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2篇
儿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52篇
临床医学   57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78篇
综合类   86篇
预防医学   31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测量兔腰椎间盘解剖学数据,并探讨兔腰椎间盘内显微注射方法中的相关问题。方法:实验于2004-10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完成。实验动物选择三四月龄的新西兰大白兔10只,麻醉后空气栓塞法处死,取出腰椎间盘观察其解剖结构。并测量椎间盘纤维环前后径长度,测量前部纤维环前后径长度,测量椎间盘前正中点到髓核中心点的长度。取同样10只白兔,麻醉后,右侧卧位,沿左侧12肋末向下至髂嵴做纵切口,切开胸腰筋膜后层,在骶棘肌和腰方肌的外缘与胸腰筋膜前层间钝性分离。推开腰椎间盘前方筋膜和前纵韧带,以椎体前方的纵性骨棘为标志从腰椎间盘前方中心点处垂直进针,以微量注射器注入25μL黑色墨水作为标记。体会显露椎体和椎间盘的入路和手术方式,观察侧方手术入路能否良好显露腰椎间盘,能否较好的完成椎间盘内注射。观察椎间盘内注射的入针点,进针长度,进针角度,注射剂量,注入结果。小心取出注射入墨水的兔脊柱(包含L1~L7范围),共计70个,迅速置入-20℃低温冷冻,2h后取出,微解冻后以尖刀从中间水平切开椎间盘,观察墨水注入髓核的情况。结果:20只动物实验过程中无死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解剖学观察:兔髂嵴短,平髂嵴最高点连线在俯卧位时经过L6棘突,可做为手术操作的体表标志。椎间盘为三明治结构,上下为软骨终板,与上下方椎体相连;由外向内依次为外层纤维环、内层纤维环、移行区、髓核。②手术入路:顺利显露出L3~L6椎间盘,显露操作时间平均为15min,共计70个椎间盘。⑧椎间盘内注射方法:选择在嵴状突起于椎间盘水平中线的交点即为进针点,保持进针深度3mm,注射最大液体量25μL。注射效果理想者64个,其中L3~L6椎间盘共计40个,注射效果良好者39个,成功率97.2%。结论:通过对兔腰椎间盘的部分解剖学数据,椎间盘纤维注射的注射方式、手术入路的选择,进针点、进针长度、进针角度的确定、注射液体量的观察及实践,证明以本方法进行腰椎间盘内微量注射操作规范,可取得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42.
分析18岁以下经病理证实的骨肿瘤及瘤样病变267例。其中良性骨肿瘤168例,占62.92%,恶性骨肿瘤64例,占23.97%,瘤样病变35例,占13.11%。良恶性之比为2.63:1,男性多于女性,多发性于9 ̄18岁。奶性骨肿瘤以骨软骨瘤最多见,其余依次为尤文氏瘤,骨旁骨肉瘤,转移癌,软骨肉瘤,血管外皮细胞瘤等。并发现小儿骨肿瘤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特殊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43.
目的:研究脐血与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的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的条件及其成骨活性,比较两种不同MSCs定向成骨细胞诱导后的成骨活性。方法:采用标准Ficoll-Hypaque技术分离脐血和成人骨髓MSCs,以地塞米松、β-磷酸甘油和维生素C为辅剂定向诱导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骨矿化结节和I型胶原作为成骨细胞鉴定与活性评价的指标。结果:两种MSCs的细胞形态和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差异。定向成骨细胞诱导后,成骨细胞标志性产物碱性磷酸酶、骨钙素、上清钙、骨矿化结节和I型胶原均得到了稳定的表达,并显著高于未诱导MSCs,而且两种细胞的成骨活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脐血和成人骨髓MSCs在适当的条件下均可向成骨细胞定向转化,两种细胞均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44.
目的 应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疾病,探讨恢复脊柱运动功能和载荷能力的规律性。方法 1998-04/2000-04,应用改良型SB ChafiteⅢ型人工腰椎间盘行腰椎间盘置换术共3l例37个间隙,其中腰椎间盘退变16例18个间隙、合并椎间隙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13例17间隙、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术后指导进行康复训练。结果随访率100%,截止至2001-09,随访17—41个月(平均26个月)。临床评价优23例,良6例,尚可2例。术后腰椎节段平均可前屈4.0&;#176;和后伸5.1&;#176;,活动度共9.1&;#176;。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平均增加4.2mm。结论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和康复训练可恢复脊柱的运动和载荷能力,为治疗椎间盘退行性变疾病和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45.
据1974年Nicholson统计英国的布雷德福市民骨关节结核病的发病率在1953~1955年为3/10万,到1971~1972年降为0.1/10万;相比之下,该市的亚洲人在1956~1960年其为200/10万,到1971~1972年则为27.8/10万。这个统计说明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结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开放复位加股骨短缩术治疗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11例(11髋)DDH患儿采用开放复位、股骨短缩术加Salter截骨术式治疗。其中男2例,女9例;左侧7例,右侧4例。患儿手术时年龄为2岁8个月~5岁3个月,平均3.5岁。按Tsnnis系统分级:Ⅲ度2例,Ⅳ度9例。术前患肢缩短1.5~3.5cm,平均2.4cm。结果患儿随访时间1~6年,平均2.8年。股骨颈前倾角术前测量30°~50°,术中皆矫正至20°左右。术前髋臼指数35°~55°,术后矫正至17°~32°。术中股骨截骨长度1.0~2.5cm,平均1.6cm。McKay评分,优7髋,良4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结论对2~6岁之间的高脱位DDH患儿,开放复位术中发现复位困难或复位后压应力大时应行股骨截骨短缩术。  相似文献   
47.
目的 通过分析过去5年广州市骨质疏松髋部骨折多中心住院患者的基本情况与住院费用结构,了解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住院患者的基本情况及其所需要的医疗资源.方法 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与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共收治2888例年龄≥50岁的髋部骨折住院患者.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等方法,回顾分析患者的年龄结构、性别构成、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等.结果 过去5年髋部骨折患者住院人数基本维持稳定.每年女性患者人数均显著高于男性患者,男女患者总人数比为1:2.患者最大年龄为111岁,平均年龄为(76.83±9.53)岁.各个年龄段中,以70~79岁与80~89岁年龄段的患者人数最多,分别占总人数的38.09%和34.63%.平均住院时间为(24.23±14.30)d,各个年龄段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年龄段(50~79岁)股骨颈骨折显著多于转子问骨折(P<0.01),9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少于转子问骨折(P<0.05).住院总费用平均为(2.65±1.53)万元,其中治疗费用(含内置物)占55.79%,药费占23.69%,手术费用占6.02%,床位费用占4.83%,化验费用占4.07%,检查费用占2.48%,输血输氧及其他占1.79%,放射费用占0.91%,护理费用占0.43%.近5年来,总住院费用平均每年递增1.22%.结论 过去5年骨质疏松髋部骨折住院患者人数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所需医疗费用增幅较小.女性占全部患者的2/3,是今后防治骨质疏松工作的重点.有效控制内置物费用及药费是减少髋部骨折医疗资源、减轻患者与社会经济负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8.
人工关节磨损颗粒生物学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许多晚期关节疾患的有效方法,然而术后发生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使人工关节面临翻修的难题.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但由磨损颗粒诱导的假体旁骨溶解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因素.大量研究表明,磨损颗粒的特性与其引起的生物学反应密切相关.该文就磨损颗粒的分类,大小、形状及其在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中的作用等方面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9.
自1955年Robinson和Smith首次应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以来,该技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当前,内窥镜途径在治疗颈椎病方面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Cage在临床上亦有较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前CT测量对个体化椎弓根形态评价的意义。方法:20例颈椎标本(C3~C7),分别用CT测量及手工测量两种方法对椎弓根的形态进行评价,椎弓根形态的测量包括椎弓根长度、宽度、高度、投射角度、椎弓根轴线在关节凸上的投射点到关节凸外侧缘及上缘的距离,以及投射点是否投射到椎弓根在关节凸的投射面积之内。结果:C3~C7椎弓根全长、宽度、高度、内偏角度及头/尾偏角度分别为27.3~33.5mm、5.2~6.6mm、7.4~8.5mm、36.3°~49.7°及-12.7°~13.3°,椎弓根形态测量的两组数值无显著性差异,CT测量决定的进钉点均位于椎弓根在关节凸的投射面积之内。结论:颈椎椎弓根形态变异大,术前CT测量能提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所需的个体化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