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44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 研究非病毒载体脂质体、人工合成多聚物对基因治疗体内实验的方法,以期筛选出能提高基因治疗体内实验方法表达效率的理想载体。方法 分子克隆方法构建多种人生长激素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分别和脂质体Lipofect AMINE^TM、多聚物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结合,大鼠胫前肌肌肉注射,2周时注射部位肌肉匀浆后PCR、RT-PCR分别检测hGH载体、hGHmRNA,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hGH。结果 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经酶切、PCR、测序鉴定正确,各hGH载体骨骼肌肌肉注射后PCR、RT-PCR均为阳性,血清也均得到表达。质粒载体与LipofectAMINE^TM、PVP结合后,hGH表达均高于裸露质粒组,并且Lipofect AMINE^TM的表达高于PVP。结论 对非病毒载体的基因治疗的体内实验中发现,脂质体Lipofect AMINETM、多聚物PVP能提高目的基因的表达效率。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导致出血并发症的常见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1年12月完成的366例颅内支架成形术的临床资料.有14例发生出血并发症,其中男12例、女2例,年龄36 ~76岁,平均(57±12)岁.以接受手术的前100例为界限分为前期手术组和后期手术组.分析导致出血的原因,探讨如何预防及处理出血并发症.结果 本组颅内支架成形术出血并发症总发生率3.8% (14/366),前期手术组发生率10.0% (10/100)、后期手术组发生率1.5% (4/266).其中6例出血并发症与手术操作相关,1例是微导丝置于远端分支动脉时刺破动脉、1例球囊扩张时导致血管破裂、1例将球囊于支架内再次扩张后发生出血、3例微导丝头端突然前蹿刺破了分支动脉;8例与过度灌注相关,其中3例为适应证掌握不严格所致;死亡6例,重残3例,轻瘫痪2例,3例无神经功能缺失.结论 颅内支架成形术出血并发症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但术者可以在提高手术操作技巧、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基础上,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部分外科手术需要引流。既往我院皆采用置烟卷或橡皮条等被动地将渗血渗液引流体外,此法对较浅小的残腔引流效果较好,但对较深大的残腔引流效果往往不佳。另外,引流液常浸渍创口敷料,需多次更换敷料,即增加病人痛苦,又易导致逆行感染。我院自1991年6月对233例不同部位手术病例,应用简易无菌负压吸引瓶装置引流,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偏侧面肌痉挛(HFS)与血管压迫面神经有关。微血管减压术已广泛用于外科治疗有严重症状的HFS病人。作者采用经静脉血管内栓塞治疗1例罕见的脑动静脉畸形(AVM)伴发的严重慢性HFS。患者,男性,35岁,10年前因癫痫致车祸入院。查体见左侧颞枕区一巨大高流量AVM,由多条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的颞支及广泛的脑膜血管供血。浅、深静脉系统均参与引流。Sylvius静脉引流海绵窦反流入左侧眼静脉,导致左侧突眼和面静脉扩张。深部Galen静脉系统引流不畅,反流入右中脑侧静脉,并最终流入岩上窦、桥脑中脑前静脉和髓周静脉丛。经…  相似文献   
17.
正椎管内肿瘤占神经系统肿瘤的10%~20%~([1])。根据椎管内肿瘤与脊髓和硬脊膜的位置关系,可以分为髓内、髓外硬脊膜下、硬脊膜外和横跨硬脊膜的椎管内外沟通性"哑铃"形肿瘤。手术切除是椎管内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早期脊髓减压手术可以改善神经功能和减少术后并发症~([2])。手术过程中,不仅要尽量切除肿瘤,减少肿瘤对脊髓的损伤,也要兼顾到术后脊柱稳定性的重建。本文对全板切除术、单侧半  相似文献   
18.
【立论依据】 通过在微米结构中堆积纳米颗粒形成的纳流体晶体具有单根纳米通道的电动力学特性,即低离子浓度溶液中,通过晶体的电导与颗粒表面的电荷密度成正比而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无关。蛋白质和核酸分子都是带有极性的生物大分子,在结合到纳米颗粒表面的时候会改变纳米颗粒表面的电荷密度。通过纳流体晶体的理论电动力学模型可以测量生物大分子的浓度。另外,核酸适配体是一种能和特定蛋白实现特异性结合的核酸片段,适配体本身除了可以结合特定蛋白分子之外,还能提升纳米颗粒表面的电荷密度改变量。 【设计思路】 (1)以人α-凝血酶分子作为模型蛋白,通过在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特异性的α-凝血酶核酸适配体探针,然后在微米孔芯片中堆积成纳流体晶体,通过电泳的形式让含有低浓度凝血酶分子的待测溶液通过纳流体晶体通道,通过适配体结合分子后造成纳米颗粒表面电荷密度改变,通过计算改变量,进而实现对α-凝血酶浓度的检测。(2)为了进一步提高灵敏度,利用“适配体1-凝血酶-适配体2”的类三明治结构,即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将待测的α-凝血酶分子结合上适配体-2,然后通过纳流体晶体。因为结合上核酸适配体-2之后,蛋白的带电量增加,结合在纳米颗粒表面之后使得颗粒表面的电荷密度变化更加明显,理论上的检测灵敏度会增加。此外,核酸适配体-2与适配体-1在α-凝血酶上结合位点不一样,因此互不影响。进样方式依然采用电泳方式。 【实验内容】 (1)在纳米颗粒表面结合α-凝血酶适配体探针;(2)利用上述纳米颗粒构建纳流体晶体;(2)通过电泳使待测凝血酶溶液通过晶体通道,并检测电导变化;(3)在凝血酶上结合特异性适配体,通过电泳加样,再次检测电导变化。 【材料】 人α-凝血酶溶液,特异性α-凝血酶适配体探针1和2,纳米颗粒溶液,电导检测电极 【可行性】 (1)通过晶体的电导与颗粒表面的电荷密度成正比而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无关的特性在生物传感器方面理论上已经完全成熟,基于此原理的纳流体传感器也已初步实现。(2)核酸适配体探针的特性研究已经相对透彻。 【创新性】 本实验首次设计出“适配体1-蛋白-适配体2”的三明治结构并应用于传感器中,相比较于“适配体-蛋白”传感器极大提升了传感器检测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1066例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经验。方法利用自制的“穿刺定位尺”,进行半月节穿刺射频热凝的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结果穿刺靶点的命中率为98.8%。止痛的有效率为98.05%,其中完全止痛者724例(67.3%),疼痛明显减轻者331例(30.75%),无效21例(1.95%)。结论此种方法手术操作简便,安全,痛苦小,适应证广泛,并发症少,年老体弱者均可施术。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肿液及其外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对CSDH患者血肿液和血清中VEGF的含量进行测定,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CSDH血肿外膜的VEGF蛋白表达,并根据F.Ⅷ因子在血管内皮中的表达情况进行微血管密度(MVD)的计数,利用电镜观察血肿外膜的超微结构,分析在CSDH中VEGF对血肿外膜毛细血管的生成作用及血肿外膜中毛细血管的形态学改变。结果血肿液中VEGF的含量明显高于血清中的含量(P〈0.01),血肿外膜中可见明显增生的毛细血管和大量的炎症细胞,VEGF与F-Ⅷ因子均呈强阳性染色。电镜结果显示血肿外膜中存在大量新生毛细血管,血管通透性增高。结论VEGF与CSDH血肿外膜的毛细血管生成及血管通透性增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