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0篇
临床医学   12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海水浸泡火器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犬血液流变学及血气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2.
几种线粒体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提取线粒体DNA的碱变性法、Triton法、改进高盐沉淀法加以比较,以得到最方便快速提取线粒体DNA的方法.方法采用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取回肠上皮细胞样本18份,每份含3×10?6细胞,每6份分别用碱变性法、Triton法、改进高盐沉淀法提取线粒体DNA,紫外分光光度法定量.再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线粒体ATPase6亚基基因PCR扩增产物鉴定所提取的线粒体DNA.结果3种方法提取线粒体DNA量差别明显改进高盐沉淀法量最多,为(1.26±0.23)μg;碱变性法次之,为(0.52±0.18)μg;Triton法为(0.31±0.16)μg.A260/A280均大于1.7.说明改进高盐沉淀法提取线粒体DNA具有操作简单,产量多的优点.将改进高盐沉淀法提取线粒体DNA用于PCR扩增,测定出了线粒体DNAATPase8亚基基因序列,说明该法所提取mtDNA可用于mtDNA测序.讨论和结论线粒体在细胞凋亡,衰老及程序化死亡中发挥重要作用.已在多种疾病中发现mtDNA突变.对线粒体疾病的分子遗传机理的研究可以进一步阐明这些疾病的病因,并为治疗提供理论指导.胡义德、Tamura和Palva等用碱变性法提取了人血白细胞、心肌等组织中mtDNA;戴纪刚等建立的Triton法先除去细胞核,再分离提取胞浆中mtDNA.而高盐沉淀法通过SDS(十二烷基硫酸钠)破坏细胞膜、核膜,使蛋白质变性,从而游离出核酸,EDTA抑制细胞中DNA酶的活性,蛋白酶K进一步将蛋白质降解成小肽,加入饱和乙酸钠后,绝大部分线性大分子量DNA和蛋白质在SDS作用下变性形成沉淀,环状mtDNA仍为自然状态,通过高速离心,即可得到mtDNA.3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碱变性法操作时间较短,要求条件比较严格,不易重复;Triton法通过核质分离提取mtDNA操作时间短,但产量低,易降解.而高盐沉淀法操作简单,易重复,产量多,可依需用量扩大反应体系,使mtDNA质量得以容易控制.  相似文献   
73.
Rho-激酶在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低反应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Rho-激酶在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低反应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取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上动脉(SMA),采用离体血管环张力测定技术,观察在失血性休克后不同时相点大鼠肠系膜上动脉血管环对梯度浓度去甲肾上腺素(NE)的收缩力,在去极化状态下(120mmol/LK^+)血管环对梯度浓度Ca^2+的收缩力,以及肠系膜上动脉Rho-激酶活性,分析不同时相点SMA对NE的反应性及Ca^2+收缩反应性与Rho-激酶活性变化之间的关系;同时观察Rho-激酶激动剂血管紧张素Ⅱ(Ang-Ⅱ)、Rho-激酶特异性抑制剂Y-27632对休克2小时大鼠SMA血管反应性和钙敏感性的影响。结果 休克早期SMA对NE和Ca^2+的反应性明显升高,最大收缩力(Emax)明显升高(P〈0.05);但休克2小时,血管环对NE反应性和钙反应性明显降低,Emax明显降低(P〈0.01)。与正常组相比,Rho-激酶活性在休克即刻升高(P〈0.05),休克1小时和2小时时,Rho-激酶活性明显降低(P〈0.05)。SMA对NE的反应性与Rho-激酶活性变化之间呈直线正相关,相关系数r=0.9861(P〈0.05);SMA对Ca^2+反应性与Rho-激酶活性变化之间呈直线正相关,相关系数r=0.9704(P〈0.05)。Rho-激酶激动剂Ang-Ⅱ(10^-9mol/L)可明显升高休克2小时血管环对NE和Ca^2+的反应性(P〈0.05或P〈0.01),而休克2小时后,Rho-激酶特异性抑制剂Y-27632可进一步降低血管环对NE和Ca^2+的反应性。结论 失血性休克时血管平滑肌细胞Rho-激酶活性明显降低,Rho-激酶通过调节钙敏感性调节血管反应性,并在失血性休克血管低反应性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21℃海水浸泡对火器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犬血气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变化及规律.方法健康成年雄性犬21条,随机分为陆地创伤休克组(n=10),海水浸泡创伤休克组(n=11).应用滑膛枪发射钢珠弹射击动物右侧后肢,然后左侧股动脉快速放血使血压降至40mmHg(5.3kPa),维持1 h,造成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动物分别置于21℃人工海水和陆地观察,测定伤前、海水浸泡或陆地观察(1,3,5)h血液流变学、血气指标及动物活存时间.结果海水浸泡创伤休克组动物存活率显著低于陆地创伤休克组,血液流变学及血气指标均较陆地创伤休克组恶化.结论血液流变学和血气改变在海水浸泡火器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动物的高死亡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5.
目的定量分析大鼠失血性休克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形态与功能的改变,探讨失血性休克缺血缺氧时肠上皮细胞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失血性休克2h和5h组,采用计量电镜法观察、生物体视学测量线粒体形态,用clark氧电极测线粒体呼吸功能。结果失血性休克2h,线粒体平均截面周长、长径、平均直径及其面密度、体密度分别较对照组增加24%、27%、25%、26%、44%,失血性休克5h,平均截面面积、周长、长径、短径、平均直径及其面密度、体密度分别较对照组增加100%、45%、45%、50%、45%、47%、122%,嵴和基质破坏明显。休克2h组线粒体比表面与正常组比较下降14%。休克5h组线粒体比表面和数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下降32%、24%。休克2h、5h组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变,休克5h组线粒体呼吸控制率比对照组减少32%。结论和讨论失血性休克时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形态发生显著改变。对休克大鼠肠线粒体形态学改变的定量分析表明,休克发生发展过程中,线粒体形态主要改变是,线粒体截面积、周长、长径、短径、平均直径、面密度、体密度、比表面显著增加,数密度下降。定量说明休克缺血缺氧时肠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发展较快。休克2h后,线粒体膜尚完整,部分线粒体嵴紊乱,有髓样小体、小空泡形成。休克5h后,线粒体显著肿胀,嵴不规则、溶解、断裂和消失,在有嵴存在的线粒体,嵴内腔扩大较2h重,可见较大空泡形成。休克5h线粒体数量明显减少。形态变化是功能改变的基础,体视学方法准确反映了休克时线粒体形态变化过程。 呼吸控制率是表达线粒体功能最灵敏的指标。休克2h后,线粒体呼吸控制率已开始下降,至休克5h已下降32%,说明线粒体状态已明显改变,合成ATP能力下降。线粒体为细胞能量代谢的重要细胞器,三羧酸循环位于基质内,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的部位在内膜,两者紧密相连。线粒体的结构与其呼吸功能及能量合成功能密切相关。嵴和基质的破坏,引起线粒体三羧酸循环破坏,电子传递受阻,氧摄取困难,加上基质内pH改变,ATP合成酶数量减少,这些因素都影响了线粒体合成ATP的功能。线粒体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是细胞损伤最早累及的细胞器之一,是细胞保护的重点。保护线粒体,消除细胞内能量代谢障碍,可减轻细胞损伤。预防休克后肠屏障功能破坏对继发的脓毒血症、MODS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6.
失血性休克肠上皮细胞线粒体DNA ATPase 6,8亚基基因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失血性休克大鼠肠上皮细胞mtDNA ATPase6,8亚基基因的改变。方法 将6只Wistar大鼠分成单纯手术组、休克组。分别提取mtDNA,采用PCR技术扩增后测序,检测突变点。结果 Wistar大鼠mtDNA ATPase6,8亚基基因存在多态性,休克组存在A 7797缺失和一定数量点突变:A7863G,G7950T,C8294G,T8505G。结论 失血性休克5h,肠上皮细胞mtDNA ATPase 6,8亚基基因会发生突变,由此可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的改变,有可能是酶活性改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失血性休克(简称休克)大鼠肠上皮细胞核转录因子mtTFA基因以及核编码线粒体蛋白基因COX Ⅳ和线粒体编码COX Ⅰ基因表达的改变.以探讨在缺血缺氧性损害中核转录因子mtTFA对线粒体基因组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RT-PCR方法观察休克大鼠肠上皮细胞mtTFA、COX Ⅰ和COX Ⅳ基因mRNA量的改变.结果 休克早期mtTFA mRNA表达变化不明显,至休克4h有所增强,到休克5h下降到休克前水平;休克1h大鼠肠上皮细胞COXⅠ mRNA表达开始增加,3h达高峰,后又降低,到休克5h显著低于休克前水平.休克大鼠肠上皮细胞核基因编码COXⅣ mRNA休克3h略有增高,休克4h后开始下降,至休克晚期低于休克前水平.结论 mtTFA mRNA表达变化在休克时发生较晚,且升高幅度较小,说明休克时该基因对细胞缺血缺氧性损害的敏感性较低.休克时COX Ⅰ mRNA比COX ⅣmRNA上调速度快,维持时间长,说明休克早期线粒体基因表达的改变在细胞缺血缺氧性损伤的保护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Rg1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上皮细胞PGC-1基因表达的影响,以从基因调控水平探讨Rg1对失血性休克时肠上皮细胞线粒体缺血缺氧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RT-PCR方法观察失血性休克大鼠肠上皮细胞PGC-1基因mRNA量的改变,用Western-blot法检测肠上皮细胞PGC-1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失血性休克5 hPGC-1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复苏后3 h组其表达量仍低于休克前水平,但较失血性休克组表达有所增强。复苏加Rg1治疗3 h后PGC-1 mRNA明显呈较高水平表达。复苏加SB202190及复苏加茴香霉素对PGC-1mRNA几乎无调节作用;Rg1在SB202190存在时,仍微弱上调PGC-1 mRNA表达,Rg1能增强茴香霉素上调PGC-1mRNA的作用。失血性休克5 h大鼠肠上皮细胞PGC-1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复苏加Rg1能上调PGC-1蛋白表达,复苏加SB202190或茴香霉素对PGC-1蛋白表达调节作用较弱。Rg1在SB202190存在时,微弱上调PGC-1蛋白表达,但Rg1和茴香霉素同时作用时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结论复苏加Rg1可明显上调PGC-1 mRNA及其蛋白表达。提示PGC-1 mRNA上调可以促进PGC-1蛋白表达,PGC-1蛋白合成在转录后水平的调节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9.
失血性休克时红细胞膜脂流动性及其相变温度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测定红细胞膜脂的流动性,膜脂区微粘度及相变温度。结果说明失血性休克后红细胞膜的荧光偏振度(P)升高,从0.260±0.020升至0.289±0.015(P<0.01),膜流动性降低。膜脂双层分子排列有序性增加。相变温度伤前为17.5℃,低血压3h后相变温度为24.5℃,分子活化能升高。说明失血性休克后红细胞膜从相对比较流动变为相对固化,细胞膜更趋于凝胶相。  相似文献   
80.
目的:观察缺氧复氧对IEC-6肠上皮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探讨保护肠道屏障功能的复方中药--紫芪方对IEC-6肠上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IEC-6肠上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不同给药剂量(间隔1 h,两次给药,20 g/kg)获取的紫芪方药物血清、参附药物血清及生理盐水血清(S).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结果:IEC-6肠上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后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降低(P<0.01);与损伤模型对照组比较,紫芪方药物血清能明显抑制IEC-6肠上皮细胞凋亡(P<0.05),并具有保护IEC-6肠上皮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作用(P<0.05).结论:缺氧复氧可导致IEC-6肠上皮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升高和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紫芪方含药血清可减少细胞凋亡数量及保护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紫芪方保护肠道的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异常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