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通过综合干预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方法成立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规范用药原则,进行药学知识培训;加强微生物实验室建设等。回顾分析2004-2006年全部出院病例资料,评价上述管理措施的成效。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004年的70.18%下降到2006年的64.12%;治疗性用药率由2004年的40.10%上升到2006年的68.58%,预防性用药率由2004年的56.61%下降到2006年的31.09%,无指征用药率由2004年的3.29%下降到2006年的0.33%,单一用药率由2004年的68.76%上升到2006年的77.49%;病原学送检率由2004年的11.31%上升到2006年的50.60%。采取综合干预后,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率、单一用药率及病原学送检率明显提高(均P〈0.01),抗菌药物使用率、无指征用药率明显下降(均P〈0.01)。结论通过药事委员会及相关部门的综合干预,可达到逐步规范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42.
目的 通过比较芪参复康胶囊与红景天高原环境下抗焦虑抗抑郁,观察芪参复康胶囊在高原应激条件下抗焦虑抗抑郁的效果。方法 从某部高原外训部队抽取一个连队86例,随机分为芪参复康胶囊组35例,红景天组30例,安慰剂组21例。进驻高原前两周开始预防性服药,进驻高原继续服药两周(海拔4300m),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评定焦虑和抑郁情绪。结果 官兵在进驻高原后均引起一定的焦虑抑郁情绪。进驻高原后,芪参复康胶囊组的焦虑分数显著低于安慰剂组(t=3.61,P0.05),与红景天组相比,焦虑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1,P=0.32)。芪参复康胶囊组的抑郁分数比安慰剂组与红景天组均降低(P0.05)。结论 芪参复康胶囊具有明显的抗焦虑抗抑郁的作用,抗焦虑作用与红景天相当,抗抑郁作用优于红景天。 相似文献
43.
44.
目的 了解急进高原部队官兵的抑郁焦虑状况,并观察芪参复康胶囊在高原应激条件下抗抑郁抗焦虑的能力.方法 对常驻高原部队官兵54例(A组)和急进高原部队官兵76例(B组)均进行抑郁和焦虑的评估,并把B组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芪参复康胶囊干预组36例,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干预组进驻高原前2周开始预防性服药,进驻高原(海拔4 600 m)继续服药2周,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评定情绪状态.结果 与A组比较,B组显示出更明显的抑郁和焦虑情绪(P<0.01).干预组较进驻前没有引起明显的抑郁和焦虑反应,而对照组则引起较显著的抑郁和焦虑情绪(P<0.01).结论 急进高原官兵存在较明显的抑郁和焦虑情绪,芪参复康胶囊在高原应激条件下抗焦虑抗抑郁的能力较好. 相似文献
45.
46.
目的:通过芪参复康胶囊与氟西汀治疗重症抑郁症患者疗效比较,观察芪参复康胶囊治疗抑郁症的长期疗效。方法:将1024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芪参复康胶囊组)及对照组(氟西组),对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12周、24周评定17项HAMD,CGL,TESS量表及临床疗效评估,并作相应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6周末,治疗组痊愈率、显效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7.1%vs.50.2%;69.2%vs.72.3%,P<0.05);两组有效率、无效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12周末,两组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24周末,治疗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3.9%vs.51.9%,P<0.05);两组有效率、显效率、无效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6周末,治疗组[(16.1±3.2)分vs.(17.3±3.4)分,P<0.05]。12周末,两组HAMD减分值差异不显著(P>0.05)。24周末,治疗组HAMD减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19.4±4.2)分vs.(18.0±5.4)分,P<0.05]。(3)与治疗前相比,治疗24周末,两组SI分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GI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组疗效指数(EI)显著大于对照组[(3.2±0.8)vs.(2.8±0.6),P<0.05]。结论:芪参复康胶囊治疗抑郁症疗效肯定,起效快,副作用小,长期治疗疗效尤佳。 相似文献
47.
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 1 1 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前瞻性观察和 3年随访研究。结果 Logis 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主要危险因素为病前性格、治疗依从性和疗效 ;单因素分析筛选出主要危险因素为治疗依从性、病前性格、婚烟状况、疗效、自知力、生活事件和家族史。结论 复发危险因素的干预 ,对预防和减少精神分裂症的复发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首发与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电生理机制差异。方法对28例精神分裂症首次发作患者(首发组)、32例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组)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测定,测量其错误数和反应时,潜伏期和波幅,并与30名健康志愿者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①患者组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对照组(t=8.25,P0.05);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在C3、C4电极处,潜伏期均显著延迟(t=2.47,2.56;P0.05);Fz、Cz、C3、C4点波幅均显著降低(t=3.12,4.14,4.27,3.08;P0.05);③与首发组相比,复发组在C3、C4、Fz点的潜伏期显著延迟(t=2.58,3.07,6.78;P0.05);C3、C4、Fz、Cz点波幅均显著降低(t=5.13,4.55,8.35,4.70;P0.05)。结论首发、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均受损,且复发患者受损程度大于首发患者。提示患者认知功能受损是一个累积下降的过程。 相似文献
49.
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电活动和正常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动态脑电图(AEEG)的问世,为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电生理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观察精神分裂症24 h动态脑电活动,探讨精神分裂症脑电活动与脑结构变化及精神症状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我们1997~1998年观察精神分裂症91例,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本组病例为住院患者。人组条件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2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91例住院患者,男51例,女40例,年龄18~51岁,平均(26.8 ± 5.8)岁,病程1年以内。无… 相似文献
50.
目的 观察SARS期间隔离人群血清细胞因子及血栓素B2水平变化.方法 对因非典疫情被隔离的36名人员进行血清细胞因子及血栓素B2水平测定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被隔离人群细胞因子血清皮质醇、IL-6、TNF-α分别为294.9±93.0 ng/ml、80.99±54.01 pg/ml、1.82±0.46 ng/ml,低于对照组242.9±61.3 ng/ml、127.8±112.3 pg/ml、2.29±0.48 ng/ml;(P<0.05~0.01).TXB266.76±12.53 pg/ml高于对照组53.23±17.67 pg/ml,(P<0.01).结论 被隔离人群可能存在免疫损伤,并可能存在血液流变学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