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5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5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单克隆抗体p63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单克隆抗体p63在乳腺疑难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各种乳腺病变组织标本66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同时标记p63和SMA作对比研究。结果16例乳腺良性病变和11例导管原位癌中存留的肌上皮细胞几乎全部p63和SMA( ),4例良性病变中的少数导管见p63呈不均匀的间断表达,p63与间质肌纤维母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无交叉反应;50例恶性病变中仅2例见小灶状癌细胞p63( )。SMA除标记肌上皮细胞,还与间质肌纤维母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等成分有交叉反应。结论p63可作为识别乳腺肌上皮细胞的一个新的特异性标志,同时检测p63和SMA有助于提高乳腺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前列腺癌中P504S、E-Cadherin和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前列腺癌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Max Vision)法检测45例前列腺腺泡腺癌、6例前列腺高级别上皮内肿瘤及10例前列腺增生组织中P504S、E-Cadherin和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P504S蛋白阳性率前列腺癌组(84.4%)明显高于前列腺高级别上皮内肿瘤组(50.0%)和前列腺增生组(0%)(P<0.05);E-Cadherin蛋白阳性率前列腺癌组(42.2%)和前列腺高级别上皮内肿瘤组(33.3%)明显低于前列腺增生组(100%)(P<0.05);bcl-2蛋白阳性率前列腺癌组(60.0%)明显高于前列腺高级别上皮内肿瘤组(16.7%)和前列腺增生组(20.0%)(P<0.05)。前列腺癌Gleason 8~10分组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率(31.8%)明显低于2~4分组(83.3%)(P<0.05);8~10分组bcl-2蛋白的表达率(68.2%)明显高于2~4分组(33.3%)(P<0.05)。前列腺癌Gleason8~10分组(18.2%)和5~7分组(17.6%)E-Cadherin蛋白的强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2~4分组(83.3%)(P<0.05)。前列腺癌组P504S蛋白阳性同时E-Cadherin蛋白阴性的比率(51.1%)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组(0%)(P<0.05);前列腺癌组P504S蛋白阳性同时bcl-2阳性的比率(57.8%)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组(0%)(P<0.05)。结论 P504S高表达、bcl-2高表达有助于前列腺癌的诊断;联合检测P504S和E–Cadherin,P504S和bcl-2的表达,可以提高诊断前列腺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手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方法:80例进展期胃癌分为2组,每组40例。灌注化疗组:术前经胃镜超声,螺旋CT术前分期,对Ⅲ期、部分Ⅳ期病变经介入方法经动脉药盒导管植入系统(PCS)行区域灌注化疗,经1~2疗程治疗再行根治切除术。对照组:术前检查同化疗组,均未行术前化疗。术后分别检测两组胃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 结果:区域动脉灌注化疗组胃癌组织端粒酶活性( TA=0.696)明显低于对照组(TA=1.216)(P<0.05)。灌注1次及2次胃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有明显差别(分别为TA1=0.856及TA2=0.428);显示术前动脉灌注化疗次数越多, 胃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下降越明显。 结论:进展期胃癌术前行区域灌注化疗可明显降低胃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 其活性降低程度与灌注化疗次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浸润性微乳头型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方法 对2例具有特殊临床病理特征的输尿管和膀胱微乳头型癌作光镜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浸润性微乳头型尿路上皮癌的特殊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细胞排列成巢状和条索状,位于透明间质空隙内,间质空隙无内皮衬覆.大部分细胞团极向反转,核偏向外侧缘,成"内外倒置"状,极似乳头状结构.免疫组化:该肿瘤表达CK7、CK20、CEA、EMA及E-cadherin.结论 浸润性微乳头型尿路上皮癌为高级别癌,易发生血管和淋巴道转移,预后差.其特殊的形态学变异和免疫组化特点,为其鉴别诊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96例原发性乳腺癌组织p16蛋白表达情况 ,探讨 p16蛋白与乳腺癌病理分型、分级、淋巴结转移的关系。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 选自我院 1985~ 1995年间乳腺癌根治术或简化根治术切除标本共 96例。所有标本均取 3~ 5块癌组织和同侧腋下淋巴结 ,经 10 %福尔马林固定 ,常规石蜡包埋切片 ,HE染色。组织类型按WHO标准分为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和其他类型癌 ,后者包括髓样癌、粘液腺癌、腺管样癌、分泌型癌。组织学分级参照BloomandRichardson〔1〕标准。两项指标均由 2名医师分别观察和评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手术前、后经动脉药盒导管植入系统(PCS)区域灌注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Ⅲ~Ⅳ期胃癌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术前1~2个疗程PCS区域灌注化疗加手术加术后4个疗程PCS区域灌注化疗)和对照组(40例,手术加术后化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术中见肿瘤病灶周围出现不同程度的纤维化,浸润粘连少,局部组织疏松水肿,肿瘤缩小且易于剥离:术后2年生存率为72.5%,明显高于对照组(47.5%.P〈0.05)。结论进展期胃癌经介入方法留置PCS行手术前、后序贯性区域灌注化疗能使肿瘤缩小,提高手术切除率,改善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局部缓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肠吻合口愈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生物蛋白胶缓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进肠吻合口愈合的有效性。方法通过在兔盲肠穿孔建立腹腔感染的动物模型,12h后行肠切除及肠吻合。动物分成4组(每组32只),各组吻合口表面所涂试剂不同:生理盐水组、生物蛋白胶组、VEGF组及VEGF+生物蛋白胶组。于手术后第3、5、7及14天统计各组吻合口漏发生情况,测量未发生吻合口漏的动物的吻合口破裂压,检测吻合口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及VEGF表达情况。结果生物蛋白胶组及VEGF组的吻合口漏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VEGF+生物蛋白胶组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至术后第14天,VEGF+生物蛋白胶组的吻合口破裂压、吻合口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及VEGF蛋白表达阳性细胞率(除VEGF组)均较其余3组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应用生物蛋白胶局部缓释VEGF能够促进肠吻合口愈合,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泌型乳腺癌(secretory breast carcinoma,SBC)的临床病理参数、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整理3例SBC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光镜HE染色、免疫组化检测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患者临床情况。结果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30岁、56岁和8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乳腺实质内单发的无痛性肿块9个月至15年不等。大体表现为直径1~4 cm不等的实性肿物,与周围组织界限较清楚,切面灰白灰黄色,质地较硬。光镜下肿瘤细胞主要排列成实性巢片状、微囊状和小管状3种形态。肿瘤细胞内外及囊腔内均出现PAS及AB-PAS染色阳性的均质分泌物。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S-100、E-cadherin、CK8/18和EMA阳性,P53、P63、SMA和GCDFP-15阴性,1例表达ER、PR和c-erb B-2,2例不表达ER、PR和c-erb B-2。Ki-67增殖指数2例为3%,1例为4%。3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在2~12年的随访期内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 SBC是一种少见的乳腺恶性肿瘤,与乳腺其他恶性肿瘤相比预后相对较好,尽管其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但在诊断时仍需要与乳腺其他恶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PTTG1IP蛋白在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起源的不同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TTG1IP蛋白在25例甲状腺癌旁正常组织、23例滤泡性腺瘤、65例乳头状癌、19例滤泡癌和18例未分化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PTTG1IP蛋白表达率在甲状腺癌旁正常组织中为28%,在滤泡性腺瘤组织为30.43%,在乳头状癌组织为61.54%,在滤泡癌组织为31.58%,在未分化癌组织为22.22%。PTTG1IP蛋白在乳头状癌组织的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滤泡性腺瘤组织、滤泡癌组织和未分化癌组织(P<0.05)。PTTG1IP蛋白表达率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年龄、甲状腺外侵犯和TNM分期明显相关(P<0.05)。结论 在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起源的不同肿瘤中,PTTG1IP蛋白过表达可能在乳头状癌的始发和进展中发挥作用,而与滤泡癌和未分化癌的发生发展无关。PTTG1IP蛋白可能是鉴别乳头状癌与甲状腺良性病变及其他恶性滤泡上皮性肿瘤的一个有用指标。PTTG1IP可能为难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cortactin、N-WASP和PTTG1IP蛋白在不同类型结肠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5例正常结肠、25例结肠腺瘤和50例结肠癌组织中cortactin、N-WASP和PTTG1IP蛋白表达情况。利用卡方检验分析cortactin、N-WASP和PTTG1IP蛋白在不同结肠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利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cortactin与N-WASP及PTTG1IP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正常结肠组织、结肠腺瘤和结肠癌组织中,cortactin蛋白表达率分别为44.00%、40.00%、72.00%;N-WASP蛋白表达率分别为16.00%、4.00%、44.00%;PTTG1IP蛋白表达率分别为32.00%、64.00%、74.00%。Cortactin及N-WASP蛋白表达率在结肠癌组织均显著高于正常结肠和结肠腺瘤组织(P<0.05);PTTG1IP蛋白表达率在结肠癌和结肠腺瘤组织均显著高于正常结肠组织(P<0.05)。结肠癌组织中,cortactin及PTTG1IP蛋白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且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0.341,P<0.05)。结论 Cortactin、N-WASP及PTTG1IP蛋白在结肠癌的发生中均发挥作用。Cortactin和PTTG1IP蛋白在结肠癌的进展中可能发挥协同促进作用,并可能成为治疗结肠癌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