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16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29篇 |
临床医学 | 13篇 |
内科学 | 5篇 |
神经病学 | 6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21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眼科学 | 2篇 |
药学 | 6篇 |
中国医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2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2篇 |
2002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背景: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材料的过程中,快速获得足够数量且纯度高的种子细胞极为重要,但目前人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的增殖率仍较低。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对人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原代生长、增殖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3/07在辽宁医学院解剖学实验室完成。材料:正常健康产妇顺产或剖宫产的新生儿脐带20条,由锦州市凌河区妇幼保健院及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提供。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人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以1×108 L-1的密度接种于24孔培养板,设立2组,实验组加入150 g/L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对照组不加入任何细胞因子。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曲线,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细胞CD166的表达。结果:接种后6 h细胞开始贴壁,48 h后细胞完全贴壁生长,出现呈椭圆形、多角形的内皮细胞,以及呈梭形的成纤维样细胞,有的形成漩涡状生长集落;原代培养1周后细胞以梭形为主;传代后24 h细胞基本完成贴壁,48 h细胞开始分裂增殖,5~7 d可见多核的成纤维样细胞贴壁,呈长杆状、三角形、梭形等。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细胞生长状态较好,增殖较快,单位时间内获得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加(t=2.235,P < 0.05),CD166阳性细胞率显著升高(t=1.638,P < 0.01)。结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人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贴壁,且更有利于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纯化。 相似文献
12.
局灶性脑缺血中脑组织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动物模型中脑组织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变化及血清中IL-6和TNF-α的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动物模型,在缺血后6,12,24,48h断头取脑,并采静脉血。分别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和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脑组织中IL-6和TNF-αmRNA的变化及血清中IL-6和TNF-α的含量变化。结果:缺血脑组织中IL-6的mRNA的表达水平升高,6h达到高峰,48h恢复到基础水平。血清中IL-6的含量在脑缺血后同样升高,12h达到高峰。而脑组织TNF-αmRNA的表达在12h达到高峰,血清中的TNF-α水平48h内仍继续升高。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可以诱发血清和脑组织中IL-6和TNF-α的高表达。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来源于人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层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可行性,分析体外分离纯化、原代及传代培养的最佳条件,为神经组织修复选择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
方法:实验于2006-04/12在辽宁医学院解剖学实验室完成。①对象:取正常健康产妇顺产或剖宫产的新生儿脐带20条,由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提供,产妇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无菌条件下用1 g/LⅠ型胶原酶消化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层,收集的细胞按5×107 L-1,1×108 L-1,5×108 L-1,1×109 L-1,3×109 L-1密度接种进行原代培养,待细胞80%融合时胰酶消化传代。取第2代细胞,诱导组经含有3 μmo/Lβ-巯基乙醇、20%胎牛血清的DMEM预诱导液处理后,换成含10 g/L二甲基亚砜、100 mmol/L丁化羟基茴香醚的无血清DMEM诱导液进行诱导。未诱导组将诱导液更换为无血清DMEM。③实验评估:记录原代培养过程中不同接种密度细胞贴壁所需时间。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诱导前细胞表面抗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CD166的表达及诱导后细胞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计数阳性细胞分化率。
结果:①不同接种密度细胞贴壁所需的原代培养时间比较:5×107 L-1组仅有1孔细胞贴壁呈克隆样生长,但培养至28 d时仍不能传代,其余培养孔均无细胞贴壁生长。与1×108 L-1组比较,5×108 L-1,1×109 L-1,3×109 L-1组细胞贴壁生长的原代培养时间均明显缩短(P < 0.05),且后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贴壁细胞表面抗原检测:CD166呈阳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呈阴性。③诱导分化:诱导组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呈阳性表达,不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巢蛋白阳性细胞率为(9.5±1.2)%,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率为(15.6±2.6)%。未诱导组以上3种标志均不表达。
结论:①在体外可以成功分离培养获得人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层的间充质干细胞,其原代培养细胞的种植密度以5×108 L-1~ 1×109 L-1为佳。②细胞传2代后性质相对均一,基本无造血细胞和内皮细胞污染,达到纯化目的,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特点。③在化学诱导剂β-巯基乙醇、二甲基亚砜、丁化羟基茴香醚联合作用下,其可以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 将体外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联合植入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大鼠脑内,观察缺血体积变化及缺血区血管新生情况.方法 选择1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MCAO组、hUCMScs组、VEGF组、hUCMSCs+ VEGF联合组.HE、Niss1染色比较缺血前后组织学的变化;缺血后7、14、28d3个时间点分别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缺血半暗区微血管密度;TTC染色法计算并比较缺血体积变化.结果 缺血前后的组织学上有明显变化;在缺血后7、14、28 d时,hUCMSCs组、VEGF组微血管密度与MCAO组有差异,联合组最大;各组3个时间点的缺血体积逐渐减小,其中联合组28 d梗死体积最小.结论 hUC-MSCs和VEGF联合植入MCAO大鼠脑内,可增加其缺血半暗区血管新生,减小缺血体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柏西普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制备SD大鼠角膜碱烧伤动物模型,随机分成4组,每组各9只,A组、B组与C组分别给予20 g·L-1、25 g·L-1、30 g·L-1的阿柏西普滴眼液,D组为生理盐水组(给予生理盐水),每组每天2次滴眼治疗,共14 d。分别于碱烧伤后第3天、7天、14天,观察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情况并计算CNV面积。碱烧伤后第14天,处死全部小鼠,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CD34、VEG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碱烧伤后第3天、7天和14天,A组、B组与C组的CNV面积均小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与C组在各时间点上CNV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B组和C组与A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角膜碱烧伤后第14天,各组角膜CD34和VEGF蛋白表达增强,与A组、B组、C组比较,D组CNV旺盛致密,CD34和V... 相似文献
19.
<正>颅咽管瘤主要临床特点侵袭周围的组织,如视交叉、垂体柄等,故常引起下丘脑-垂体功能紊乱、颅内压增高、视力及视野障碍、尿崩症以及神经和精神症状〔1〕。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扫描可明确诊断〔2〕。目前治疗手段主要为手术切除,常用的手术方式为显微切除,但是存在切除不全、术后并发症较高、复发率高等缺点〔3〕,伽马刀借助影像学技术对肿瘤进行定位,并进行精确照射,从而可以提高临床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人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和扩增的方法,探讨其生物学特性,建立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扩增体系。方法:实验于2006-04/2006-09在辽宁医学院解剖学实验室完成。解剖细胞培养室为无菌百级培养间。正常健康产妇顺产或剖宫产的新生儿脐带由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提供,产妇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验方法:①体外分离和培养贴壁细胞:无菌条件下取正常健康产妇分娩或剖宫产脐带,将其用预热PBS充分洗涤去血渍后,从脐静脉一端插入留置针,用预热PBS冲净静脉腔血后,用止血钳夹闭另一端,注入经预热至37℃的Ⅰ型胶原酶,置于37℃水浴箱中消化,30min后放出胶原酶,并用PBS冲洗血管腔,收集消化液和冲洗液,400r/min离心10min,吸弃上清液,重悬于M199培养基(含体积分数为0.15的胎牛血清,2mmol/L谷氨z酰胺,2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0U/mL青霉素,100U/mL链霉素)。以5×108L-1密度接种于6孔培养板中,置于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48h后全量换液,以后每3d全量换液。待细胞80%融合时,0.25%胰酶消化,按1×108L-1传代培养。②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曲线的测定:取传代培养细胞,按2×107L-1密度接种于24孔培养板内,每天取3孔,将细胞消化计数,连测8d,绘制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曲线。③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检测:在24孔塑料培养板内放置无菌的盖玻片,每孔中种植108L-1第2代细胞悬液1mL。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细胞表面抗原检测。结果:①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学观察:接种的细胞48h后细胞完全贴壁生长,其镜下形态有呈椭圆形、多角形的内皮细胞以及呈梭形的成纤维样细胞,有的形成漩涡状生长的集落。②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曲线的分析:传代培养的潜伏期约为24~36h,细胞倍增时间约为30~36h,对数增殖期约为二三天,对数增殖期后第5天进入平台期。③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特性:免疫细胞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166、cd44阳性,而vWF阴性,说明分离获得的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特点。结论:所建立的分离和培养方法可获取人脐静脉黏附细胞中一组独特的细胞群,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