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5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5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探讨NKD1、β-catenin和Cyclin D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0年至2016年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和大连市友谊医院病理科30例正常乳腺组织和124例乳腺浸润性癌非特殊型标本及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标本中NKD1、β-catenin和Cyclin D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乳腺癌组织中NKD1阳性表达率为30.65%;β-catenin异常表达率为72.58%;Cyclin D1阳性表达率为54.03%,与正常乳腺组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NKD1和β-catenin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p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Cyclin D1表达与乳腺癌p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亦有关,且NKD1表达缺失还与ER状态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KD1与β-catenin和Cyclin D1表达呈正相关(r分剐为0.454,0.332,P均<0.05).结论 NKD1、β-catenin和Cyclin D1蛋白表达与乳腺癌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3种蛋白有助于判断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和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32.
患者 4 4岁 ,住院号 8785 8。因右侧外阴肿物 1年于2 0 0 2年 1月 2 3日入院。初时肿物犹如黄豆粒大小 ,无任何不适感觉 ,随后发现肿物逐渐增大 ,无疼痛感及其他全身异常。查体 :右侧大阴唇上方靠近阴阜处见一鸽卵大赘生物 ,上界达阴蒂水平 ,质软 ,囊性感 ,无压痛 ,似有蒂 ,可活动。初步诊断“右侧大阴唇肿物” ,同年 1月 2 6日在低位硬膜外麻醉下行肿物切除术 ,术中肿物分界清楚 ,易剥离。术后给予抗炎治疗及局部换药 ,7天切口拆线 ,对合良好 ,无红肿 ,无渗出 ,愈合Ⅱ /甲 ,于同年 2月 4日出院 ,根据病理报告 ,最后出院诊断为 :右侧外阴血…  相似文献   
33.
患者,女.26岁。困发现尿道外口肿物2年,肿物反复出血1个月入院。2年前患者发现尿道外口肿物于外院门诊行肿物切除术,术后未行病理检查。1年前发现肿物复发、增大.明显突出于尿道外口。体检:肿物形同指状突于尿道外口。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BPH患者下尿路症状(LuTs)与膀胱逼尿肌胶原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42例BPH患者行TURP术,年龄66~88岁,平均74岁。IPSS中度(8~19分)14例、重度(20~35分)28例。同时取12例原发单-T8期膀胱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年龄67~82岁,平均75岁。两组患者在行经尿道手术过程中,从膀胱两侧壁取深部肌层组织进行活检,对活检的逼尿肌胶原蛋白进行VanGieson(VG)染色,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对染色切片中的胶原蛋白进行半定量测定。结果:BPH组膀胱逼尿肌标本胶原蛋白含量(44.2士7.8)%,明显高于对照组(19.2±4.5)%(P%0.01);IPSS重度患者逼尿肌胶原含量(48.5±6.2)%,明显高于中度患者(41.1±5.0)%(P〈O.01)。结论:膀胱逼尿肌胶原沉积在梗阻性BPH患者的下尿路症状中起重要作用,并且与BPH患者解除梗阻后下尿路症状的持续性相关。  相似文献   
35.
应用柠檬酸-微波-LSAB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综合技术,检测胃癌中P53蛋白、P21蛋白。将微波辐射理论应用于组织切片的抗原修复及LSAB法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本方法染色时间短,阳性率高,背景清晰,结果稳定,重复性好。其原因为:①加热柠檬酸缓冲液对组织进行抗原修复后能暴露抗原,恢复抗原活性物质,阳性率增高;②微波辐射的能量使分子产生高速振动、穿透及热效应,促进抗原抗体结合,反应速度加快;③抗生蛋白链菌素结合位点多,不含碳糖成分,可保持中性等电点,非特异性吸附少,因此敏感性高,背景更加清晰。  相似文献   
36.
[目的]了解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进展期胃癌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5例进展期胃癌P53蛋白和PCNA的表达状况,并将它们的表达强度与肿瘤分化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P53阳性检出率与肿瘤恶性程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其表达强度随着癌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逐渐增强(21...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hMLH1蛋白表达在胃癌诊断中的意义及用于胃癌预警的可能性.[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6例胃癌患者的癌(癌组)与癌旁黏膜上皮(癌旁组)的hMLH1蛋白表达情况并与34例非肿瘤患者(正常组)胃黏膜上皮进行比较,分析该蛋白在细胞中的表达部位与病变的关系.[结果]癌组和癌旁组及正常组hMLH1蛋白的胞核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75/106)、50%(53/106)和26%(9/34),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胃癌组hMLH1蛋白在核、浆中同时表达阳性率为38%(40/106)显著高于癌旁组和正常组的17%(18/106)和15%(5/34)(P<0.05),但后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hMLH1蛋白在细胞核中出现高表达可能是胃黏膜上皮细胞癌变的组织学预警标志,而其在细胞核和细胞浆同时高表达对胃癌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8.
目的:揭示BPH患者前列腺组织无症状性炎症的模式及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BPH患者经TURP或开放手术获取的前列腺标本行白细胞共同抗原(LC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对前列腺组织内的炎细胞应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扫描,计算炎细胞面积占整个切片面积的百分比。结果:40例患者前列腺组织均有明显的炎细胞浸润,炎症模式分为腺周围型(34/40)、腺型(26/40)和基质型(23/40),约近一半的患者(18/40)在同一张切片上可以同时见到明显的二种甚至三种炎症类型改变。炎细胞面积在前列腺细菌培养阳性者和阴性者之间、术前留置导尿管者和未留置导尿管者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BPH患者前列腺组织的炎细胞浸润是非常常见的组织学改变,这种无症状性前列腺炎与BPH关系密切,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39.
目的 分析CD47和Cdc42蛋白在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cellcarcinoma,CCRCC)中表达的意义,探讨CCRCC转移的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HC)检测75例CCRCC及31例癌旁组织CD47和Cdc42蛋白的表达,分析两种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这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