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3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60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105篇
口腔科学   14篇
临床医学   221篇
内科学   146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76篇
外科学   114篇
综合类   672篇
预防医学   23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60篇
  5篇
中国医学   110篇
肿瘤学   17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203篇
  2009年   185篇
  2008年   165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乳腺癌特异基因1(BCSG1)、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分别及联合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316份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乳腺癌病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乳腺癌组织BCSG1、C—erbB-2、VEGF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乳腺癌组织BCSG1、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1%、61.0%,均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与ER、PR、肿瘤大小、月经状况、病理类型无关(P〈0.05);C—erbB-2阳性表达率为32.2%,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正相关(P〈0.05),与ER、PR呈负相关(P〈0.05),与月经状况、病理类型无关(P〈0.05);BCSG1、C—erbB-2、VEGF共同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P〈0.05),BCSG1、C—erbB-2、VEGF之间两两表达呈正相关,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BCSG1、C—erbB-2、VEGF的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有关,三者同时高表达提示肿瘤具有更高的侵袭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回顾性研究BSP蛋白在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乳腺癌患者术后血清TRACP5b水平,探讨二者与骨转移的关系,旨在探究早期预测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方法.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5例原发性乳腺癌石蜡标本中BSP蛋白表达情况及患者术后血清TRACP5b水平.结果: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BSP蛋白表达与骨转移成正相关,相关系数r=0.439(P<0.01),而血清TRACP5b水平与骨转移尚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结论:预测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方法不仅停留于传统的外周血检测,还可以早期进行组织水平的检测,同时可以进行两个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3.
背景与目的:随着规范化化疗在临床推广,化疗疗效正稳步提高,但仍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化化疗。本研究通过研究不同化疗方案对乳腺癌荷瘤裸鼠的抑瘤作用及瘤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探讨PCNA在评价乳腺癌化疗效果及选择化疗方案的意义。方法:①制备MCF-7细胞系移植性乳腺癌裸鼠模型;②不同化疗方案化疗后监测裸鼠体重和肿瘤体积的变化情况,计算抑瘤率;③观察肿瘤病理组织学变化,并用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术检测PCNA表达情况。结果:①荷瘤裸鼠体重、瘤重和抑瘤率:2/3LD10剂量各化疗组裸鼠体重和瘤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抑瘤率分别为83.1%、75。5%、84。6%、87.9%、91.0%。提示2/3LD10剂量化疗组可较准确反应化疗药物的联合作用和对裸鼠的影响,故选择2/3LD10剂量化疗组进入后续的研究。②PCNA表达:免疫组化:各化疗组PCNA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NP组显著低于CMF、CAF、TP和Xeloda组(P〈0.05),TP、Xeloda组显著低于CMF、CAF组(P〈0.05);流式细胞术:各化疗组PC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且TP和Xeloda组显著低于cMF、CAF组(P〈0.05),NP组显著低于cMF组(P〈0.05)。③PCNA表达与病理学疗效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540,P〈0.05)。结论:联合化疗对荷瘤裸鼠的抑瘤作用明显,并可降低乳腺癌组织中的PCNA表达;PCNA表达水平可作为判断乳腺癌化疗效果的评价指标,且可为临床制定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4.
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总结了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一般处理和常用治疗方法,并探讨了血小板生成素(TPO)、白细胞介素11(IL-11)等细胞因子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05.
肿瘤化疗药敏试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肿瘤化疗药敏试验对指导肿瘤患者个体化治疗具有潜在的重要价值,且随着肿瘤化疗和化疗药敏试验的发展不断地朝着简单、快速、敏感的筛选方向迈进。对临床意义较大的肿瘤化疗药敏试验体内和体外方法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6.
伸肌腱止点位于末节指骨基底,有其独特区域解剖结构和功能特点,损伤后可引起锤状指畸形,常见于青壮年,由于损伤后末节指骨基底处常无任何肌腱残留,尽管我们曾采用保守过仲石膏固定,支具固定,不锈钢细丝做可抽出式缝合,临床仍有复发。我们对19例受伤在48h以内的伸肌腱止点损伤患者,采用肌腱-骨-肌腱减张缝合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7.
目的:研究甲巯咪唑在酞菁钴(CoPc)修饰碳糊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并测定其含量。方法:循环伏安(CV)法和示差脉冲伏安(DPV)法。结果:在 pH=7.0、修饰电极中 CoPc 含量为6.25%(w/w)、富集电位-0.3 V(vs SCE)、富集时间40 s 的条件下,甲巯咪唑的氧化峰电流(i_p)与其浓度在2.0×10~(-6)~7.0×10~(-4)mol·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3 μmol·L~(-1)。结论:该方法应用到实际样品含量测定,其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8.
刘巍  殷昌斌 《首都医药》2007,14(10):52-53
目的对三种直接法测定血清中HDL进行评价。方法进行方法学评价试验和方法间比较试验。结果IS法检测限0.055mmol/L,批内CV低、中、高值分别为1.33%、1.10%、1.31%,日间CV低、中、高值分别为1.81%、1.56%、1.44%,线性范围3.45mmol/L,平均回收率103.5%,血红蛋白5g/L以下,总胆红素420μmol/L以下,甘油三酯5.16mmol/L以下,Vc50mg/dL以下无显著性干扰,与PTA法相关,Y=0.948X-0.027,r=0.991。PPD法检测限0.094mmol/L,批内CV低、中、高值分别为3.55%、1.44%、1.65%,日间CV低、中、高值分别为3.61%、2.17%、2.08%,线性范围2.98mmol/L,平均回收率105.1%,血红蛋白5g/L以下,总胆红素350μmol/L以下,甘油三酯5.16mmol/L以下,Vc50mg/dL以下无显著性干扰,与PTA法相关,Y=0.861X 0.241,r=0.978。清除法检测限0.036mmol/L,批内CV低、中、高值分别为2.28%、2.34%、1.82%,日间CV低、中、高值分别为2.44%、2.58%、2.18%,线性范围3.09mmol/L,平均回收率98.7%,血红蛋白5g/L以下,总胆红素515μmol/L以下,甘油三酯17.19mmol/L以下,Vc50mg/dL以下无显著性干扰,与PTA法相关,Y=0.845X 0.271,r=0.978。结论三种方法均与PTA法相关良好,清除法在抗干扰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较适合于临床实验室使用。  相似文献   
109.
美国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收集系统分析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了美国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收集的方式和方法,并与我国现状进行对比,获得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0.
手法旋转持续性枕后位或枕横位134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产程中手法旋转以矫正胎方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产程进入活跃期后枕后位或枕横位134例,经加强产力、改变体位、封闭水肿宫颈等处理,胎方位仍不能自然转为枕前位,产程延长或阻滞,施行经阴道徒手旋转儿头,辅以经孕妇腹部推儿背为脊前方位联合手法。结果本法可矫正枕后位或枕横位为枕前位,改善胎头俯屈降低难产发生,成功率达82.1%。提示胎儿体质量、胎头位置与手法旋转成功有相关性。结论经阴道纠正胎头异常位成功率高、操作简便安全,是降低头位难产率的可行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