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51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目的观察来氟米特(Lef)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大鼠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TNBS诱导大鼠结肠炎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对照组(5-ASA100mg/kg,ig,qd×14d)及Lef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组(1.0、2.0、4.0mg/kg,ig,qd×14d)。每天观察疾病活动指数(DAI),2周后处死大鼠,并取出结肠组织进行大体形态及组织学评分。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肠组织核因子NF-κBp65、TNF-α的表达,Elisa法测外周血IL-10的含量。结果与TNBS模型组相比,Lef组大鼠的DAI、大体形态、组织学评分及肠黏膜组织内NF-κBp65和TNF-α表达显著降低(P<0.01);大鼠结肠黏膜组织NF-κBp65在模型组以胞核表达为主,相反正常对照组及治疗组NF-κBp65以胞质表达为主;外周血中IL-10含量显著增加(均P<0.01)。结论Lef对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抗炎细胞因子的水平,抑制NF-κB核结合活性,进而降低致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完成。  相似文献   
52.
蛋白酶激活受体2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黏膜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表达和肥大细胞的变化,以及两者在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32个黏膜标本取自行结肠镜检查的UC患者,对照组肠黏膜取自15名健康成人,半定量RT-PCR检测两组肠黏膜PAR-2的mRNA表达,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AR-2蛋白表达和肥大细胞数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UC肠黏膜中PAR-2mRNA和蛋白过度表达,PAR-2mRNA表达与疾病严重程度正相关(P<0.01)。UC组肠黏膜肥大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AR-2蛋白表达于UC肠黏膜表面上皮、隐窝上皮和固有层炎性细胞。病理分级Ⅲ、Ⅳ级肠黏膜PAR-2蛋白表达及肥大细胞数较病理分级Ⅰ、Ⅱ级组明显增加(P<0.05)。PAR-2与肥大细胞数量之间呈正相关(r=0.78,P<0.01)。结论UC的发生发展与PAR-2的表达、肥大细胞数量变化密切相关,PAR-2可能由肥大细胞分泌的类胰蛋白酶激活而参与UC的发病。  相似文献   
53.
丁洁  吴正祥 《安徽医药》2010,14(4):378-380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确,免疫异常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可抑制效应T细胞的应答,并应用于治疗各种免疫性疾病。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SCs),因其具有生物学特性稳定、来源充足、易分离、较强的体外增殖能力等优点引起关注。本文就ASCs在IBD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4.
目的观察氮卓斯汀联合复方甘草酸苷阶梯递减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氮卓斯汀联合复方甘草酸苷阶梯递减疗法,对照组采用氮卓斯汀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每日疗法治疗,疗程均为12周。结果治疗后6周时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2%和88%,12周时分别为85%和98%,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停药4周后复发率分别为26%和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氮卓斯汀联合复方甘草酸苷阶梯递减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较常规疗法疗效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55.
腹水DNA含量测定对良、恶性腹水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腹水DNA倍体对良、恶性腹水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运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腹水的DNA指数(DI),S期细胞百分比(SPF),细胞增殖指数(PI);采用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腹水的CEA、CA19-9;腹水离心沉淀作细胞学检查。结果 恶性腹水组的DI、SPF、PI均高于良性腹水组(P<0.05);FCM法诊断恶性腹水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7%和92.3%。细胞学、CEA、CA19-9诊断恶性腹水的敏感性分别为41.7%、41.7%、50%,特异性为100%、76.9%、84.6%,FCM联合CEA或CA19-9检测,敏感性为95.2%及95.8%,特异性为71%及78.1%。结论 腹水DNA含量测定诊断恶性腹水是一有效而敏感的方法,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FCM联合CEA或CA19-9检测可提高诊断恶性腹水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56.
目的比较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 sulphonic acid,TNBS)/乙醇和大鼠结肠细菌菌株诱导两种结肠炎模型,建立更加接近人IBD自然病程的模型,进一步探讨IBD发病原因及病变发展规律。方法 50只SPF级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20只),TNBS/乙醇模型组(A组,20只)、大鼠结肠细菌菌株模型组(B组,20只)。观察造模后存活率,每日行疾病活动指数评分(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分别于造模后第14天、第28天各处死一半大鼠,评价结肠大体形态损伤指数(colon macroscopic damage index,CMDI)及组织学损伤指数(tissue damage index,TDI)。结果 A组2只大鼠死亡,模型组DAI、CMDI及TDI评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模型组于第14天与第28天处死大鼠DAI、CMDI及TDI评分及模型A、B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从病变发展过程、病程及病理改变情况上看采用大鼠的正常菌群为抗原,比较接近于自然情况,可作为研究IBD发病机制及评估药物疗效的一个良好模型。  相似文献   
57.
为了评价内镜下内痔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2020年6月行内镜下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66例Ⅰ~Ⅲ度内痔病例进行了回顾性总结, 其中单纯硬化组35例、单纯套扎组104例、套扎联合硬化组27例。结果显示:3组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单纯套扎组和套扎联合硬化组术后肛门疼痛发生率[分别为35.6%(37/104)和33.3%(9/27)]和肛门坠胀感发生率[分别为70.2%(73/104)和70.4%(19/27)]均较高, 但一般均可耐受或经简单处理后缓解;出院前, 3组的患者满意度均达90%以上, 手术接受程度均达95%以上;3组术后3个月时的治疗有效率均在90.0%以上, 术后12个月时的治疗有效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其中单纯硬化组的治疗有效率最低[74.3%(26/35)], 其他2组的治疗有效率仍能维持在85.0%以上。由此可见, 内镜下微创治疗内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具有有效改善症状、患者术后满意度和手术接受程度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5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EUS)对上消化道隆起病变的诊断价值,全面认识上消化道隆起病变。方法对1375枚上消化道隆起病变进行内镜超声检查,分析超声图像特征及检查结果。结果1375枚上消化道隆起病变都得到明确诊断,其中胃862枚,食管391枚,十二指肠122枚。依次为平滑肌瘤401枚、间质瘤128枚、壁外压迫342枚、囊肿79枚、血管瘤64枚、异位胰腺58枚、脂肪瘤52枚、Brunner腺增生35枚、黏膜表面下腺瘤62枚、炎性增生51枚、黏膜表面下癌27枚、淋巴瘤7枚、静脉曲张7枚、十二指肠副乳头6枚、神经纤维瘤5枚、类癌2枚、胃黏膜肥厚症1枚、EUS未见异常48枚。除去壁外压迫,食管以平滑肌瘤、血管瘤为主;胃部以平滑肌瘤和间质瘤、囊肿、异位胰腺居多,十二指肠内Brunner腺增生最多。结论内镜超声检查对上消化道隆起病变有很高的定位诊断价值和较好的定性诊断价值,且可指导内镜下治疗,准确定性。  相似文献   
59.
60.
老年人结肠血管畸形的临床和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老年人结肠血管畸形(VM)的内镜特点、患病率及随访病情的变化。方法 经全结肠镜检查60岁以上老年人2917例,分为出血、无症状(无出血和其他消化道症状)和非出血(无出血但有其他消化道症状)3组,分析老年结肠血管畸形患者的结肠镜特点及老年人结肠血管畸形的患病率;对无症状和出血结肠血管畸形患者进行了3年随访,比较各组结肠血管畸形自发出血的风险。结果 老年人结肠血管畸形检出率为2.4%,显著高于非老年组的0.8%(P〈0.05);无症状结肠血管畸形各组患者经3年随访无自发出血,但出血组均有自发再出血,且老年组(69.0%)显著高于非老年组(30.8%,P〈0.01)。结论 结肠血管畸形患病率老年组显著高于非老年组;老年和非老年无症状组结肠血管畸形自然转归良好,出血组再出血显著增多,应加强对出血结肠血管畸形患者的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