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游离前臂皮瓣移植修复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后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47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病例,患者肿瘤切除术后均给予游离前臂皮瓣移植修复治疗。统计患者皮瓣成活及并发症情况,对患者吞咽功能、语音功能进行评价,并对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唾液酸(SA)和白细胞介素(IL)-2水平变化进行比较。 结果 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经病灶切除、皮瓣设计、皮瓣切取、吻合修复等步骤对患者进行修复治疗。术后随访6~18个月,皮瓣成活率达到了95.7%(45/47)。术后1个月,患者血清SA水平为(0.72±0.24)mg/L,显著低于术前的(0.96±0.27)mg/L(P<0.05);术后1个月,患者血清IL-2水平为(13.94±4.12)μg/L,显著高于术前的(5.69±1.38)μg/L(P<0.05)。术后3个月,患者吞咽功能:2级9例(19.1%)、3级38例(80.9%)。术后6个月,34例(72.3%)患者发音清晰。并发症包括:瘢痕14例(29.8%)、色素沉着39例(83.0%)、瘙痒24例(51.1%)、皮区感觉异常43例(91.5%)。 结论 游离前臂皮瓣修复治疗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效果满意,皮瓣成活率高、吞咽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LSAMP-AS1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手术治疗60例患者胃癌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RT-qPCR)检测4株胃癌细胞系和1株正常胃黏膜细胞细胞系LSAMP-AS1的表达水平。结果 LSAMP-AS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量明显低于癌旁组织。LSAMP-AS1表达量与淋巴结是否转移、TNM分期、BMI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癌转移与LSAMP-AS1表达水平相关。LSAMP-AS1组织表达水平对胃癌诊断的特异性为60.00%,敏感性为60.00%(AUC=0.607,P=0.043)。结论LSAMP-AS1可能作为抑癌基因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特别是参与胃癌的侵袭、转移过程,低表达LSAMP-AS1可作为不良预后指标,为胃癌诊断、预后判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探究基于解剖学和影像学对颌面部包括完整咀嚼系统的数字解剖学三维有限元建模的可行性,为进一步模拟颌面部生物力学做准备。方法采集第2代中国数字化人体"男性第23号"头颅CT图像、咀嚼肌MRI图像及双侧颞下颌关节盘MRI图像,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再通过Geomagic Stadio软件配准模型、优化模型并构建数字化颌面部结构,最后将单个前牙的牙体牙周精细模型导入ANSYS进行有限元分析,检验模型的实用性。结果建立了一个包含全牙列牙髓、牙本质、牙骨质、牙釉质、牙周膜、上颌骨双皮质层、下颌骨双皮质层、下牙槽神经、颞下颌关节、关节盘、关节软骨、关节囊以及咀嚼肌肉系统和颌面的三维解剖学模型,以及单个前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论基于CT、MRI影像和解剖学,利用医学影像处理软件Mimics、Geomagic Stadio及Ansys结合实构法和虚构法所建高精度颌面部模型具有全面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可以为进一步模拟口腔医学临床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麻醉前注入右旋美托咪定(DEX)对老年人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按照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为I或Ⅱ级,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40例患者,年龄60~72岁,患者随机分为D、C两组,每组20例。D组麻醉诱导前静脉泵注入DEX1.0μg/kg,10min输注完毕,C组麻醉诱导前给予咪达唑仑50μg/kg,静脉注射。两组在术后用相同的静脉镇痛的方式:芬太尼16μg/kg,以0.9%氯化钠液稀释到100mL注入PCIA泵,两组PCIA泵注射速度均为2mL/h持续泵入,单次自控量0.5mL,锁定时间为15min。术后行视觉模拟评分(VAS)、监测生命体征、平均动脉压、Ramsay镇静评分,并且观察记录患者嗜睡、头晕、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多个时间点D组VAS评分显著低于C组(P〈0.05),而Ramsay评分显著高于C组(P〈0.05),警觉/镇静(OAA/S)评分显著高于C组(P〈0.05),不良反应包括头晕、呼吸抑制以及需要加服止痛药的例次数,D组均低于C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右美托咪定作为全麻诱导辅助用药具有一定的超前镇痛作用,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相对较小,并可减少术后阿片类麻醉性镇痛药的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D4细胞计数,IL-6/IL-10比值联合对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南充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为艾滋肺炎组、100例艾滋病患者为艾滋组、1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清中CD4+T细胞的数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IL-6,IL-10的表达水平。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的AUC分析CD4细胞计数,IL-6/IL-10检测在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中的诊断意义。结果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血清中CD4细胞数量均<艾滋病患者与健康体检者(t=28.31,P<0.0001;t=36.90,P<0.0001),但是,IL-6/IL-10比值均高于艾滋病患者与健康体检者(t=7.184,P<0.0001;t=19.03,P<0.0001)。CD4细胞计数,IL-6/IL-10比值联合对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诊断的的灵敏度为92.00%,特异度为88.00%,准确度为89.33%。结论CD4细胞计数,IL-6/IL-10比值的检测可作为诊断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潜在标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我们通过体外诱导、扩增并分选出CD4+CD25+T-reg回输入受体大鼠,并协同低剂量西罗莫司去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研究探讨CD4+CD25+T-reg细胞亚群在移植免疫耐受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急性排斥组(DA→LEW)、免疫耐受组(LEW→DA)、低剂量西罗莫司(0.1 mg·kg-1·d-1)和CD4+CD25+T-reg协同作用组(实验组)。每组8只实验动物。各组肝移植大鼠的存活率比较,应用HE染色法观察移植肝术后7 d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CD4+CD25+Foxp3+T-reg细胞亚群在各组大鼠移植肝脏、外周血总单核细胞数中所占的百分比。RT-PCR检测术后7 d移植肝脏Foxp3 m RNA的表达水平。用ELISA检测血浆中细胞因子IL-10、TGF-β的水平。结果实验组对比排斥组,能够长期存活,获得免疫耐受(P<0.05)。实验组移植肝脏中CD4+CD25+Foxp3+T-reg细胞亚群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排斥组(P<0.001),且在移植肝脏中,实验组Foxp3 m RNA表达含量明显增加(P<0.001)。实验组血浆中细胞因子IL-10、TGF-β的表达水平高于排斥组(P<0.001)。结论我们通过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将体外扩增诱导成熟的受体大鼠CD4+CD25+T-reg细胞分离收集,然后回输受体协同低剂量的西罗莫司能够成功地诱导了长期肝移植免疫耐受。从而为临床应用CD4+CD25+T-reg细胞抑制免疫排斥反应,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和理论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文题释义:人α防御素1-3:防御素是一种抗微生物多肽,具有广谱、高效的抗微生物活性,是机体天然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防御素依据分子结构的不同可分为α和β防御素两大类。目前被证实发现的人α防御素有6种,其中人α防御素1-4存在于中性粒细胞内,称之为髓源性防御素。人α防御素1-3占中性粒细胞总蛋白含量的5%-7%,占细胞防御素总量的99%,人α防御素4含量较少。人α防御素1-3由人类白细胞对病原菌做出反应时分泌,其整合到病原菌细胞膜中,起到杀伤病原菌的作用。背景:研究表明关节滑液人α防御素1-3诊断假体周围感染的准确性较高,但关节穿刺对手术部位具有创伤性,不利于全膝关节置换后常规动态监测,长期重复检查可能会增加发生假体周围感染的风险,干扰骨科医生判断假体周围感染发生的原因与时间。外周血检测具有创伤小、标本获取容易、利于动态监控的优点,但目前国内外尚无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后血浆人α防御素1-3动态变化规律观察的相关研究。目的:观察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后血浆人α防御素1-3和外周血炎性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全膝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早期筛查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前瞻性纳入2015年4-12月因晚期膝骨关节炎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分别在全膝关节置换前、置换后第1,3,5天、置换后2周及置换后第1,3个月检测外周血炎性指标,并采用三文治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人α防御素1-3水平。结果与结论:最终共27例患者纳入研究。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后外周血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呈现“单峰状”动态变化,即置换后先升高后下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血浆人α防御素1-3均呈现“双峰状”动态变化,即置换后先升高后下降,再次升高后再次下降。血浆人α防御素1-3的升降速度与幅度均较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更加明显。突出的“双峰态势”提示血浆人α防御素1-3或许是全膝关节置换后动态监控炎症活动的良好生物标志物,可为全膝关节置换后监测并诊断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提供了新思路和佐证。https://orcid.org/0000-0003-3572-0932 (陈锦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不同矢量骨吸收的牙周炎下颌骨3D数字解剖学模型。方法:采用CT扫描志愿者下颌骨获取扫描图像数据,利用医学三维图像重建软件Materialise Mimics10.0、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12.0、有限元前处理软件HyperMesh 11.0等生成含完整解剖结构牙列的下颌骨模型。根据牙槽骨不同矢量骨吸收水平,构建体外典型以牙槽骨吸收水平为标准的无牙周炎模型以及轻度牙周炎、中度牙周炎、重度牙周炎患者下颌骨3D数字解剖学模型。结果:建立了不同程度骨水平吸收的牙周炎下颌骨3D数字模型。正常下颌骨模型节点总数55 034个,面单元总数108 273个;轻度牙周炎下颌骨模型节点总数53 703个,面单元总数105 608 个;中度牙周炎下颌骨模型节点总数52 362 个,面单元总数102 821个;重度牙周炎下颌骨模型节点总数50 445个,面单元总数99 099个。结论:建立的模型可有效实现对不同程度骨吸收牙周炎下颌骨的数字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究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OWHTO)中不同矫正角度对胫骨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及髌骨高度(patellar height,PH)的影响,为维持术后PTS及PH稳定及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2月1日至2017年12月1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OWHTO的35例患者(38膝),其中男13例,女22例;年龄19~77岁,平均(61.5±9.8)岁。对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行膝关节膝关节协会评分(keen society score,KSS)、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评估患者膝关节疼痛及功能改善情况。记录患者OWHTO中矫正角度,按术中常规矫正角度平均分为三组:A组7°~9°,B组10°~12°、C组13°~15°,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PTS及PH[Insall-Salvati指数(IS)、Blackbume-Peel指数(BP)]指数值,计算手术前后PTS、IS和BP指数的差值(术前值-术后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究不同矫正角度组间的PTS、IS及BP的差值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随访时间5.2~25.5个月,平均随访(10.0±5.4)个月。A组12例(13膝),B组11例(13膝),C组12例(12膝)。所有患者术前KSS评分平均为(60.4±7.3)分,末次随访提高至(83.2±6.9)分;术前VAS平均为(5.2±1.1)分,术后降至(1.2±1.0)分;HSS评分由术前(59.4±7.2)分提高至(87.7±5.7)分;术前及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HSS评分结果,术后膝关节优良率达81.5%。术后IS指数平均值由术前(0.98±0.11)降至(0.81±0.13);术后BP指数平均值由术前(0.76±0.13)降至(0.65±0.1);术后PTS平均角度由术前(7.82±0.93)°增大至(10.76±0.93)°;术前及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IS、BP指数差值进行方差分析(F=85.922,F=73.518,P0.05),C组分别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TS差值进行方差分析(F=70.883,P0.05),三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WHTO是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有效方法,可有效缓解膝关节疼痛并改善关节功能。OWHTO术后PTS和PH均可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术后PTS变化与术中矫正角度的大小呈正相关;PH变化与矫正角度的大小总体呈负相关趋势,尤其当矫正角度过大(12°)时,PH降低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