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2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64篇 |
内科学 | 7篇 |
神经病学 | 12篇 |
特种医学 | 102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36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眼科学 | 9篇 |
药学 | 15篇 |
中国医学 | 5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26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
13.
14.
目的:探讨腹部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 CT 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腹部原发性 MFH 的 CT 表现及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腹膜后6例,肝脏5例,肾脏2例,肠系膜1例,大网膜1例,胃1例,回肠1例。肿块呈椭圆形、分叶状、结节形,体积较大。除2例胃肠道 MFH 呈均匀稍低密度影外,余病灶为稍低密度影内夹杂更低密度坏死区。增强后,腹膜后、大网膜、肠系膜及肝脏 MFH 多表现为实性成分、内部分隔呈渐进性或持续性强化,坏死部分无强化;肾脏病例边界不清,呈轻度持续性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肾实质;胃及回肠病变呈均匀持续性强化,对应胃肠黏膜正常。结论腹膜后 MHF 影像表现具有间质性肿瘤的特点,绝大部分病灶呈现渐进性及持续性强化的特征,与相应部位的癌肿影像表现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在四肢血管瘤、血管畸形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9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四肢血管瘤、血管畸形行常规MRI及MR-DWI检查,获取病变区表观弥散系数(ADC)均值,应用SPSS13.0软件包行t检验.结果 血管瘤、低流量血管畸形和高流量血管畸形ADC值从低到高依次为(1.173 4±0.320 8)×10-3 mm2/s、(1.776 6±0.403 3)×10-3 mm2/s和(2.325 1±0.514 5)×10-3 mm2/s,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DWI可反映四肢血管瘤和不同类型血管畸形水分子扩散的差别,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椎弓根钉道参数CT三维测量方法在不同旋转程度椎体中应用的准确性。方法:1个椎体标本,在10个不同三维旋转角度下(10°-90°)分别进行CT扫描,由3人采用双盲法分别对上述10组数据进行CT三维重组及重复测量4次。依次找出椎体的冠、轴、矢状面,椎弓根钉道的矢状面、轴状面并进行校正。在椎体的冠、轴、矢状面上分别测得椎体在冠状面、轴状面、矢状面上的旋转角度(c、a、s),在椎弓根钉道的矢状面、轴状面上分别测得椎弓根钉道在椎体自身矢状面(ss)、轴状面上的倾斜角度(aa)及椎弓根钉道的长度(Len)、宽度(Wid)等。对测量参数结果用SPSS 1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10组中,测量者组内或组间的参数c、a、s来自于同一总体(P〉0.05),测量者组内或组间的参数aa、Len、Wid来自于同一总体(P〉0.05),10组间的参数aa、Len、Wid来自于同一总体(P〉0.05)(对于参数Len、Wid,需除外其协变量因素的影响)。结论:椎弓根钉道参数CT三维测量方法可准确测得椎弓根钉道的参数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Sturge -Weber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收集 11例Sturge -Weber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10例有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皮肤血管瘤。所有病例都进行了常规CT扫描 ,其中头颅X线平片 2例 ,进行MR检查 8例 ,增强CT检查 5例 ,MRI增强 3例。结果 患侧皮层钙化 11例 ;脑萎缩 9例 ,受累脑叶灰白质分界不清 ;侧脑室脉络丛增大及深静脉血管扩张 7例 ;一侧颅板板障增厚 8例 ;增强脉络丛明显强化并呈囊状扩大 5例 ,患侧脑回状强化及脑表面血管扩张 6例。结论 头颅平片诊断本病作用有限 ,CT和MRI综合分析是确诊本病和判断病情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寻找螺旋CT测量误差的原因。方法6个金属小圆球(直径0.5mm)沿直线排列,间隔20mm,在与CT扫描定位线成0°、30°、60°、90°角时,分别行CT螺旋扫描,在CT图像上,测量6个金属小圆球之间的中心距离,以及6个金属小圆球的变形程度。改变重建中心位置,重复上述测量。结果在CT图像上,不同角度组、不同重建中心位置组,每2个相邻金属小圆球之间的中心距离均约为20mm,6个金属小圆球在不同情况下均发生同样的变形,呈米粒状改变,短径约2mm,长径约5mm,长径的轴线均与CT扫描床前进的方向平行,短径的轴线与长径垂直。结论CT测量误差与CT扫描后图像变形有关,而与物体在扫描野中所处的位置无关,与重建中心位置无关。物体的CT图像在扫描床前进方向上的变形程度较大,而在与前者垂直方向上的变形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CT和MRI表现,并比较CT和MRI优缺点。结果海绵状血管瘤位于幕上55例,幕下脑干4例,小脑9例。68例病灶有出血54例,钙化17例。MRI检查。T1加权像病灶显示为短T1高信号,周边为轻度低信号影;T2加权像病灶中央呈高、低混杂信号影,周边为极低黑色信号环。增强有轻度强化或无强化。CT平扫为斑片状不规则形高密度区。增强后有轻度强化或无强化。结论应用MRI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显示MRI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