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1930篇 |
免费 | 4447篇 |
国内免费 | 271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99篇 |
儿科学 | 999篇 |
妇产科学 | 548篇 |
基础医学 | 3766篇 |
口腔科学 | 1030篇 |
临床医学 | 11296篇 |
内科学 | 6187篇 |
皮肤病学 | 931篇 |
神经病学 | 2092篇 |
特种医学 | 3029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0篇 |
外科学 | 5477篇 |
综合类 | 22155篇 |
预防医学 | 9162篇 |
眼科学 | 757篇 |
药学 | 9014篇 |
147篇 | |
中国医学 | 9277篇 |
肿瘤学 | 249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92篇 |
2023年 | 1918篇 |
2022年 | 2165篇 |
2021年 | 2727篇 |
2020年 | 2178篇 |
2019年 | 1968篇 |
2018年 | 1860篇 |
2017年 | 1271篇 |
2016年 | 1486篇 |
2015年 | 1628篇 |
2014年 | 3880篇 |
2013年 | 3440篇 |
2012年 | 4107篇 |
2011年 | 4406篇 |
2010年 | 4212篇 |
2009年 | 4219篇 |
2008年 | 4192篇 |
2007年 | 4008篇 |
2006年 | 3723篇 |
2005年 | 3645篇 |
2004年 | 3352篇 |
2003年 | 3112篇 |
2002年 | 2725篇 |
2001年 | 2581篇 |
2000年 | 2322篇 |
1999年 | 1925篇 |
1998年 | 1702篇 |
1997年 | 1602篇 |
1996年 | 1489篇 |
1995年 | 1411篇 |
1994年 | 1293篇 |
1993年 | 924篇 |
1992年 | 845篇 |
1991年 | 751篇 |
1990年 | 709篇 |
1989年 | 625篇 |
1988年 | 584篇 |
1987年 | 502篇 |
1986年 | 482篇 |
1985年 | 421篇 |
1984年 | 321篇 |
1983年 | 323篇 |
1982年 | 254篇 |
1981年 | 246篇 |
1980年 | 156篇 |
1979年 | 96篇 |
1978年 | 36篇 |
1977年 | 47篇 |
1965年 | 28篇 |
1959年 | 3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122.
例1, 男, 5岁, 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43 d, 发热7 d"入院。入院后反复发热, 并逐渐出现精神症状, 颅脑磁共振成像可见多发病灶, 脑脊液及血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出高弓形虫序列, 未能及时治疗, 疾病进展死亡。例2, 男, 9岁, 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4个月, 发热4 d"入院, 入院后反复发热, 偶伴头痛, 血液及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出高弓形虫序列, 脑脊液弓形虫PCR阳性。经及时予复方磺胺甲噁唑及阿奇霉素治疗后病情好转, 随访1年, 复查颅脑磁共振成像可见病灶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123.
目的探讨[足母]趾腓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拇、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46例拇、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拇、手指掌侧缺损面积为0.8cm×1.5cm^3.0cm×5.0cm.急诊或亚急诊采用[足母]趾腓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切取[足母]趾腓侧皮瓣面积为1.0cm×2.0cm^3.0cm×5.5cm,[足母]趾腓侧供区直接缝合、植皮或游离皮瓣修复。术后通过定期随访,观察皮瓣外形、感觉、关节活动度、抓捏等精细动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46例移植[足母]趾腓侧皮瓣均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13例术中进行部分修薄处理。随访3~24个月,皮瓣外形逼真,指纹较好,质地良好,两点辨别觉为0.5~1.1c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29例,良13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为91.3%。结论[足母]趾腓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拇、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可最大限度恢复伤指的外形与功能,同时皮瓣解剖容易,耐磨性好,对供足影响小,手术较安全,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4.
125.
目的探讨白内障手术后感染发生状况,并提出相关预防与控制措施。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266例(266只眼)患者进行研究,于患者入院时进行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等,然后制定合理的感染预防措施。结果用药后结膜囊和睑缘病原菌阳性率分别为19.92%(53/266)、37.97%(101/266),明显低于用药前37.59%(100/266)、64.66%(172/266),P0.05,用药后病原菌主要以G+球菌为主。手术开始前采集结膜囊和睑缘检测,结果显示无病原菌检出;手术结束时撕除患者眼部手术贴膜,其中结膜囊病原菌结果为阴性,睑缘处23例为阳性,为表皮葡萄球菌;前房水和超乳机受水袋液体标本检测结果为阴性。结论白内障围手术期感染危险因素较多且感染来源途径多,因此积极采取合理控制措施可降低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26.
正随着本校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际化接轨,自2009年开始招收海外留学生,目前本校海外教育学院已有400多名海外留学生。同时伴随着2013年第1期和2016年第2期全国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的申报,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对留学生的教学一直在不断探索和进步,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也一 相似文献
127.
丁咯地尔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丁咯地尔[1](Buflom ed il)是一种新型血管活性化合物,具有多重药理作用:本品通过抑制血管α-受体活性,抑制血管收缩,松驰平滑肌,能有效地增加末稍血管和脑部缺氧组织的血流量,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改善血液流动性,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及滤过性。有弱钙拮抗作用及增加氧分压等。目前临床已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血管性痴呆及周围血管病等。1临床应用1.1治疗脑血管疾病脑血管障碍性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主要疾病,据统计,在工业化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1/10患有功能性痴呆;同时外周血管功能障碍性疾病也严重危害人类… 相似文献
128.
佘笑梅杨瑛刘登辉郑炜宋洋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3,(23):2501-2505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与白蛋白(Alb)比值(CA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2年1月在大连市中心医院治疗的MM患者76例。随访期间死亡患者20例,存活患者56例。分析不同临床特征及预后患者外周血CAR、NLR、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水平差异。结果不同性别、年龄MM患者外周血CAR、NLR、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SS分期Ⅲ期患者外周血CAR、NLR和CD8^(+)分别为0.75±0.13、2.84±0.63和(53.69±4.17)%,均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0.55±0.14、2.49±0.58、(46.29±4.06)%],CD3^(+)、CD4^(+)和CD4^(+)/CD8^(+)分别为(56.00±5.81)%、(25.98±3.91)%和0.49±0.14,均明显低于Ⅰ~Ⅱ期患者[(64.42±5.90)%、(32.18±3.80)%、0.70±0.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SS分期Ⅰ~Ⅱ期和Ⅲ期患者NK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患者ISS分期Ⅲ期比例为60.00%,明显高于存活患者(25.00%),外周血CAR和NLR分别为0.69±0.17和3.01±0.65,明显高于存活患者(0.60±0.14、2.47±0.60),而卡氏评分和CD4^(+)/CD8^(+)为(60.25±6.14)分和0.57±0.10,均明显低于存活患者[(67.30±7.11)分、0.64±0.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SS分期、CAR、NLR和CD4^(+)/CD8^(+)是MM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外周血CAR、NLR和CD4^(+)/CD8^(+)预测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6、0.686和0.649,可见外周血CAR预测价值中等(P<0.05)。结论外周血CAR、NLR、CD3^(+)、CD4^(+)、CD4^(+)/CD8^(+)和CD8^(+)与患者ISS分期及预后有关,其中CAR在预测MM患者预后方面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9.
目的:探讨儿童及成人头孢曲松结石致上尿路梗阻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0年2月于我院诊治的4例儿童和成人头孢曲松结石致上尿路梗阻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外科治疗方法。结果:4例患者中,有3例的临床表现为肾绞痛或腹部疼痛,1例的临床表现为无尿。B超和CT检查发现肾结石和(或)输尿管结石,患侧肾、输尿管积水经外科治疗均已痊愈,结石成分分析为头孢曲松,术后随访3~6个月肾功能均正常,无结石残留或复发。结论:长期和(或)超量使用CTRX、脱水、长期卧床、补钙、输尿管狭窄是形成头孢曲松结石的高危因素。头孢曲松结石致上尿路梗阻时通过及时留置输尿管支架解除梗阻,并通过口服枸橼酸氢钾钠和适当喝水促进结石排出,达到较好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0.
目的探讨早产儿宫内感染性肺炎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1月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宫内感染性肺炎早产儿600例为宫内感染性肺炎组,另选取同期无宫内感染性肺炎的早产儿600例为单纯早产组;比较两组早产儿的性别、宫内窘迫、胎膜早破> 24 h、羊水污染、第2产程延长、母孕晚期发热史、剖宫产、胎龄、出生体质量以及1 min阿氏评分(Apgar),并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BPD早产儿60例为BPD组,另取同期无BPD早产儿60例为非BPD组;比较两组早产儿的性别、宫内窘迫、肺出血、巨细胞病毒感染、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出生2周内输注红细胞、宫内感染、胎龄、出生体质量以及1 min Apgar评分,并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宫内感染性肺炎组早产儿宫内窘迫[224(37.33%) vs. 78(13.00%)]、胎膜早破> 24 h [308(51.33%) vs. 99(16.50%)]、母孕晚期发热史[117(19.50%) vs. 54(9.00%)]和BPD [133(22.17%) vs. 35(5.83%)]比例均显著高于单纯早产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94.320、162.408、27.068、66.473,P均< 0.001);而1 min Apgar评分[(7.08 ± 1.32)分]显著低于单纯早产组[(8.65 ± 1.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9.911、P <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宫内窘迫、胎膜早破> 24 h、母孕晚期发热史均为早产儿宫内感染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3.824、4.017、3.492,P = 0.001、0.008、0.015)。BPD组早产儿宫内窘迫[12(20.00%) vs. 3(5.00%)]、肺出血[10(16.67%) vs. 0(0.00%)]、巨细胞病毒感染[5(8.33%) vs. 0(0.00%)]、有创机械通气治疗[46(76.67%) vs. 2(3.33%)]、出生2周内输注红细胞[51(85.00%) vs. 2(3.33%)]、宫内感染[23(38.33%) vs. 6(10.00%)]比例均显著高于非B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6.171、10.909、5.217、67.222、81.138、13.141,P = 0.013、0.001、0.022、< 0.001、< 0.001、< 0.001);而胎龄[(32.14 ± 1.20)周vs. (34.35 ± 2.74)周]、出生体质量[(1 352.39 ± 209.57)g vs. (2 285.56 ± 356.82)g]、1 min Apgar评分[(7.23 ± 1.36)分vs. (8.68 ± 1.75)分]显著低于非B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5.723、17.468、5.068,P均<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巨细胞病毒感染、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出生2周内输注红细胞、胎龄、出生体质量均为早产儿发生BPD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44.357、3.082、3.290、4.738、3.409,P < 0.001、0.003、0.002、< 0.001、0.009)。
结论宫内窘迫、胎膜早破> 24 h、母孕晚期发热史可能增加早产儿宫内感染性肺炎发生的风险,而巨细胞病毒感染、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出生2周内输注红细胞、胎龄、出生体质量可能影响BPD发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