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7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60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2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3 毫秒
51.
目的 为探讨RhoC基因的功能以及其对肝癌的侵袭转移的影响提供实验模型。方法 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RhoC基因,定向克隆到pcDNA3.1上,利用脂质体将重组载体(pcDNA3.1-RhoC)空载体(pcDNA3.1)转染入HEPG2细胞,潮霉素选择培养,RT-PCR及免疫组化鉴定其稳定表达。结果 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RhoC在HEPG2细胞中有稳定表达。结论 本实验为深入研究RhoC基因的功能以及其对肝癌的侵袭转移的影响提供了理想的体外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52.
胆囊大部切除术的适应证和技术要求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从近年来的学术会议资料和本刊收到的文稿中 ,常有关于“胆囊大部切除术”的论述 ,甚或把这一手术方式作为预防手术中胆管损伤的一个措施提出 ,似应该引起重视的一种趋向。对这样作的出发点不能妄加评论 ,但“胆囊大部切除术”遗留的胆囊壶腹、胆管应该如何处理 ?残留的内腔和粘膜可能发生哪些病理变化和给病人带来哪些可能的危害 ?它的应用指证应该限制在哪几点有限的范围 ?应该有清楚的认识 ,并在实施胆囊切除这一常用的手术中切实加以注意。现特约请部分专家作一组评述 ,以供讨论和参考  相似文献   
53.
肿瘤侵犯大血管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累及大血管的肿瘤切除及受侵犯血管的处理方法 ,以提高肿瘤的切除率及术后生存率。方法 总结 1998年 10月~ 2 0 0 4年 2月的 2 6例累及重要血管的肿瘤切除及血管重建的经验。结果  2 6例患者均无术后人工血管感染 ,血肿形成等。获随访 2 3例 ,随访时间 2~ 65个月 ,平均 42 .8个月。术后随访分别行彩色超声或CT血管显影 (CTA )检查 ,5例胰头癌和 1例胆管癌患者下腔静脉、门静脉置换后 ,3例分别于术后 3~ 15个月并发癌栓形成 ,术后远期通畅率为 5 0 % ,肿瘤分别于术后 3~ 3 1个月复发。 7例盆腔和腹膜后肿瘤切除血管置换患者术后获随访 2年 ,1例复发 ,但血管通畅。 2例四肢肉瘤患者随访 1年未见复发 ,血管通畅。 11例颈部肿瘤切除、血管置换患者术后随访 3个月至 5年 ,目前血管通畅 ,肿瘤未见复发。结论 对累及重要血管的肿瘤患者行肿瘤切除并大血管切除重建手术是安全的 ,可明显提高切除率、降低复发率 ,延长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54.
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Stanford B型)的腔内血管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Stanford B型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治疗的方法。方法 对l2例StanfordB型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l2例患者全为男性,年龄40~68岁,平均52.1岁。其中10例患者进行了腔内血管外科治疗,均取得了技术上的成功,术后内漏1例,3d后漏血停止。其余病例术后即时造影示瘘口已被完整覆盖,假腔无血漏入,内脏动脉等恢复真腔供血。2例未行腔内治疗的患者,l例因并发呼衰死亡,l例死于夹层动脉瘤破裂。结论对Stanford B型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如适应证掌握合适,腔内治疗与传统的开胸手术相比,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安全度大,并发症少等优点,且可大大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保守治疗难以控制病情的发展,易导致死亡等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55.
患者女,5 2岁。因颈部肿块3个月,吞咽时梗噎感2个月入院。体查:气管居中,双侧颈部饱满,以右侧为甚,右侧可扪及8 cm×6 cm大小质中囊性包块,边界欠清,无压痛,不随吞咽上下活动。血钙3.5 6mmol/L,血磷0.68mmol/L,囊肿穿刺液为淡黄色清亮液,穿刺液PTH>2 0 1 pmol/L(正常值1.4 8-7.6 3 pmol/L),乳糜试验阴性。血PTH 1 9 3 pmol/L。X线示脊柱、肋骨、四肢骨质无明显异常;腹部B超示:双肾多发结石并左输尿管结石,胆囊多发结石;颈部B超示:甲状腺、气管、食管后方巨大混合性包块,紧靠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静脉后方。CT示:颈部巨大囊性肿块(图1)…  相似文献   
56.
在湖南省科协和省卫生局的领导下,在中共株州市委、市革委和市科协的关怀和支持下,湖南省外科学会1978年度学术年会不久前在株州市举行,积极开展了学术活动。参加年会的有来自全省医学院校、省地县各级医院、部队医院和厂矿医院的外科、麻醉工作者代表138人,基层医院特邀代表十人。省外科学会主任委员鲁恩赐教授致开幕词。株州市委和省卫生局负责同志在会上讲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低分子量肝素(LMWH)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效果和对胰外器官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65例SAP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C组,130例)和常规治疗+LMWH治疗组(LT组,135例),对比两组的有关临床指标和治疗效果。结果加用LMWH治疗后与C组比较,LT组APACHE11评分明显降低(P〈0.05),肝、肾功能明显改善(P〈0.05、P〈0.01),血钙升高显著(P〈0.05),胰腺损害的CT评分显著降低(P〈0.05),器官衰竭发生率明显下降(P〈0.01),而器官衰竭治疗成功率明显提高(P〈0.05),中转手术率和病死率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LMWH能有效提高SAP的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8.
p16、Cyclin D1和CDK4基因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抑癌基因P16、癌基因CyclinD1和CDK4在胰腺癌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p16、CyclinD1和CDK4基因在胰腺癌中的表达。结果:P16在胰腺癌中为低表达,Cyclin,D1和CDK4呈过度表达在胰腺癌发生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9.
本文报告该院治疗胰腺脓肿17例,治愈10例,死亡7例。对17例进行临床分析,讨论了胰腺脓肿的形成机制。在诊断中,B起探查60%有阳性结果。急性胰腺炎型脓肿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胰腺脓肿的预后与手术时间、胰腺炎类型、有否合并症有关。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在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病理学相关性。方法 应用端粒酶PCR 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40 例乳癌,31 例乳腺良性病变和9 例正常乳腺组织端粒酶活性,同时与硝酸银染色定性检测对比。结果 端粒酶在乳癌、乳腺良性病变、正常乳腺组织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70 % (28/40) ,29 % (9/31) 和0 % (0/9) 。按定量检测其OD值分别为0.603,0.258 和0.03,3 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01) 。端粒酶活性在乳癌中心和癌旁组织分别为0.603 和0.293( P < 0 .001) 。按TNM 分期,Ⅲ期(0.780 ±0.394) 高于Ⅱ期(0.511 ±0.447)( P < 0 .05) 。PR 阴性组(0.786 ±0.447) 高于PR 阳性组(0.501 ±0.393)( P < 0 .05) 。结论 良、恶性乳腺肿瘤端粒酶活性有显著性差异,可作为乳癌诊断的辅助指标之一;端粒酶活性与临床分期和PR 受体相关,提示端粒酶可作为反映乳癌侵袭性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