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8篇 |
免费 | 15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1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7篇 |
临床医学 | 36篇 |
内科学 | 10篇 |
神经病学 | 5篇 |
特种医学 | 8篇 |
外科学 | 4篇 |
综合类 | 61篇 |
预防医学 | 41篇 |
药学 | 34篇 |
4篇 | |
中国医学 | 17篇 |
肿瘤学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辨治胃癌化疗后血细胞减少116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辨治胃癌化疗后血细胞减少116例吴曙光吴晓丽(安徽省庐江县中医院消化科231500)关键词:胃癌;化疗;血细胞减少;辨证论治1临床资料所有病例皆为1990~1995年本院住院病人,经病理证实,共168例胃癌,随机分为两组,辨治组116例,西药对照组5... 相似文献
162.
目的 探讨双膦酸盐(唑来膦酸)对骨巨细胞瘤多核巨细胞和基质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7例唑来膦酸治疗前后患者的肿瘤组织切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和TUNEL凋亡染色及图像分析。另10例未予唑来膦酸治疗的患者,取术中切除的骨巨细胞瘤新鲜组织进行细胞原代培养,分别给予5、30、150μmol/L唑来膦酸诱导肿瘤细胞凋亡48h,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Annexin-VFITC凋亡染色及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结果 唑来膦酸治疗后的肿瘤组织切片透射电镜观察到多核巨细胞和基质细胞呈明显的凋亡表现;TUNEL染色呈强阳性;基质细胞凋亡率治疗前为1.31%,治疗后33.42%(P=0.018);多核巨细胞凋亡率治疗前为8.41%,治疗后56.83%(P=0.018)。在原代培养的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中予不同浓度的唑来膦酸诱导凋亡48h后,细胞数量减少,部分细胞形态有显著变化;Annexin-VFITC凋亡染色及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以及5、30、150μmol/L唑来膦酸诱导组的凋亡率分别为(10.67±2.15)%、(20.47±3.77)%、(44.21±8.34)%和(56.96±9.68)%,各诱导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凋亡率呈剂量依赖性(r=0.775,P=0.000)。结论 双膦酸盐能够诱导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的凋亡,且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的凋亡率呈剂量依赖性,因此,双膦酸盐可以作为骨巨细胞瘤辅助治疗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3.
目的 观察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伏立康唑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合并曲霉菌感染的疗效.方法 选取泰州市人民医院2018年1—12月收治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合并曲霉菌感染39例,按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n=18)和观察组(n=21).对照组采用单一的伏立康唑治疗,观察组采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与伏立康唑联合治疗;两组在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均复查肌酐、尿素水平.结果 对照组治疗(15.72±9.06)d,治疗前后肌酐和尿素水平比较P>0.05;观察组治疗(17.90±11.06)d,治疗前后肌酐(51.51±17.95)、(116.37±20.64)μmol/L和尿素水平(5.27±1.43)、(9.96±3.56)mmol/L比较P<0.01.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0.47%高于对照组61.11%(Z=-2.045,P<0.05).结论 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伏立康唑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合并曲霉菌感染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伏立康唑,然而应注意控制剂量,监测肾功能. 相似文献
164.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对患者盆腔脏器脱垂程度、盆底肌力及性生活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江阴市妇幼保健院2023年1月至3月收治的8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接受盆底肌训练治疗,观察组(40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均持续治疗5周,并随访3个月。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腔脏器脱垂程度、盆底肌力及性生活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法(POP-Q)分期0期患者占比均提高,Ⅰ、Ⅱ期患者占比均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0期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Ⅰ、Ⅱ期患者占比低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手测盆底肌力、阴道收缩肌电值均提高,且观察组更高,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延长,且观察组更长;与治疗前比,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FSFI)各项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更高(均P<0.05)。结论 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可显著减轻患者盆腔脏器脱垂程度,增强患者盆底肌力,提高性生活水... 相似文献
165.
目的: 探讨与胃癌发生相关的PI3K/Akt/mTOR通路上新的与自噬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s),为寻找有价值的胃癌发生相关的分子标志物提供新的依据。方法: 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通过KEGG pathway网站和Gene Ontology、Ensemble数据库及HaploView、STRING、Cytoscape软件联合SNP芯片筛选目标SNPs,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对筛检出来的SNPs位点在来自福建省仙游县的622例胃癌患者和622例健康人群基因组中进行验证。结果: SNP芯片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IRS1 rs10205233、PIK3CD rs3934934、PIK3R1 rs706711、PIK3R1 rs706714和AKT1 rs35285446为候选位点。扩大样本验证发现IRS1 rs10205233的多态性变异(C > T)显著降低了胃癌的发病风险[共显性模型、显性模型的OR(95% CI)分别为0.761(0.595,0.975)、0.764(0.601,0.973)]。进一步分层分析,该位点显性模型、隐形模型、共显性模型以及等位基因在贲门癌和非贲门癌人群中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 > 0.05)。并未见其他位点与患胃癌风险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对PIK3R1基因2个位点(rs706711、rs706714)的单体型分析也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 IRS1 rs10205233位点与福建省胃癌高发区仙游县的胃癌发生存在关联,T等位基因可能是胃癌发生的一个遗传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66.
167.
168.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