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6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临床医学 | 23篇 |
内科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11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综合类 | 33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2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2篇 |
2004年 | 3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4篇 |
1998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52.
目的探讨早期高压氧治疗对重型脑损害患者昏迷情况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重型脑损害患者72例,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患者急诊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或者常规支持治疗。按照接受高压氧治疗时间不同将患者分成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4例。在入院后或术后1~3周行高压氧治疗患者纳为对照组,在入院后或术后5~20h行高压氧治疗患者纳入观察组。连续行高压氧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6个月后的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GC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随访,观察组GOS评分为1分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评分为4分的患者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行高压氧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重型脑损害患者昏迷状态,减轻患者脑损伤,改善患者预后,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53.
针刺对严重脑损伤患者脑血流灌注及脑功能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rnputerized tomography,SPECT)观察针刺对患者脑血流灌注和脑功能活动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量化数据。方法:严重脑损害昏迷患者17例。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电针患肢合谷、曲池、足三里和三阴交穴。使用Siemens ECAM/ICON SPECT系统,同一患者同体位下,40min之内连续接受针刺前和电针状态下2次SPECT脑灌注显像。用可视化分析和BFCR%数学模型半定量分析,比较针刺前后脑病灶血流灌注和功能活动的改变。结果:17例电针治疗后病灶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小,BFCR%增高。电针刺时病灶与对侧相应区域脑/全脑比值分别为(9.84&;#177;2.02),(12.93&;#177;3.43)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22,P&;lt;0.01)、电针时与针刺前病灶侧脑/全脑比值(7.40&;#177;2.08)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9.06,P&;lt;0.01)。对侧相应区域脑/全脑比值较电针前(12.68&;#177;2.44)亦有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663。P&;gt;0.05)结论:针刺治疗可以改善病灶区的脑血流灌注和脑细胞的功能,激发脑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系统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适用范围及效果分析.方法 通过对2006 年8 月至2009 年8 月应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进行神经外科手术110 例与同时期采用传统方法 手术的相近病例进行多指标对照.结果 应用神经导航辅助手术病例中,病灶全切除86 例,,部分切除24 例,术后并发症占15.45 %,注册误差为(1.2 ±0.6 )mm;与传统显微镜下手术对比在切口大小、骨窗面积、皮质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神经导航系统在颅底病变切除、脑内深在小病灶定位及清除具有显著优势;可提供手术前模拟手术、术中动态跟踪、实时导航,准确、直观,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手术损伤及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现已成为微创神经外科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5.
脑卒中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很高的发病率.而在中国,脑卒中分别是男性的第三位死因和女性的第二位死因[1],每年有100多万人死于脑卒中,是死于缺血性心脏病人数的3倍多[2],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由于目前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还不很理想,减少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复发的首要措施是有效的预防,而预防措施的成功有赖于对引起缺血性脑_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的认识和控制.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讨缺血性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治疗和预防. 相似文献
56.
颅脑损伤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最常见并发症之一,相关报道其发生率达16%~47%,在严重脑损害达40%~80%,死亡率可达30%~50%[1].现将我院1997年3月至2000年10月收治117例重型颅脑损伤(C,CS 3~8分,昏迷6小时以上)患者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上述三者在50例垂体瘤中的表达。结果侵袭组和非侵袭组的Survivin、VEGF、MVD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Survivin的高表达将直接导致血管发生显著增强,其高表达与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呈正相关.VEGF具有促进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MVD则是血管形成的量化指标。结论Survivin、MVD、VEGF可作为判断垂体腺瘤侵袭性和评估预后的良好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59.
林岛氏病(Von Hippel-indau’s Disease,VHL)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它包括一系列新生物,最常见有视网膜血管瘤、小脑血管母细胞瘤,肾囊肿、肾癌和嗜咯细胞瘤;较少见的病症还包括毛细血管痣,胰腺囊肿、副睾囊肿、红细胞增多症和脊髓空洞症。VHL病的诊断依Melmon和Rosen(1964)提出的标准:在中枢神经系统(CNS)内有两个以上的血管母细胞瘤,或CNS内有一个孤立的血管母细胞瘤并伴有该病的内脏病变以及有家族史表现该病的任一病症者均可确诊。 相似文献
60.
针刺对严重脑损害昏迷患者疗效的量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应用SPECT观察针刺治疗改善严重脑损害昏迷患者脑血流灌注和脑功能活动的可行性和价值,为针刺促醒及功能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严重脑损害继发脑梗死(DCI)昏迷患者3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针刺组,17例)和对照组(22例)。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电针患肢合谷、曲池穴、足三里和三阴交穴。使用Siemens ECAM/ICON SPECT系统,同一患者同体位下,40min之内连续接受针刺前和电针状态下2次SPECT脑灌注显像。用BFCR%数学模型定量分析,并在同样针刺1周后比较对照组临床指标。结果 17例严重脑损害昏迷患者针刺治疗前SPECT皆显示脑内大片放射性分布稀疏区或缺损区。电针治疗时,诸患者脑血流灌注和脑功能活动增高,所有病灶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小。BFCR%增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较对照组有明显的促醒和防治DCI作用。结论 针刺治疗确实可以改善病灶区的脑血流灌注和脑细胞的功能,激发脑细胞活性,可以作为严重脑损害患者综合治疗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