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1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促红素治疗肾性贫血低反应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贫血是慢性肾功能衰竭 (CRF)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其主要原因是体内促红细胞生成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自重组人促红素 (EPO)应用于临床后 ,肾性贫血得到了有效的治疗 ;但是随着其在临床的不断应用 ,一部分患者出现了对 EPO低反应或无反应的表现。为此 ,国内外专家对 EPO疗效不佳的原因作了大量研究 ,发现影响其疗效的因素很多。现将几种主要原因综述如下 ,供同道们参考。1  EPO用量不足由于个体差异 ,EPO的初始剂量范围较大 (15~ 5 0 0 IU/kg,3次 /周 )。目前一般用量为 5 0 IU / kg,3次 /周 ,效果不佳时可增加至 75 IU/ kg,维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栓弹力图(TEG)与常规凝血检查在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堵塞的关系。方法选择济南市中心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规律血液透析患者50例,按内瘘是否堵塞分为两组,内瘘堵塞组(A组)和未堵塞组(B组),回顾性检查血栓弹力图,凝血常规和血常规。结果①血红蛋白和凝血常规各指标在内瘘堵塞组(A组)和对照组(B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国际标准化率INR(0.98±0.05)比(0.98±0.09),P=0.48〉0.05;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33.78±4.85)比(32.05±4.15),P=0.21〉0.05;凝血酶原时间PT(11.92±0.64)比(11.90±1.15),P=0.48〉0.05,血小板数量两组间有显著差异(190.7±40.07)×10^9/L比(189.7±42.01)×10^9/L,P=0.04〈0.05);②14例内瘘堵塞患者(A组)中经TEC提示高凝状态10例,血小板高度活化4例。36例对照组(B组)中TEC提示高凝状态30例,30例中血小板功能升高16例,血小板和凝血因子高度活化6例;③血栓弹力图(TEG)中,R,K,ANGLE,CI值在两组间均有显著差异,明显提示内瘘堵塞组(A组)的高凝状态。结论血栓弹力图与其他常规凝血检查比较更能反映血液透析患者的高凝状态,对尿毒症血液透析内瘘血栓形成倾向监测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分子物质的清除效果。方法28例维持性血透超过半年且每次脱水超过3kg患者,随机分组后分别进行高通量血液透析(n=14)和常规血液透析(n=14),每周透析2次,每次4.5小时。于透析前、透析结束时检测两组患者血清β2-MG、尿素氮(BUN)、肌酐(Cr)、ALB,进行比较。结果透析前,两组间血清β2-MG、BUN、Cr和ALB浓度无显著性差异;与透析前比较,透析后高通量透析组血清β2-MG、BUN和Cr浓度显著降低(P〈0.05),常规血液透析组只有血清BUN和Cr浓度降低,两组白蛋白的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且透析后,与常规血液透析组相比,高通量透析组血清β2-MG浓度显著降低(P〈0.05),但血清BUN、Cr、ALB浓度和KT/V值无明显变化。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能有效清除中分子物质,且效果明显优于常规血液透析;同时对小分子物质的清除与常规血液透析具有同样的效果;并对ALB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环境温度对按蚊传疟能力的影响,并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温度下斯氏按蚊天然免疫关键分子TEP1转录水平,初步探讨相关分子机制,为气候变化对疟疾传播和流行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本研究利用斯氏按蚊-约氏疟原虫动物模型,分别在24 ℃和28 ℃的环境温度下利用约氏疟原虫感染斯氏按蚊,感染后9 d解剖蚊中肠,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疟原虫卵囊发育情况并计数,比较不同温度条件下疟原虫感染率和感染度。然后,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比较不同温度条件下,感染前后不同时间点的斯氏按蚊TEP1分子的转录水平。 结果 在24 ℃的环境温度下,斯氏按蚊的感染率为91.7%,感染度为(403.9 ± 37.09)个/蚊。在28 ℃的环境温度下,斯氏按蚊的感染率为38.8%,感染度为(38.63 ± 13.91)个/蚊。24 ℃组的按蚊感染率和感染度均显著高于28 ℃组(P<0.001)。于吸血感染当天但尚未吸血时和吸血感染疟原虫后的第5天、第7天及第9天,斯氏按蚊的TEP1转录水平在28 ℃的条件下均高于24 ℃,提示斯氏按蚊TEP1参与的感染前基础免疫力和疟原虫感染中后期的免疫杀伤力28 ℃组均高于24 ℃组。结论 环境温度对按蚊传疟能力的影响较大,24 ℃较28 ℃的环境更适宜于约氏疟原虫感染斯氏按蚊;TEP1参与的天然免疫反应可能是温度对按蚊传疟能力影响的原因和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残余肾功能(RRF)无论是在腹膜透析(PD)还是血液透析(H D)的患者透析后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它可改善存活率,可允许减少每次透析的时间,可降低在PD和HD患者对饮食和液体的限制。另外还可改善中分子清除,维持较好的血红蛋白、磷、钾、和尿素水平,提高营养状态和生活质量等。本文重点  相似文献   
16.
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观察7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肾性贫血患者,分别使用常规治疗方法,国产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依普定和日本产利血宝治疗,并观察治疗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网织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变化及其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患者1,男,65岁,脑血栓病史10年,平时饮食、生活不规律,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达7~8kg。2004年11月21日患者起床后未进食,来院途中精神不振,神志恍惚;双侧瞳孔等大,直径3mm;血压190/110mmHg,心率90次/min;嗜睡、流涎、四肢无汗、颈软、无呕吐。头颅CT检查排除脑出血;查血糖1.8mmol/L,即刻静注50%葡萄糖60m1,患者神志转清,继以10%葡萄糖静滴维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CD4+T淋巴细胞在调节单核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中CDS0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 建立单核细胞一血管内皮细胞(EC)共培养和单核细胞-CD4+T淋巴细胞-EC共培养体系,于培养72 h时收集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CD80在CD14+单核细胞表面的表达;通过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CDS0基因转录的表达变化.建立含有或不含抗CD86、CD28和CD154单克隆抗体的单核白细胞(PBMC)-EC混合培养体系,通过FACS检测CD14+单核细胞表面CDSO的表达,采用混合淋巴细胞-EC反应(MLER)来研究CD54和CD28封闭在抑制淋巴细胞对同种异体EC增殖中的作用.结果 经FACS分析确定,无论是活化还是未活化的EC膜均缺乏CD80、CD86和CD14的表达.RT-PCR表明在缺乏CD4+T淋巴细胞时,经同种EC刺激的单核细胞可上调CD80基因转录水平的表达.但这些CD14+单核细胞膜表面CD80的表达并未上调,当CD4+T淋巴细胞加入到共培养中时,CD80的表达上调.用抗CD28和抗CD86抗体封闭CD28和0986并不能阻止CD14+单核细胞表面CDSO表达的上调.此外,阻断CD154也不能下调CD80的高表达.MLER证明淋巴细胞对EC的增殖反应可部分的被抗CD28和抗CD154抗体所阻断;阻断CD80可抑制经EC刺激的单核细胞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结论 在缺乏T淋巴细胞的条件下,经同种EC刺激的单核细胞可在基因转录水平上调CD80,而不是在其细胞膜表面的表达.当T淋巴细胞存在时,经EC刺激的CD14+单核细胞可在其膜表面上调CD80的表达.CD14+单核细胞膜表面CD80表达的上调并不能被CD154和CD28封闭所阻止,显示其上调是通过CD154和CD86非依赖性通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低温缺氧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RNA转录变化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在再灌注损伤早期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将人主动脉内皮细胞经过90min低温缺氧处理后培养4h和8h,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评估相关基因的RNA转录变化;通过细胞粘附实验来检查纯化的单核细胞、CD4^+ T淋巴细胞与内皮细胞早期粘附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细胞吞噬内皮细胞膜的情况。结果经低温缺氧处理的血管内皮细胞上调一系列的炎性细胞介素、共刺激分子以及内皮细胞素和内皮细胞素转换酶-1(ECE-I)、粘附因子等RNA转录水平,而对CD54的表达上调有限。CD4^+T淋巴细胞与正常内皮细胞和经低温缺氧处理的内皮细胞呈低水平的早期粘附,而单核细胞则表现出与血管内皮细胞呈高水平的早期粘附,且对低温缺氧处理的内皮细胞的早期粘附水平明显增加。单核细胞在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早期相互作用过程中可吞噬内皮细胞膜,但对经低温缺氧处理的内皮细胞膜的吞噬作用并没有增加;CD4^+T淋巴细胞不具备乔噬内皮细胞膜的功能。结论血管内皮细胞经低温缺氧处理后上调多种炎性介素、共刺激分子、粘附因子等相关的RNA转录;单核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在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起始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移植血管内瘘与自身动静脉内瘘术后近期对比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血管通路是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而动-静脉内瘘是最常用的通路。内瘘有自身血管内瘘和动静脉移植物内瘘两种方式。本文介绍24例的临床经验,对比这两种方式的近期差别。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02~2005年在潍坊医学院附属文登中心医院肾内科的慢性肾衰竭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