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6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95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目的]探讨旁正中腹膜外入路在腰骶段脊柱结核手术中的应用及其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4年12月,应用旁正中腹膜外入路治疗腰骶椎结核患者共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32.61岁。平均病程6.12个月。所有主要受累节段均为L5~S1,1例伴有L2椎体的跳跃性的小范围结核病灶,但不合并明显脓肿,1例伴有T5~7椎结核;1例向上累及到L4;3例向下累及到S2椎体;1例累及到S3椎体前份,1例累及S4。合并神经损害5例,均为Frankel D级。22例在该入路下完成固定融合,16例由该入路完成病灶清除及植骨,一期或二期后路短节段固定融合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并发症等,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腰骶角、植骨融合和结核病灶愈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97.44±54.37)min,失血量平均(315.10±72.05)ml。无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5例术前有神经功能损害者均恢复正常,评定为Frankel E级。1例男性患者出现逆行射精。随访时间18~28个月。术后1年所有患者均达到植骨融合,无结核复发、内固定松动和断裂或植骨块的移位。VAS评分由术前(6.20±1.17)分显著减少至术后(1.88±0.98)分,进一步减少至末次随访时(0.80±0.73)分,三个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骶角由术前(110.63±8.10)°增加至术后(124.39±5.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回落至(119.42±5.12)°,后两时间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旁正中腹膜外入路可有效清除腰骶椎结核病灶,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容易操作等优势。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经后路骨折间隙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应力骨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2年4月—2015年8月,采用经后路骨折间隙截骨并椎间植骨治疗AS胸腰椎应力骨折患者8例,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37~74岁,平均51岁。AS病史1~40年,平均21.7年。胸背部应力骨折病程2~60个月,平均18.5个月。病变节段:T_(8、9)1例,T_(10、11)2例,T_(11)2例,T_(12)、L_11例,L_(1、2)1例,L_(2、3)1例。术前神经功能根据Frankel分级为D级3例,E级5例。收集患者手术前后X线片、三维CT及MRI等影像学资料,测量全脊柱最大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局部后凸角(local kyphosis,LK)、固定节段角度(angle of the fusion levels,AF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及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胸背部疼痛改善情况。结果手术时间210~320 min,平均267 min;术中出血量400~2 000 m L,平均963 m L。3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于术后5~7 d拔除引流管并缝合引流管口后切口逐步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出现下肢麻木症状,术后给予口服甲钴胺1个月后恢复。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0~43个月,平均28.4个月。均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12个月,平均6.8个月。术后3个月,3例脊髓损伤患者Frankel分级由术前D级恢复至E级。所有患者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GK、LK、AFL、PI、PT、SVA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后1周(P0.05)外,其余指标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路骨折间隙截骨能有效改善后凸畸形,纠正矢状面平衡,缓解胸背部疼痛并促进骨性愈合,是治疗AS胸腰椎应力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3.
Tomita评分在脊柱转移瘤治疗决策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评价Tomita评分在脊柱转移瘤治疗决策中的意义.方法:1981年7月~2004年12月我院收治脊柱转移瘤患者447例,男291例,女156例,年龄25~75岁,平均56.1岁.原发灶明确者340例,原发灶不明者107例.同时合并肺、肝、脑等重要脏器转移者215例.手术治疗183例,保守治疗264例.采用Tomita评分系统进行综合评分,根据不同分值分为4组,2~3分者为A组,4~5分者为B组,6~7分者为C组,8~10分者为D组,对4组及不同原发肿瘤患者的数据进行生存分析.结果:随访3~92个月,平均23.5个月,患者平均生存时间10.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7.9个月,1年生存率为38%.肿瘤原发于肺、肝、胃肠道者145例,中位生存时间4.4个月:原发于甲状腺、乳腺、前列腺者146例,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原发于肾脏者27例,中位生存时间6个月:原发于其他部位者22例,中位生存时间5.1个月;原发灶不明者107例,中位生存时间6.8个月.A组65例,中位生存时间34个月;B组49例,中位生存时间13个月;C组128例,中位生存时间8个月;D组205例,中位生存时间4个月.4组问生存时问有显著性差异(P<0.0001).结论:Tomita评分与脊柱转移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脊柱转移瘤治疗决策的重要参考指标.对于单发的、原发瘤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的脊柱转移瘤,Tomita评分2~3分者,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可望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后路手术治疗老年人中下胸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1年 5月至 2014年 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 24例老年中下胸椎结核患者,男10例,女14例;年龄 62~83岁,平均 (75±6) 岁。均采用一期经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神经功能分级及后凸角度。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24~48个月,平均(30±9)个月。手术时间150~220 min,平均(175±26) min,术中失血量300~1500 ml,平均(630±276) ml。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呼吸困难, 10 例患者发现少量胸腔积液,但均不需要放置胸腔闭式引流。无窦道形成、感染性脑脊髓膜炎、 结核复发等情况。植骨融合时间为 3~12个月, 平均 (6.0±2.2) 个月。所有患者内固定位置良好, 无松动、 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18例脊髓神经功能损害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 1~2级。后凸角度由术前(19.4±7.1) °改善至术后即刻(9.0±4.9)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0.475, P<0.05), 末次随访矫正角度平均丢失(1.6±0.5) °。结论 对于老年中下胸椎结核患者, 采用一期经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手术方式可以达到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5.
血液回输技术在腰椎管狭窄症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2004年12月~2005年12月,对部分腰椎管狭窄症无菌手术的患者进行术中自体血回输,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6.
短节段肋骨切除胸廓成形对脊柱侧凸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凸侧短节段肋骨切除胸廓成形术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6年1月至2007年5月,19例特发性胸椎侧凸患者行后路三维矫形术,并经同一切口行凸侧短节段肋骨切除胸廓成形术。男9例,女10例,年龄11~20岁,平均14.5岁。Lenke分型:1型13例,2型6例;术前Cobb角60°~104°,平均73.9°;术中切除肋骨4~6根,平均5.4根,切除长度1.5~2cm。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肺功能检查,选择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最大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FEV_1)及二者占预计值百分比(FVC%,FEV_1%)作为观察指标,并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复查肺功能,了解肺功能变化情况。所得数据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术后Cobb角10°~59°,平均26.5°,侧凸矫正率为64.1%;术后3个月时,FVC、FEV_1、FVC%及FEV_1%较术前均有下降,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时接近术前水平,术后1年及2年较术前均有升高。校正年龄和身高对肺功能的影响后,FVC%及FEV_1%的动态变化显示术后3个月至2年患者肺功能在持续改善。结论脊柱侧凸后路三维矫形结合凸侧短节段肋骨切除胸廓成形对患者的肺功能干扰小,术后肺功能恢复快,可作为脊柱侧凸合并中重度胸牢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合并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要点。方法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我科共收治21例AS合并脊柱骨折患者,其中下颈椎骨折7例( C5~6椎骨折脱位1例,C6~7骨折脱位6例):男6例,女1例,年龄平均47.8(40~52)岁。对7例均行手术治疗,采用单纯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1例,单纯后路手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1例,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5例。结果7例术后获得平均18.2(6~34)个月随访。术中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害症状加重情况,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脑脊液漏1例,换药对症处理2周后愈合。1例C5~6椎骨折脱位患者行前路手术后第2天出现内固定移位,急诊行前后联合入路翻修术;6例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1例无明显改善(术前为FrankelB级)。随访期间均达骨性融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现象。结论 AS脊柱骨折好发于颈胸交界区,大多合并有脊髓损伤,手术方式上宜行前后联合入路复位固定或后路长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术,术中应先充分减压后再精细复位,避免加重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58.
5·12汶川大地震老年人脊柱骨折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5·12汶川大地震老年脊柱骨折类型构成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 将119例伤员按照年龄分为两组,<60岁组78例,≥60岁组41例.收集其骨折类型、神经损害程度、复合伤及多个部位脊柱骨折的有关数据,分析发生地震伤时老年人与中青年人脊柱骨折的临床特点.结果 ≥60岁组骨折类型以压缩骨折最多见(占所有骨折类型的48.8%),其次是爆裂骨折(占46.3%),仅有2例骨折脱位,未发现有安全带骨折,其骨折类型的总体构成情况与<60岁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0例伤员伴发了较严重的神经损害(24.4%),29例伴发其它部位损伤(70.7%),16例出现多个椎体损伤,发生率为39.0%,与<60岁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60岁组中神经功能发生A级损伤2例,B级损伤2例,C级损伤6例,D级损伤8例,神经功能正常(E级)的伤员有23例.发生复合伤的29例伤员中,并发肢体骨折20例,并发肋骨骨折11例,并发挤压综合征、肺挫裂伤、肠梗阻的伤员各有1例,并发两种以上复合伤5例.发生多个椎体损伤的部位以T12、L1、L2最多见,16例伤员中发生两个以上椎体压缩骨折10例,两个以上椎体爆裂骨折2例,1个椎体爆裂骨折及另1个椎体压缩骨折4例.结论 汶川大地震老年人脊柱骨折类型以压缩骨折和爆裂骨折为主,其类型构成与中青年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与中青年脊柱骨折伤员相比,老年人发生严重神经损伤的比例低,发生复合伤和多个椎体损伤的比例高.  相似文献   
59.
冉波  宋跃明  刘浩  曾建成  刘立岷  龚全 《华西医学》2009,(10):2522-2525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伤中开放性骨折原因分析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80例汶川地震中开放性骨折患者病例,总结骨折原因及治疗方法。结果:患者压砸伤266例,占95%,其他受伤方式约占5%。治疗上急诊行内固定手术者88例,占31%,行外支架固定者69例,占24%,单纯石膏外固定者60例,占21%,截肢患者63例,占22%,63例截肢患者中40例为肢端缺血坏死引起,占14%,15例为肢体毁损引起,占5%,8例为气性坏疽引起,占2%。结论:汶川地震伤中开放性骨折原因多为压砸伤,治疗首先考虑全身治疗,抢救生命,骨折治疗根据Gustilo分度及肢体有无气性坏疽或坏死而进行相应的治疗。又因为地震伤有受伤人群多,受伤时间长,感染严重及救治困难等特点,故应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特殊救治方法。  相似文献   
60.
目的:总结汶川地震26例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就其发病特点,治疗经过及预后进行探讨,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汶川地震26例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73.1%。死亡率随着功能衰竭的器官数量增多而增高,4个及以上器官功能衰竭者死亡率为100%。结论:多器官功能衰竭预后差,死亡率高。强调对MOF的早期识别、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治疗上的统筹兼顾,防治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