即诊断为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性癌”。随着医学理念的更新,诊疗技术的进步,我们认为用时间概念来作为一个诊断标准不够科学,因此提出:“经临床仔细检查直到治疗开始前仍未发现原发病灶的颈部转移性癌,可以诊断为原发灶不明的转移性癌”。以上概念是否准确大家可以讨论,本文主要讨论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性鳞癌。  相似文献   
52.
教学督导的实践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院校肩负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面对学员学习过程,需要科学而规范的管理,特别是要有有效的教学质量控制系统来保证教学效果,而教学督导是这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就10年来教学督导的实践进行总结,并分别从教学督导的实施,教学督导的艺术以及教学督导的效果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53.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线粒体DNA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线粒体DNA(mtDNA)含量变化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2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14例甲状腺腺瘤,1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及其配对正常甲状腺组织的mtDNA含量变化,并结合甲状腺乳头状癌主要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1)2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mtDNA相对含量为224.13±217.24;配对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mtDNA相对含量为88.69±44.06,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P<0.01)。与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相比,甲状腺乳头状癌中mtDNA含量增加、无明显变化和减少的比例为21:2:6。(2)25例甲状腺良性病变中mtDNA相对含量为129.48±105.27;配对瘤旁正常甲状腺组织mtDNA相对含量为89.44±29.75。甲状腺良性病变mtDNA含量与瘤旁正常甲状腺组织无显著差异,但低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组(P<0.05)。(3)甲状腺良性病变中,甲状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的mtDNA含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4)甲状腺乳头状癌的mtDNA含量变化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参数无关(P>0.05)。结论 mtDNA含量增加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有关,但与其临床病理参数未见相关性,是肿瘤发生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54.
医学机能学综合实验的组织实施和体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随着高等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优化实验课的实施方式和教学方法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之一.就综合实验的开设模式作了一些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55.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基因重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国人甲状腺肿瘤的RET/PTC和H4-PTEN基因重排的规律及其与临床病理的联系。方法运用RT-PCR和测序的方法,检测了139例患者的甲状腺肿瘤组织中RET/PTC-1、RET/PTC-2、RET/PTC-3、ELKS—RET以及H4-PTEN(H4/PTEN和PTEN/H4)的重排方式。结果在12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共发现12例RET/PTC-1重排、6例RET/PTC-3重排、6例次H4/PTEN重排和7例次PTEN/H4重排,其中有3例同时检出了两种以上重排,总的重排阳性率为21、4%(27/126)。H4-PTEN重排阳性的病例在三次重复实验中,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重排阳性的病例具有发病年龄较轻(P=0.02)和淋巴转移概率较高的特点(P=0.02),RET重排阳性的患者颈侧区的淋巴转移的概率较高(P〈0.01)。PTEN/H4重排也存在于甲状腺髓样癌(2/5)。结论H4-PTEN重排可以与RET/PTC重排同时发生。甲状腺乳头状癌是一种具有高度重排易感性的肿瘤。重排阳性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具有发病年龄较轻和淋巴转移概率较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56.
我院1997年~1998年2年间共施行异体肾移植术253例次,术后发生院内感染共40例次,其术后感染率仅为15-8%,低于同类文献报道。在院内感染的质控中,无菌操作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是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基本措施。为此,成立了专门的“品质圈”小组,随时检查和监督,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减少肾移植术后院内感染的护理体会@罗晓梅$中山医科大学一院特种外科!510080@吴毅$中山医科大学一院特种外科!510080  相似文献   
57.
老年慢性病患者家属接受出院指导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人由于神经系统的退化和各种慢性疾病的影响,常伴有记忆力下降、健忘、反应迟钝、思维混乱的现象。为使老年慢性病患者出院后继续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我们于1999年3月~2000年3月开始加强对65岁以上慢性病患者的家属进行出院指导,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999年3月~2000年3月收治68例老年慢性病患者,其中男46例,女22例,平均年龄74岁。疾病类型:心血管疾病19例,糖尿病13例,慢性肺病12例,慢性肾病10例,脑血管疾病8例;肝硬化6例。接受出院指导的…  相似文献   
58.
运动锻炼对Ⅱ型糖尿病患者血脂与体质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目的:观察长期定量运动对Ⅱ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体质指标的影响。方法:对上海市某社区35~74岁常驻居民进行入户问卷调查,同时对该社区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人群进行静脉血糖检测,筛选出Ⅱ型糖尿病患者,经心电图、尿常规、眼科等检查排除运动禁忌症,最后有27名糖尿病患者参与了为期1年的运动干预治疗。结果:1年运动治疗后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降低明显(P<0.05),HDL-ch虽有所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患者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和 血压在运动干预前大于正常值,1年运动干预后都有显著下降(P<0.05),同时肺活量、握力和坐位体前屈3个体质指标在1年干预后都有显著提高 。结论:运动能有效降低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减轻体重,降低血压,同时增强患者的体质,对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9.
常规康复治疗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目的:观察常规康复治疗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4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观察其疗效。运用简易精神状态评定量表(MMES)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运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40例脑卒中患者经过8周的治疗,治疗前后相比,脑卒中患者MMES评定有显著性差异(P<0.05),Barthel指数评定治疗前后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常规康复治疗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恢复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发病后的早期康复治疗比后期康复治疗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60.
目的:观察运动训练能否促进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并且观察早期运动训练对脑缺血再灌注后梗死体积的影响,从而探讨其促进功能恢复的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运动训练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每组8只。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法造模24h后,运动训练组给予跑台训练,每天30min,连续训练2周,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给予相同的抓取和固定。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分评价造模情况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后梗死体积的大小。结果:2周后,运动训练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低于假手术组(P〈0.05);运动训练组的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早期运动训练能够减小脑梗死体积,促进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