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5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2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7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70篇
内科学   48篇
皮肤病学   34篇
神经病学   21篇
特种医学   31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161篇
预防医学   99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85篇
中国医学   59篇
肿瘤学   1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51.
  目的  研究降钙素受体(CTR)基因多态性与昆明地区2型糖尿病(T2DM)伴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探讨T2DM伴骨质疏松症发病的遗传性易感因素。  方法  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甘美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237例,按骨密度结果分为T2DM无骨质疏松组(A组)61例,T2DM合并骨量减少组(B组)111例,T2DM伴骨质疏松组(C组)65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3组人群的CTR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比较3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血压、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钙、血脂、血尿酸(UA)、维生素D浓度、雌激素、睾酮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0 h、2 h血糖,0 h、2 h胰岛素(INS)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临床指标;同时比较237例T2DM及65例T2DM伴骨质疏松患者CTR基因型中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将CTR基因型及3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临床等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1)昆明地区T2DM和T2DM伴骨质疏松症患者,CTR基因型以CC型为主;(2)A、B、C3组,CTR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CTR等位基因C、T的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3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B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7);(4)T2DM及T2DM伴骨质疏松症患者中,CTR不同基因型在各部位的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昆明地区T2DM伴骨质疏松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1)昆明地区T2DM和T2DM伴骨质疏松症患者CTR基因分布以CC型为主;(2)T2DM骨量正常组,T2DM骨量减少组,T2DM伴骨质疏松症患者中,CTR基因型分布频率,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无显著差异;T2DM及T2DM伴骨质疏松患者中,CTR不同基因型在各部位的骨密度无差异,CTR基因型可能与昆明地区T2DM及T2DM伴骨质疏松症的遗传易感性无关;(3)BMI是昆明地区T2DM无骨质疏松症的保护性因素,适当增加体重对防治T2DM并发骨质疏松有积极的意义;(4)年龄是昆明地区T2DM伴骨质疏松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2.
胃癌为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居胃肠道恶性肿瘤之首位。目前,由于X线机性能和检查方法的进步,手术前的正确诊断率已相当高;但在一些基层医院双对比造影开展尚不普遍,早期胃癌的阳性率很低,进展期胃癌检查的假阳性也屡见不鲜。我们见到21例酷似胃癌的病人,经病理证实为X线诊断错误的非胃癌病例,其中胃石6例,胃良性瘤5  相似文献   
53.
复方磺胺甲(口恶)唑致过敏性休克1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患者20岁,因局部皮肤感染给予复方磺胺甲噫恶唑(片剂,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9708018),首次服用2片后约1 h,因自感胸闷心慌、呼吸困难、冷汗而就诊.  相似文献   
54.
顽固性腹水又称难治性腹水,是指患者经正规的内科综合治疗(饮食、保肝、各种利尿剂等)6周以上,腹水仍无明显消退或加重的一种腹水状态,是肝病晚期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患者因大量腹水,生存质量差,往往死于腹水感染、肝肾综合征或肝性脑病,不能及时有效地调整利尿剂和控制水、钠摄入等医原性因素是临床不容忽视的问题。此时难治性腹水患者的病因治疗并不迫切(包括肝移植等),而及时、正确、有效的支持治疗和清除腹水显得尤为重要。1基础治疗1.1足够的热卡、营养肝硬化患者都应重视基础治疗,丰富的营养、足够的热卡对疾病的恢复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55.
56.
双黄连注射液致变态反应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黄连注射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扁桃体炎及咽炎等疾病效果确切,但随着应用的日趋广泛,对其过敏病例亦日渐增多。现将笔者所遇3例报道如下。1病历介绍 例1:男,12岁,因发热、咽痛、全身不适2d入院。查体:T39℃,P86次/min,R20次/min。咽部充血,扁桃体Ⅲ度肿大,见有脓性分泌物,心肺(-)。给予5%葡萄糖液250mL加双黄连注射液20mL和生理盐水250mL加青霉素480万IU静滴。当前者滴入约100mL时,患者感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并逐渐加重。听诊心率96次/min,律齐,双肺布满支气管哮鸣音。立即换青霉素瓶静滴,随即给地塞米松5mg静推,10min后仍无改善,给肾上腺素0.5mg静推,病情缓解,20min后双肺支气管哮鸣音消失,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7.
<正> 医源性锁剂性腹膜炎是指因钡剂造影导致胃肠道穿孔而引起的腹膜炎、文献报道不多。Guidiner等指出:10000例 X 线钡剂检查中约有2—4例。我们把所遇到的四例医源性钡剂性腹膜炎提出报告例一、男、40岁,突发上腹部刀割样疼痛二小时  相似文献   
58.
目的: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肿瘤姑息治疗多学科专家协作组(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 )的工作概况,评价MDT 模式在肿瘤姑息治疗领域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 月1 日至2015年3 月31日参加本院肿瘤姑息治疗MDT 会诊的371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基本特征、MDT 决策执行情况,并对部分姑息治疗方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全组患者401 例次共获得318(79%)项治疗建议,其中293 项为姑息治疗建议。MDT 为119 例疼痛患者提供了合理化镇痛方案,对95例患者提出营养治疗意见,对36例患者采取了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有效随访到的374 项MDT 决策,全部执行者273 项(73%),部分执行者49项(13%),总体执行率86% 。执行MDT 决策的患者,在疼痛控制、营养状况改善及与抑郁相关的躯体症状缓解方面均优于未执行者(P < 0.001,P < 0.001 及P < 0.01)。 结论:肿瘤姑息治疗多学科会诊能为患者提供规范的个体化综合治疗建议,执行MDT 决策有助于改善癌症患者疼痛、营养障碍及焦虑抑郁等症状,值得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相似文献   
59.
目的评估微波消融治疗肝脏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6例(14个病灶)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脏转移患者行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观察肿瘤的大小变化、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技术有效率为92.86%(13/14)。术后1例患者出现发热,1例出现疼痛,1例病灶靠近膈肌者出现反应性胸腔积液,因疼痛诱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例患者的1个病灶于治疗后3个月出现局部进展;另外13个病灶微波治疗后在增强影像中均未见强化,且随着随访时间延长而缩小。结论微波消融对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转移病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0.
鲍氏不动杆菌是革兰阴性杆菌,是抗酸不动杆菌种属,目前成为世界范围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它具有多种耐药机制,并出现耐药菌株[1],导致临床治疗困惑.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统计,>300所美国医院的监测结果显示[2],抗酸杆菌如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从1995年的9.0%上升至2005年的40.0%.1996-2003年北京协和医院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对于亚胺培南的耐药率<5.0%,而2004年在ICU患者分离出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高达55.4%,而在普通病房也达到20.2%[3].我院2006年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仅10.0%,而2010年竟高达7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