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4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50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91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6篇
  1篇
中国医学   83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探究吴力群教授治疗小儿抽动障碍(TD)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2018年4月至2021年7月经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吴力群教授诊治的TD患儿病案数据,并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分析用药规律。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Genecards、Malacards、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得到核心药物和疾病潜在靶点,运用Cytoscape及STRING平台构建中药活性成分-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进一步采用Metascape对共同靶点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结果 共收集TD处方234首,涉及158味中药,功效以补虚药、解表药、平肝息风为主,药性多见温性、寒性、平性,药味多见苦、甘、辛,归经以肝经、肺经、脾经为主,使用频次排名前5的药物分别为白芍、陈皮、葛根、钩藤、白术。筛选出核心药物的活性成分53个,作用靶点235个,疾病靶点1 092个,交集靶点68个。GO分析得到1 029个生物学过程,74个细胞组分,118个分子功能,KEGG分析得到222条信号通路。结论 吴力群教授治疗TD以平肝息风为主,兼补脾胃之虚,核心药物可通过多成分、...  相似文献   
12.
背景:有文献报道,肝移植后受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变化较肝脏酶学的改变更为敏感,其特异性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分析淋巴细胞亚群中CD3/HLA-DR+,CD3+/CD25+和CD3+/HLA-DR-与肝移植受者机体免疫状况和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56例肝移植受者移植后肝功能和淋巴细胞亚群,依照肝功能情况划分为肝功能正常组52例和肝功能异常组27例,肝功能异常组中分为急性排斥组7例、药物反应组1 1例和原因不明组9例.分析各组肝移植受者CD3-/HLA-DR+,CD3+/CD25+和CD3+/HLA-DR.表达水平与其并发症的关系.结果与结论:肝功能正常组CD3-/HLA-DR+和CD3+/CD25+的表达水平低于肝功能异常组(p=0.011,0.002),CD3+/HLA-DR-的表达高于肝功能异常组(p=0.012).CD3-/HLA-DR+和CD3+/CD25+在急性排斥组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药物反应组(P=0.039,0.048),急性排斥组CD3+/HLA-DR-的表达水平低于药物反应组(p=0.007).提示CD3-/HLA-DR+,CD3+/CD25+和CD3+/HLA-DR.的表达水平与肝移植后受者机体免疫状况及并发症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肝移植后受者并发症的辅助指标以及进行免疫干预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腹部厌氧菌感染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十多年来外科感染领域内一大进展是对厌氧菌感染的认识,尤其是对腹部厌氧菌感染。本文总结了我院1987年10月至1988年4月间110份腹部感染性标本的厌氧菌鉴定结果,结合文献讨论如下。材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所有病例均为原发性腹部感染和手术后腹部感染,大多数病例临床有发热、腹痛、白细胞升高。随机抽样,无性别和年龄限制。  相似文献   
14.
名老中医经验共性规律及个性差异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老中医共性及个性经验的知识发现.结果:发现了名老中医运用某些治法、方剂及药物的特点得出了不同名老中医针对中、西医疾病的异病同治规律,从而总结出不同老中医临床经验的共性规律及个性差异.结论:比较名老中医经验的异同,有利于更加深入地认识中医个体化医学的核心内涵,发现其共性规律,明确个性经验产生的原因,为今后开展验证性研究,形成更加科学的中医经验理论提供了基础.同时,为后学者博采众长、学习和汲取多位名老中医经验提供了示范,对促进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二十碳五烯酸(EPA)对人肝癌HepG2细胞生长影响。方法经EPA处理的HepG2细胞(实验组),采用MTF法检测细胞增殖,荧光染色、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凋亡形态改变,流式细胞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PA在45ug/ml和60ug/ml两个浓度对HepG2细胞的抑制率在24h、48h、72h分别为36.7%和52.1%、68.1%和94.8%、94.2%和99.7%;形态学上可见实验组细胞的凋亡显著,凋亡小体明显著多。流式细胞仪可以见到明显的细胞凋亡。结论EPA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方式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生长增殖。细胞凋亡是其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大鼠肝切除术后肝损伤程度与肝再生状态的动态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肝切除术后肝损伤程度与肝再生状态的关系。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1)假手术组;(2)正常大鼠肝切除组;(3)肝硬化大鼠肝切除组,建立大鼠肝切除模型,观察围手术期血清和肝组织匀浆液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肝重/体重、肝再生率,以及应用免疫组化方法(SABC法)检测肝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大鼠相比,肝切除后肝硬化大鼠血清ALT和AST水平升高显著,持续时间较长(P<0.05);PCNA在肝切除后肝组织的表达显著延迟(P<0.05),血清ALT和AST水平与肝再生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肝损伤程度和肝再生状态呈负相关,肝损伤的程度影响肝再生状态,肝切除后检测血清ALT、AST水平的变化可以间接的了解肝再生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胆固醇水平变化及其与结直肠癌分期的相关性.方法 术前及术后1、3、7d测定临床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血浆胆固醇含量,记录相应病例的肿瘤侵润、淋巴结转移及分化情况.并取健康查体者30例做术前对照.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胆固醇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临床病理分期有相关性.术后胆固醇水平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胆固醇降低,术后升高,并且与临床分期相关,分期越晚,降低越明显.  相似文献   
18.
瘤内注射奥曲肽对大鼠移植性肝肿瘤PC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奥曲肽瘤内注射对大鼠移植性肝肿瘤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大鼠移植性肝肿瘤模型随机分为奥曲肽组、盐水组、酒精组三组,分别瘤内注射奥曲肽0.02mg、生理盐水0.2mL、无水酒精0.2mL,3d及8d后分别测定肿瘤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3d后,奥曲肽组的PCNA表达低于无水酒精组和生理盐水组的表达(P〈0.05)。8d后,奥曲肽组的PCNA表达明显低于无水酒精组和生理盐水组的水平(P〈0.05)。结论:瘤内注射奥曲肽可抑制大鼠移植性肝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E-cadherin和ki-67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与HCC临床病理指标和肝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255例HCC组织标本中的E-cadherin和ki-67的表达,并分析与临床病理指标、肿瘤1年复发率和术后总生存期的关系。结果:E-cadherin表达与肿瘤直径相关(P〈0.05),阴性表达组1年复发率明显高于阳性组(P〈0.05);ki-67表达与血管癌栓和肿瘤分化程度相关(P〈0.05),阳性表达组与阴性表达组相比1年复发率高、总生存期短(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ki-67阳性表达是HCC肝切除术后独立风险因子。结论:E-cadherin阴性表达者和ki-67阳性表达者早期复发率高,ki-67阳性表达是HCC肝切除术后独立的风险因子,可作为HCC肝切除术后患者总生存期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C-myc基因扩增、p16基因变异和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整合与肝细胞癌(HCC)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差异聚合酶链反应(d-PCR)分析C-myc基因扩增,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单链构象多态(SSCP)分析p16基因变异,用PCR法检测整合型HBV-DNA。结论 (1)HCC组外周血、癌和癌旁肝组织中C-myc基因扩增阳性率分别为48%(14/29)、45%(13/29)和52%(15/29),3者间差异无显著意义(x^2=0.0008,P>0.05,自由度ν=2),但明显高于肝硬化(LC)组外周血和LC组织阳性率[0(0/12)和8%(1/12),P均小于0.05]。(2)29例癌组织中有3例p16基因纯合性缺失,未发现点突变。(3)正常肝、肝硬化和肝癌组织中整合型HBV-DNA阳性率分别为14/5(2/14)、67%(8/12)和97%(28/29),3者间差异有显著意义(x^2=29.4345,P<0.01)。结论(1)HCC的发生与C-myc基因扩增密切相关;(2)HCC中p16基因的纯合性缺失发生频率为10%;(3)HBV-DNA整合与HCC的发生密切相关;(4)对外周血的检测能反映肝细胞(C-myc基因扩增和HBV-DNA整合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