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6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4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研究两种不同肿瘤组织中分离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在冷冻瘤苗刺激下的增殖反应和抗肿瘤作用。方法 利用冷冻瘤苗刺激从肝癌组织、头颈恶性肿瘤组织手术标本中分离得到的TIL ,在培养 3 0天后 ,观察TIL的增殖反应及抗肿瘤活性。结果 冷冻瘤苗刺激后的TIL与未经冷冻瘤苗刺激的TIL相比 ,扩增倍数无显著差异。但抗肿瘤活性显著提高。结论 冷冻瘤苗刺激可使TIL的肿瘤杀伤活性大为增强 ,但并不能使TIL细胞更有效地扩增。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负载人肝细胞性肝癌(HCC)组织来源的CD133+肝癌细胞RNA树突状细胞(CD133+HCC RNA-DC)疫苗的免疫活性。方法采用酶消化法从人HCC组织中分离出肝癌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分选出CD133+肝癌细胞,制备负载CD133+肝癌细胞RNA树突状细胞疫苗,最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的表型,ELISA法测定DC分泌IL-12水平,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法检测DC在体外刺激自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 CD133+肝癌细胞RNA树突状细胞的HLA-ABC、HLA-DR、CD86、CD80、CD83表达水平分别是(96.52±2.02)%、(92.17±3.04)%、(94.25±3.28)%、(55.14±1.67)%、(40.53±2.31)%,与肝癌细胞RNA树突状细胞和成熟D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133+肝癌细胞RNA-DC、肝癌细胞RNA-DC、成熟DC和未成熟DC分泌IL-12的量分别为(421.50±3.12)、(418.20±1.10)、(324.20±2.19)和(102.47±4.60)pg/ml,前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前两者均高于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33+肝癌细胞RNA-DC与肝癌细胞RNA-DC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分别均强于成熟DC和无DC刺激的自体T淋巴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133+肝癌细胞RNA树突状细胞疫苗具有成熟表型,能够在体外有效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BCLCB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手术切除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3年3月至2007年9月169例BCLCB期HCC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术后累积生存率,以Log-rank显著性检验初步筛选出可能影响HCC预后的相关因素,应用Cox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 BCLCB期HCC患者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6.3%、46.0%、38.8%。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前谷丙转氨酶(ALT)、肿瘤包膜、肿瘤数目、肝硬化和术后辅助治疗影响HCC术后累计生存率(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包膜、肿瘤数目、肝硬化和术后辅助治疗是影响HCC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手术切除是BCLCB期HCC患者有效的治疗手段,肿瘤包膜、肿瘤数目、肝硬化和术后辅助治疗是其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上皮型钙黏素(E-cadherin)和β-连环素(β-catenin)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1例HCC组织及其癌旁肝组织中E-cadherin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H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E-cadherin和β-catenin蛋白在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34.43%和67.21%,而在癌旁肝组织中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14.75%和26.23%,癌组织与癌旁组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E-cadherin表达与门脉癌栓、术后复发、肿瘤大小、肿瘤分化、肿瘤个数有关。β-catenin异常表达在不同肿瘤个数及不同肿瘤分化状况下差异有显著性。[结论]E-cadherin和β-catenin的异常表达可能与HCC的发生及术后的复发及转移有关,可能作为监测HCC恶性程度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当归补血汤对实验性糖尿病肾病模型大鼠肾组织TGF-β_1表达的影响。方法:5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当归补血汤组;模型组及当归补血汤组均给予STZ单次腹腔注射,并以隔日高脂饲料喂饲制备糖尿病肾病模型;造模成功后,当归补血汤组给予当归补血汤灌胃,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6周后处死大鼠取肾脏组织,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肾组织TGF-β_1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组织TGF-β_1表达明显增强(P0.01);当归补血汤组大鼠肾组织TGF-β_1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当归补血汤可以通过抑制肾组织TGF-β_1的表达,发挥对糖尿病肾病的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6.
目的:证实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抗HSV-2的效应,初步确定其有效浓度与安全性。方法:用体外细胞培养法观察不同浓度SDS对HSV-2的抑制作用,同步进行阿昔洛韦(ACV)对照观察。结果:SDS对HSV-2的最低有效抑制浓度为0.015625mg/4mL,抑制作用与0.1mg/4mL阿昔洛韦组无明显差异(P〉0.05);且最低有效抑制浓度的SDS对培养细胞的影响甚微,较此高8倍浓度的SDS仍然安全。结论:SDS在体外对HSV-2有明显抑制作用,对培养细胞的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和β内啡肽(β-EP)水平的差异。方法将接受多导睡眠仪监测的打鼾患者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轻度、中度、重度OSAS组和非OSAS组,每组纳入12例。使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浆NPY和β-EP水平。结果各组研究对象的体重指数(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HI与BMI成正相关(Spearman系数为0.510)。各组血浆NPY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4组之间NPY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血浆β-E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之间β-EP水平两两比较,非OSAS组与中度及重度OSA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SAS患者血浆NPY及β-EP水平高于非OSAS患者,NPY和β-EP可能参与了OSA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8.
目的比较肝细胞性肝癌(HCC)巴塞罗那肝癌临床分期(BCLC)B期、C期患者行肝切除术及经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TACE)治疗的疗效。方法 BCLC B期、Child-pugh A级HCC患者191例,其中行肝切除治疗105例,TACE治疗86例;BCLC C期、Child-Pugh A~B级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73例,其中肝切除治疗30例,TACE治疗43例。结果 BCLC B期191例患者中,肝切除术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7.10%、49.20%、38.12%,中位生存期为38.3个月;TACE组生存率分别为50.13%、22.11%、8.06%,中位生存期为16.0个月;BCLC C期73例患者中,肝切除术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40.00%、23.30%、13.30%,中位生存期为24.0个月,TACE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20.10%、0.00%、0.00%,中位生存期为10.0个月。BCLC B期、BCLC C期肝切除术组的平均生存时间均长于TACE组(P0.05),生存率均高于TACE组(P0.05)。结论在严格选择病人的情况下,肝切除术较TACE治疗更能提高BCLC B期、C期HCC患者的生存率,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29.
树突状细胞激活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抗小鼠乳腺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127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的DC激活的TIL体外抗小鼠乳腺癌活性,并将C127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的DC激活的TIL(C127-DC-TIL)过继免疫荷瘤小鼠,研究其对C127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抑瘤作用.方法 从小鼠四肢长骨骨髓中获取DC,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和肿瘤全细胞性抗原致敏DC,然后用DC激活TIL,观察TIL在体外对C127细胞、MA782细胞和B16细胞的杀伤活性;检测应用C127-DC-TIL后荷瘤小鼠的脾淋巴细胞的NK、LAK、CTL活性、血清TNF活性、抑瘤作用以及瘤体病理改变,并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 ①C127-DC-TIL具有很强的对C127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为(70.21±2.86)%],明显高于其对MA782和B16细胞的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51.31±3.25)%,(31.41±2.65)%],也明显高于未经DC激活的TIL、C127-DC-脾淋巴细胞和未经DC激活的脾淋巴细胞对C127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48.30±2.97)%,(47.76±3.43)%和(17.23±2.56)%]和对MA782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38.52±2.87)%,(36.62±2.75)%和(18.07±2.40)%]以及对B16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25.38±2.63)%,(24.82±2.81)%和(17.34±2.81)%],同时B16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的DC激活的TIL(B16-DC-TIL,TIL来源于C127瘤体)也可诱导相对较低的对B16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杀伤活性.②C127-DC-TIL可明显诱导提高荷瘤小鼠脾淋巴细胞NK、LAK和CTL活性[活性分别为(32.21±1.24)%、(30.35±1.72)%和(37.43±1.54)%],并可检测到血清TNF水平明显上升[血清TNF水平为(38.41±1.77)U/ml],它们均达正常对照组水平,与未经DC激活的TIL组、C127-DC-脾淋巴细胞组、未经DC激活的脾淋巴细胞组、生理盐水组分别对应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该组瘤体内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也高于对照组,其瘤体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结论 ①C127-DC-TIL可产生很强的体外针对C127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②C127-DC-TIL具有很强的特异性抗小鼠乳腺癌作用.  相似文献   
30.
AFP在肝细胞性肝癌手术前后对NK细胞活性的影响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37例肝细胞性肝癌患者手术前、后NK细胞活性进行动态观察。结果表明,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的NK细胞活性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AFP阳性者低于AFP阴性者(P<0.01)。术后他们的NK细胞活性进一步降低,且AFP阳性者恢复较慢。提示AFP对NK细胞活性有抑制作用,对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特别是AFP阳性者),迅速提高术后机体NK细胞活性将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