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14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31.
目的探讨3D—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16层螺旋CT对25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行三维血管成像,常规采用VR技术,并以MIP和MPR为辅助成像方法。结果25例共发现28个颅内动脉瘤,22例为单发,3例为多发(2个)。3 D—MSCTA所见病灶与手术结果或DSA所见相吻合。结论3D—MSCTA能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形态特征和周围解剖关系,且具有安全、快捷、无创等特点,可作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2.
目的总结分析经放射科诊为斜坡区占位病变而住院治疗或手术病例,认识该区的发病规律,提高对该区疾病的影像检查技术和诊断水平.方法收集因斜坡区占位病变而住院的病人95例,其中84例经手术和病理切片诊断,11例经随访和有关临床结果证实.皆有较完整的影像学检查资料.将病理检查和临床结果与影像学资料逐一对照、研究.结果累及斜坡的骨质病变或异常钙化灶中,原发性骨肿瘤、肿瘤样病变51例;转移性肿瘤与骨髓瘤7例;颅后窝肿瘤累及斜坡32例;另外有炎性和陈旧血肿5例.原发骨肿瘤中,脊索瘤是主要病变.在累及颅底的颅内病灶中,脑膜瘤为主要病变.结论根据特定的影像技术表现,结合临床特征,能够对斜坡占位灶的不同病因作出基本分析.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的三维形态结构、变异及与冠心病(CAD)发生的相关关系。【方法】用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通过工作站三维重建处理,观察、测量冠状动脉的分支、位置、形态及其变异,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结果】成功进行MSCT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例1057人.发现冠状动脉狭窄面积〉70%诊为冠心病352例。资料显示左侧优势型的冠心病发病数相对较少,而左冠状动脉主干发出角度较大、主干较短、冠状动脉开口于冠状动脉窦之外变异与冠心病发生有显著相关关系。【结论】MSCT能够准确地显示冠状动脉管径、三维形态结构;冠状动脉的某些结构如开口变异等可能造成血液动力学改变。导致冠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断层成像技术MRI在脊椎骨折和脊髓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脊柱创伤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MRI检查使用1.5T扫描仪,行矢状位T1WI和T2WI、横切位T2WI、脂肪抑制(STIR)扫描.结果:89例中,骨挫伤3例、小骨折5例、Chance骨折4例、单纯性脊椎压缩性骨折33例、爆裂骨折26例、骨折脱位18例,合并脊髓损伤43例 脊椎骨折和脊髓损伤分别具有较为特征性的MRI表现.结论:断层成像技术MRI可清晰地显示脊椎骨挫伤、骨折、脱位、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韧带损伤和脊髓损伤,对脊柱创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5.
目的:用磁共振非增强FSD MRA(以下简称FSD)与增强MRA对受试者手动脉血管成像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非增强FSD血管成像方法在手血管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3例受试者先后行非增强FSD扫描和增强MRA扫描,在工作站经MIP重建后,在手血管图像上将手部动脉分为12段,按5分法分别评分并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种成像方法比较中,除掌浅弓与掌深弓段血管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段血管评分非增强FSD高于增强MR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增强FSD显示手指指掌侧总动脉及指掌侧固有动脉的效果优于增强MRA。非增强FSD作为一种非侵入血管检查技术为手血管的显像及相关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6.
目的 应用MSCT多期扫描研究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使用东芝Aquilion 16层螺旋CT对临床证实的肝FNH 12例病人行平扫和增强多期扫描,显示病灶形态和增强特点,并作3-D血管重建,进行综合影像学分析.结果 12例中11例为单发病灶,另1例多发(2个病灶).CT平扫8个病灶呈低密度,4个为等密度,1个为高密度.对比增强特点:所有病灶动脉期均快速显著均匀增强.门静脉期及延迟期9例为等密度,4例为稍高密度.8个病灶检出中央瘢痕,其中6例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瘢痕面积减少或消失,2例延迟期瘢痕呈稍高密度强化.血管重建可见主要来自肝动脉(其中一例来自肝外血管)的较粗大供血动脉.结论 FNH在MS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中有特征性表现,MSCT可为FN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关键依据.  相似文献   
37.
【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恢复期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点及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非复阳患者与复阳患者的MSCT表现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萨米医疗中心收治的131例恢复期COVID-19患者的一般资料及MSCT图像,并将病例分为非复阳组 (93例)及复阳组(38例),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恢复期COVID-19患者男女比例为61:70,平均发病年龄(48.6±16.3)岁。非复阳组和复阳组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48) vs. (16∶22),χ2=0.428,P=0.513],非复阳组较复阳组平均发病年龄大[(51.3±14.9) vs. (42.7±18.0),t=2.836,P=0.005]。恢复期COVID-19患者肺叶病灶受累情况如下:右肺下叶(143分)、左肺下叶(140分)、右肺上叶(93分)、右肺中叶(90 分)、左肺上叶舌段(84分)、左肺固有上叶(70分)。非复阳组总肺叶、右肺上叶、右肺中叶、右肺下叶及左肺下叶受累情况计分均高于复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患者病灶主要位于肺外带,其次弥漫分布。非复阳组病灶外带和中内带分布比例均低于复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11,P=0.035)。恢复期COVID-19患者MSCT主要征象为:磨玻璃样密度影(GGO)及索条状影,其次是GGO合并实变影,少数征象依次有钙化灶、小结节灶、树芽征、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肺大泡、胸膜增厚伴/不伴钙化、铺石路征、肺不张。其中支气管扩张均为柱状及囊状,支气管扩张主要位于双肺下叶。两组病例MSCT征象出现率无显著差异(χ2=10.196,P=0.423),GGO与GGO合并实变征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1,P=0.915)。两组病例支气管扩张位置、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OVID-19恢复期MSCT表现有其特征性,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非复阳与复阳患者年龄及MSCT病灶的累及程度、分布范围均有差异,MSCT可以反映COVID-19的进展情况,对疾病的诊断、预防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8.
目的:运用宝石CT能谱成像技术探索甲状腺乳头状癌能谱曲线斜率值特征,并与正常甲状腺组织及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能谱曲线斜率值比较。方法:收集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11年8月至2012年2月接受甲状腺能谱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病变患者34例,使用GE公司宝石CT(GE Discovery CT750 HD CT)GSI模式扫描,图像采集后用GSI Viewer浏览器处理,获得病灶及正常甲状腺组织能谱曲线,分析能谱曲线并计算出斜率值K(40keV与100keV两点间斜率值)。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病理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1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结节性甲状腺肿及正常甲状腺组织能谱曲线斜率值K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能谱曲线斜率与正常甲状腺组织及结节性甲状腺肿具有显著性差异,K值能够明显地反映这一差异,此将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9.
目的 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三维重建方法探讨成人冠状动脉的形态、结构、变异及其与临床冠心病(CAD)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用Toshiba Aquilion 16层螺旋CT行冠状动脉造影,通过工作站Vitrea 2软件三维重建,观察、测量成人冠状动脉的分支、位置、形态及其变异,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成功行MSCT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057例,其中以右优势型为主,共793例;左优势型126例;其他(包括均衡型和变异)138例.MSCT能够发现冠状动脉起源和走行的多种变异,但对冠状动脉瘘的特征未能准确表现.左优势型的冠心病发病数似相对较少;但左冠状动脉主干发出角度较大,主干较短.冠状动脉开口于冠状动脉窦之外的变异与冠心病发生有正相关性.结论 MSCT能够大体准确地显示冠状动脉三维形态结构,但尚不能完全取代基础解剖学;冠状动脉的某些形态、结构变异可能造成血液动力学改变,促进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小脑共济失调型多系统萎缩(MSA—C)患者脑干相关白质纤维的定量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特征。方法:搜集MSA-C型患者11例(MSA-C组)及健康志愿者11例(对照组),行常规MRI及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利用纤维束追踪成像法重建小脑上、中、下脚及锥体束,并测量其FA值和纤维条数。结果:MSA—C组小脑中脚、下脚及锥体束的FA值(O.458±0.019,0.372±0.010,0.494±0.016)较对照组(O.476±0.016、0.405±0.023、0.524±0.012)降低(P〈0.05);小脑中脚、下脚及锥体束的纤维条数(373±76、72±23、173±35)较对照组(1544±156、116±37、311±94)降低(P〈0.05)。MSA-C组小脑上脚的FA值(0.481±0.010)与对照组(0.474±0.0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A—C组小脑上脚纤维条数(634±50)与对照组(686±1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脑中、下脚及锥体束的FA值和纤维条数的测量能从一个侧面反映MSA的病变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