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07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47篇
特种医学   11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55篇
预防医学   13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74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纹状体MRT1WI高信号病变的影像表现,并结合文献讨论其发生机制及病理改变。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纹状体MRT1WI高信号病变的影像表现,包括亚临床性肝性脑病,钙化、脑梗死及CO中毒性脑病。结果亚临床性肝性脑病患者表现为多个部位的T1WI高信号,主要累及部位有苍白球,壳核,中脑红核周围,T2WI及CT上未见异常,T2WI梯度回波上呈明显或较低信号;钙化表现为纹状体对称的T1WI高信号,其信号强度不均匀,T2WI上表现为稍低、等或高信号,CT表现为高密度;脑梗死后病变表现为纹状体点片状T1WI高信号,T2WI上可见比,T1WI上范围大的高信号;CO中毒性脑病表现为双侧纹状体对称性T1WI高信号,其信号强度不均匀,主要累及苍白球,T2WI上其周围深部白质可见大片状高信号。结论纹状体T12I高信号主要与金属顺磁性物质(锰、钙、铁等)的沉积有关。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以做出正确地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实验性急性脑缺血血脑屏障的MRI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增强MRI和病理学方法评价急性大脑中动脉(MCA)闭塞动物模型血脑屏障(BBB)的改变。材料与方法Wistar大鼠16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缺血再灌注组与永久缺血组各80只),其中76只模型制备成功且行有效MR增强检查。线栓法制作MCA闭塞模型,术后3、6、12、24、48及72h连续对模型动物进行T1WI、T2WI及增强T1WI扫描,测量双侧MCA供血区信号强度(SI),计算缺血脑实质增强率,并与相应时间点的电子显微镜所见对照。结果再灌注组3~72h强化出现率分别为92%、0%、20%、80%、87%与100%,SI增加率为70.1%、6.9%、48.9%、33.3%、38.9%及55.0%;永久缺血组3~72h强化出现率分别为0%、11%、25%、50%、67%及100%,SI增加率分别为7.9%、16.1%、16.7%、22.9%、57.6%及57.9%。3h时间点两组有明显差异(X^2=18.462,P=0.001)。再灌注组22只大鼠3h时间点注射对比剂后均出现长达21h的延迟强化。电镜检查再灌注组手术后3h见缺血区血管基底膜形态不整及血管周围间隙增宽,6~72h血管基底膜、内皮细胞及其间隙、血管周围间隙的改变逐渐加重;永久缺血组手术后3h血管内皮细胞与基底膜改变轻微,6h以后逐渐出现血管基底膜、内皮细胞及其间隙、血管周围间隙异常,72h时最为明显。术后48h后两组均见明显的新生血管。结论Gd—DTPA增强MRI是研究缺血后急性期BBB开放的理想手段。缺血再灌注与永久缺血强化表现不同,前者有独特的3h强化峰及该时间点延迟强化现象,增强MRI有可能区分二者。  相似文献   
13.
颅内动脉狭窄20例介入治疗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颅内动脉狭窄可导致局部脑血流灌注不足或血栓形成,是临床上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颅内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它可使血管内膜增厚或斑块形成,使血管内径逐渐缩小。另外,动脉炎、动脉夹层或其他一些不明原因也可导致颅内动脉狭窄,我院2004年6月至2005年11月运用支架成形术治疗了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2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磁共振质子波谱在常见脑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颖  刘怀军 《河北医药》2006,28(12):1196-1198
胶质瘤、脑膜瘤及脑转移瘤是脑部的常见肿瘤,在临床上都可以引起相似的临床症状,如颅内压升高、相应区域神经功能受损等,并且在常规的CT及MRI检查中都可以表现为肿块、灶周水肿及明显占位效应,故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5.
低颅压综合征是以体位性头痛、腰穿脑脊液压力减低为典型表现的一组疾病,影像学,特别是MRI在其诊断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低颅压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治疗进行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16.
按摩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1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怀军 《河南中医》2006,26(3):60-61
2000年10月~2004年10月,笔者运用局部按摩,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患者150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全血流式细胞术(FCM)结合血小板活化特异性单抗检测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探讨血小板活化在急性PTE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以凝血因子I受体(FIB-R)、P-选择素(CD62P)作为分子标志物,利用FCM荧光标记法检测36例急性PTE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微量全血FIB-R、CD62P血小板表面阳性表达的百分率,并比较急性PTE患者治疗前后FIB-R、CD62P在血小板表面阳性表达的变化.结果急性PTE患者血小板表面活性标志蛋白FIB-R、CD62P阳性率分别为(18.30±12.23)%、(12.07±6.5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81±0.88)%、(2.18±1.50)%,(P<0.01)].溶栓和抗凝治疗后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1).结论急性PTE患者体内存在着明显的血小板活性增强,全血FCM能准确地反映体内血小板的活化水平.  相似文献   
18.
1 引言 CT对肝内占位病变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其定性诊断率在80%以上。肝脓肿是一种较常见的肝脏感染性疾病,本文通过对经手术证实的26例肝脓肿CT表现的观察,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提出一些看法。 2 资料和方法 26例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11~65岁,其中以45~55岁居多,17例。B型超声波检查:诊断为肝脓肿18例,肝内占位性病变8例。CT诊断为肝脓肿23例,肌内占位性病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ERK1)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不同脑区的动态时空变化,以及其在NGF/VEGF介导的神经保护作用中的调控表达机制。方法采用兔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所有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缺血/再灌注组(n=60)、因子干预组(n=40)。应用免疫组化检测ERK1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不同脑区的动态表达,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和电镜检测caspase-3表达、凋亡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免疫组化分析显示,再灌注损伤1hERK1首先在海马CA3和齿状回(DG)表达增加,6h后其它脑区也相继增加,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加剧,1~3d达高峰。再灌注1hcaspase-3活性表达在各脑区迅速增加,3d达高峰。应用神经保护剂(NGF/VEGF)后各脑区ERK1表达呈明显抑制,caspase-3表达同时被抑制。结论ERK信号通路可能通过调节死亡受体途径介导神经保护作用,抑制ERK信号途径可能是减轻脑缺血损伤过程中神经细胞死亡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按摩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随着社会步伐的日趋加快,颈椎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神经根型颈椎病则最为常见.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风寒、劳损、外伤等因素作用导致颈椎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使颈椎关节和韧带的松动错位刺激或压迫了神经根等组织而发生的一种颈椎慢性病变[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