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8篇
耳鼻咽喉   4篇
基础医学   12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通过选取内科门诊处方进行用药情况调查分析,提出抗菌药物的用药临床效果,所得理论为临床用药安全性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方法本院选取2013年4~8月的内科门诊处方600张,通过对临床药理学知识和药物说明书,对这600张处方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分析,并做出系统的分类记录。结果在内科院部治疗中,使用针剂处方有237例,占39.5%,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为363例,占60.5%。结论在内科门诊中,使用抗菌药物用药仍有不合理用药现象,很容易对患者造成二次身体伤害,内科门诊在使用抗菌药物用药时要严格遵循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和临床药理学知识进行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肝静脉的冠状断层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为MRI和多层螺旋CT在冠状断面上诊断肝疾患及肝外科手术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用30例成人躯干部连续冠状断层标本、10例成人腹部MRI冠状图像及5例成人肝内管道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观测了肝左、中、右静脉及其重要属支的走行、分布及其与肝门静脉的关系。结果依左外叶的外形特征,将肝左静脉的回流形式分为4型。来自段Ⅷ腹侧部的静脉全部汇入肝中静脉,来自段Ⅷ背侧部的静脉全部汇入肝右静脉。而位于段Ⅷ腹侧部和背侧部之间的静脉(V8i),其回流形式可分为3型。肝右静脉的主干多出现于下腔静脉及其稍后层面,在冠状断面上可分为4型。结论冠状断面在显示肝静脉及其属支的上、下走行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以V8i为标志,将段Ⅷ分为腹侧和背侧两个亚段。这种亚段划分有利于探讨一种新的和更加安全的肝外科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面神经及前庭蜗神经颅内段、内耳道段的断层解剖学特征,为相关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和外科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69例成人尸体头部的连续断层标本(横断层标本36例、冠状断层标本15例、矢状断层标本18例)上分别探讨面神经、前庭蜗神经颅内段及内耳道段在断面上的走行规律及毗邻关系,并与10例活体成人头部MR扫描图像的相应层面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面神经与前庭蜗神经自发出后相互伴行向外水平走行,穿过脑桥小脑角池后进人内耳道;内耳道是断面上识别面神经与前庭蜗神经的重要标志性结构,小脑绒球在横断层上也有助于对二者的识别。结论:横断面及冠状断面均可清晰显示面神经及前庭蜗神经颅内段,矢状断面则对二者在内耳道内走行的显示最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舌下神经在不同断面上的位置、毗邻、走行及识别标志,为舌下神经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和外科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取用国人成年尸体头部标本69例,以冷冻切片法切制成连续横断层标本36例、矢状断层标本18例和冠状断层标本15例;招募成年志愿者10名,利用3.0TMRI扫描仪,以3D—CISS序列扫描,获取横、矢状、冠状断层图像;在上述断层标本对照下,于MR图像上观察舌下神经在断面上的形态、位置、毗邻和识别标志等。结果:在横断面上,可见枕骨基底部两侧呈倒“八”字形的舌下神经管,管内走行着舌下神经;在矢状断面上,舌下神经管呈椭圆形,位于小脑前下方,岩下窦与寰枕关节之间;在经舌下神经管外口的冠状断面上,舌下神经管外口位于寰枕关节外上方、颈内静脉内侧,其间容纳舌下神经;在经舌下神经管内口的冠状断面上,呈“鸟喙”状的舌下神经管内口居枕骨侧部内,其内侧为延髓,外侧为颈内静脉,上方为颈静脉孔,下方为寰枕关节。结论:在横、矢状和冠状断面上,均可清晰显示舌下神经的位置及毗邻结构,但以横断面和冠状面为佳。  相似文献   
15.
猫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糖代谢的18F-FDG PET/CT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猫脑出血后血肿周同脑组织糖代谢的变化规律。方法:14只猫作为实验对象,取自体股动脉血1.0ml,在立体定向仪下注入猫右侧基底节处,制作猫脑出血模型,模型组按脑血肿手术形成后的时间分为2、6、12、24、48、72、120h共7组,每组2只;对照组2只,除不注血外,手术操作同模型组。每组动物行MR检查后,从股静脉注入^(18)F—FDG5mCi,40min后行PET/CT检查,并依据PET图像,对血肿周围脑组织进行放射计数的统计与分析。结果:①PET/CT能较清楚地显示猫脑正常结构及血肿、血肿周围组织的代谢变化;②从PET图像上观察,血肿形成2h,血肿周围脑组织^(18)F—FDG浓聚程度已发现明显减低,并明显低于镜像侧,术后6h达最低水平,72h开始明显恢复,120h双侧接近一致并开始恢复至对照组水平;③模型组血肿周围脑组织^(18)F—FDG放射计数值的分布呈现2-48h低计数,72h计数开始升高,120h时双侧接近并开始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结论:血肿形成后2~48h双侧脑组织糖代谢率明显降低,且患侧明显低于镜像健侧,72h开始恢复,120h接近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行为学和MRI表现上评价6-OHDA分别毁损大鼠黑质及纹状体制备的偏侧帕金森病模型。方法:4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黑质毁损组20只,纹状体毁损组18只,假手术组2只。应用立体定向仪,分别作单点黑质毁损与两点纹状体毁损术。观察术后不同时期阿朴吗啡诱导的大鼠旋转行为,并进一步用高场强MRI活体检测帕金森病大鼠黑质、纹状体的毁损情况。结果:黑质毁损后第2周内有7只大鼠诱发出明显的旋转行为,且旋转次数>7转/min,模型成功率为35%。纹状体毁损后第2周有11只大鼠诱发出旋转行为,旋转次数<4转/min,第3周内旋转次数<5转/min,至术后第5周达到7转/min以上并保持稳定,模型成功率为61.1%。MRI显示:模型大鼠第3周内毁损侧黑质和纹状体较对侧出现了明显的MRI低信号区,且随着时间的延长低信号区逐渐减小,至第5周已基本消失。结论:应用6-OHDA小剂量两点毁损纹状体制备的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更加符合临床帕金森病病人的病程进展并具有较高的成功率,是帕金森病研究较为理想的模型。MRI扫描可以活体连续观察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毁损情况,是客观评价和检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一种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7.
Couinaud肝段在CT图像上的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肝内占位性病变的CT定位提供解剖学依据,利用20例腹部连续横断层标本和10例活体正常肝的CT图像,研究了Couinaud肝段在CT图像上的划分。正中裂为下腔静脉左前壁至肝中静脉或胆囊的连线;左叶间裂的上部为左叶间静脉至下腔静脉左前壁的连线,门静脉左支脐部和肝圆韧带裂是其中、下部的天然标志;肝左静脉行于左段间裂内;右叶间裂为肝右静脉至下腔静脉左前壁的连线;肝门或门静脉右支是右段间裂的标志;背裂为下腔静脉右缘至静脉韧带裂右端或门静脉的连线。本文还探讨了易致错分肝段的一些因素。  相似文献   
18.
肝右后静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刘树伟  徐文香 《中华外科杂志》1991,29(11):708-710,42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Broca区在大脑半球横断面上的准确定位,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和脑功能的影像学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用正常成人头部标本30例。以AC-PC线为基线,获取4mm层厚连续横断层MR图像和脑横断层标本。在连续断层标本上对Broca区的断面表现进行连续追踪观察、分析和统计。结果(1)在AC-PC线断面上,外侧沟前支出现率为左侧13.6%。右侧16.7%;三角部出现率为左侧20%,右侧40%;岛盖部出现率为左侧26.7%,右侧30%。(2)在首次切及胼胝体压部的断面外侧沟前支出现率为左侧60%,右侧53.3%;升支出现率为左侧90%。右侧83.3%;三角部明显增宽,出现率为左侧93.3%。右侧86.7%;岛盖部出现率为左、右侧均为86.7%。(3)在切及穹窿联合断面外侧沟前支消失,升支出现率为左侧100%,右侧96.7%;三角部和岛盖部出现率左、右侧均为100%。(4)在胼胝体即将消失的断面上,三角部出现率为左、右侧均为10%;岛盖部出现率为左侧30.7%,右侧26.7%;升支消失。结论Broca区首次出现在前后连合平面至胼胝体即将出现的1~2个断面上,外侧沟前支出现是三角部和岛盖部首次出现的信号,穹隆联合平面是显示Broca区的最佳断面,至胼胝体消失后1~2个断面Broca区才消失。  相似文献   
20.
断层影像解剖学的研究现状和前景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断层解剖学研究以密切结合断层影像诊断和介入放射学治疗为其主要特征,20世纪50年代,超声断层仪研制成功。1970年以来,USG、CT和MRI等断层影像技术相继出现并应用于临床,从而使断层影像解剖学研究形成高潮,这些断层影像技术既需要断层解剖学为其提供详尽的诊断依据,又成为研究活体断层解剖的有力手段。从此,断层解剖学摆脱了以往纯尸体研究的状态,其研究范围扩展为紧密联系着的两个方面:解剖断层和影像断层,前者是后者的形态学基础,后者又从诊治的需要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