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29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13篇
特种医学   46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29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9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回顾分析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血栓形成(HAT)的介入放射学处理.方法:2001年4月-2007年8月37例肝移植术后患者,临床上疑有肝动脉并发症,经肝动脉造影证实23例肝动脉主干内血栓形成.对这23例患者采用经肝动脉内导管持续性尿激酶溶栓治疗及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和内支架植入术.结果:本组HAT发生率为3.95%(23/582).发生时间为术后2~19 d,中位数为4.5 d.23例血栓形成部位均位于肝动脉吻合口处,其中6例溶栓过程中使用球囊扩张,3例使用支架,2例出现吻合口出血而使用弹簧圈作栓塞和带膜内支架.23例经介入后溶栓治疗均获肝动脉再通.溶栓疗程2~11d,平均3 d.结论:经肝动脉内尿激酶持续性溶栓及PTA和内支架治疗效果良好,可作为肝移植术后HAT的重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适合指导介入治疗的肝细胞肝癌门静脉癌栓介入分型。方法:根据肝细胞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动态增强CT或MR影像学表现,将门静脉癌栓分为Ⅰ~Ⅴ共5型,包括Ⅰ型、Ⅱa型/Ⅱb型、Ⅲa型/Ⅲb型/Ⅲc型、Ⅳa型/Ⅳb型、Ⅴ型,其中将Ⅰ~Ⅳ型同时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归为Ⅴ型。观察不同分型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门静脉支架+放射性碘-125粒子条植入治疗的效果。结果:117例入选患者介入分型为Ⅰ型占10.2%(12/117)、Ⅱ型占17.1%(20/117)、Ⅲ型占53%(62/117)、Ⅳ型占19.6%(23/117)、Ⅴ型占16.2%(19/117)。所有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术后即刻造影显示,68例(93.1%)患者门静脉灌注明显改善。术后1~3个月增强MR/CT随访显示,植入碘-125粒子部位的癌栓均较术前明显萎缩,有效控制。结论:肝细胞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介入分型有助于指导临床制定个体化的介入治疗策略,使患者获益,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3.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3岁,体检发现肝内多发(2个)结节型肝癌1个月人院。既往有乙肝病史6年。查体:肝病面容,可见肝掌和蜘蛛痣。腹平软,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等正常,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AFP299μg/L。MRI示肝右叶2个结节病灶,分别位于Ⅵ段和Ⅶ段,SE序列T1W1、略低信号,T2W1高信号。  相似文献   
64.
目的研究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表达产物二磷酸核苷激酶在大肠腺癌中的表达意义。方法应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研究大肠腺癌标本78例。结果nm23基因在正常结肠粘膜腺体细胞为阳性表达。在大肠腺癌中呈现低表达,阴性率为74%(58/78),其中全部细胞无表达35例,部分细胞表达23例。伴有淋巴结转移者其原发病灶表达阴性率为85%(40/47),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其阴性率为58%(18/31),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nm23基因表达与大肠腺癌的分化程度有关,高分化腺癌大多数呈现阳性表达,低分化腺癌呈现低表达。与临床分期无显著相关。结论nm23基因在大肠腺癌的低表达与肿瘤的转移、浸润、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脾梗死等血栓栓塞疾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对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脾梗死、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脾栓塞后继发脾梗死、弥散血管内凝血,给予脾切除、血浆置换等积极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当继发症状完全缓解后继续规律化疗。结论加强临床医生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高凝状态的认识及监测,同时,当患者出现栓塞表现后,提高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抢救治疗。  相似文献   
66.
目的:分析5例Wiskott-Aldrich综合征( Wiskott-Aldrich syndrome,WAS)患儿的临床表现、基因型,梳理诊断思路,拓展新的治疗方法。方法整理5例WAS患儿的临床资料,多种基因检测方法检测WAS基因突变。结果5例患儿均为男性,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反复感染仅在病例5中出现,该病例已死亡。病例1及病例2在不同年龄阶段曾出现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5例均未并发恶性肿瘤。 WAS基因突变位点,4例位于外显子,1例位于内含子。母亲热点基因突变验证显示其中2例患儿母亲不存在相应位点突变。结论基因检测提高了疾病诊断的效率,通过家属基因突变位点验证可以了解突变的来源,指导优生优育,拓展WAS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67.
目的: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9年4月-2011年2月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抗菌药物的治疗状况,以期为我院CAP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药品用药频度(DDDs)和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对我院2009年4月-2011年2月住院治疗的CAP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009年4月-2011年2月我院住院CAP患者的平均住院日为13.32 d,老年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显著长于中、青年患者。住院的CAP患者痰培养的送检率与阳性率分别为73.36%和33.12%。选用的经验性抗菌药物主要为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其选用比率分别为20.37%,20.19%和12.52%。结论:2009年4月-2011年2月我院住院CAP患者痰培养率较高,但培养结果仍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体征辩证的分析。经验性抗感染治疗以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单用或联用为主,基本符合了我国《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推荐用药。  相似文献   
68.
学生对教师评价得分反映了学生对教师的满意情况,不但包括教师的教学情况,同时也包括了社会对教师要求的各个方面.因而涉及到学校的教学质量、优良校风、社会竞争力,因此,探讨影响学生评教得分的诸多因素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分析外聘教师所占比例与学生评教得分多少的关系,或许能为广大同行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9.
替尼达普钠 (tenidap sodium,1 )是含吲哚结构的新型的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它不仅可以抑制环氧酶 ,而且还可以抑制脂氧酶 ,调控细胞因子的活性 ,这些多重作用是以往药物所不具备的特点 ,还可以显著地快速降低急性期反应指标 ,如 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和白介素 - 6,这表明替尼达普钠具有真正有效的治疗价值 [1-3]。文献报道[4 -6] 以 5-氯 - 2 -氧 - 2 ,3-二氢 - 1 - H吲哚为起始原料 ,与异丙甲酰异氰酸酯反应 ,生成 1 -[N- (2 ,2 -二甲基乙酰基 ) ]氨基甲酰基 - 2 -羟基 - 5-氯吲哚 ,经碱水解开环 ,生成 5-氯 - 2 -脲…  相似文献   
70.
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肺部病变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患儿肺部病变临床特点,对20例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儿进行分析,其中男12例,女8例;就诊年龄4个月~6岁6个月。结果显示20例患儿均具有间质性肺损害,但出现呼吸道症状者仅占57%。有阵发性咳嗽ll例,气促、呼吸衰竭1例,反复呼吸道感染1例,无咯血、气胸、紫绀者;肺部体征有呼吸音粗糙6例,肺部罗音1例;活动期患儿可有血气和肺功能异常;X线异常多出现在呼吸道症状之前,其中双肺纹理粗多ll例,肺门影增粗模糊2例,网点状阴影10例,片状影10例,肺囊泡5例,毛玻璃样1例,肺气肿1例,胸膜增厚1例,胸腺肿大2例。提示胸部高分辨率CT扫描有利于早期发现LCH的肺部改变;早期、全身、强化疗有利于肺部病变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