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6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4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 (DC)激活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 (TIL )体外对自体肝癌细胞杀伤活性。方法 从肝癌患者外周血获取 DC,应用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白细胞介素 - 4 (IL - 4 )和肿瘤抗原激活 DC,然后用 DC激活 TIL ,观察 TIL在体外对自体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DC激活的 TIL对自体肝癌细胞具有很高的杀伤活性 ,杀伤率为 (89.39± 3.0 5 ) % ,明显高于未经 DC激活的 TIL、DC激活的 T淋巴细胞和未经 DC激活的 T淋巴细胞对自体肝癌细胞的杀伤率。其杀伤率分别为 (5 5 .2 3± 1.5 3) %、(5 4 .89± 1.4 8) %和 (3.6 5± 0 .2 6 ) %。结论 肝癌患者外周血 DC能诱导 TIL产生高效而特异的抗肝癌免疫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肝切除术是肝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肝功能不全是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容易进一步发展而导致患者死亡,因此术前预测患者肝切除术后发生肝功能不全的风险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术前吲哚氰绿15min滞留率(indocyanine green retention rate 15min,ICGR15)联合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对患者肝切除术后发生肝功能不全的预测意义。方法收集2015-03-01-2017-08-31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肝切除术的319例巴萨罗那肝癌临床分期(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BCLC)A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相关资料,患者术前的Child-Pugh分级均为A级。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肝功能不全将其分为肝功能不全组80例与未发生肝功能不全组239例,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试验;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患者发生肝功能不全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计算各指标预测患者术后肝功能不全的价值。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对2组患者的PL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白蛋白(albumin,AL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ICGR15、肝硬化和腹水分别对应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ICGR15分层、PLT分层、PT分层、AST分层及腹水是患者术后发生肝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将ICGR15和PLT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ICGR15PLT预测模型,方程为Logit(P)=0.133×ICGR15-0.008×PLT-0.237。ICGR15PLT模型、ICGR15和PLT预测患者术后肝功能不全的ROC下面积分别为0.732、0.702和0.689。结论在预测HCC患者术后发生肝功能不全方面,单独应用ICGR15或PLT有一定的预测意义,而ICGR15联合PLT则预测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比较改良喉垂直前位部分切除术和改良环状软骨会厌舌骨吻合术对累及前联合或双侧声带的声门型喉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累及前联合或双侧声带的声门型喉癌患者随机分为FPL组和CHEP组,每组各24例。FPL患者采用改良喉垂直前位部分切除术,CHEP组患者采用改良环状软骨会厌舌骨吻合术。术后对2组患者的手术基本情况、发音功能、误咽发生率以及术后生存质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拔管率、发音功能的恢复以及生存质量上并无明显差异(P>0.05)。而拔管时间FPL组较CHEP组明显缩短,且误咽率FPL组较CHEP组明显减少(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喉垂直前位部分切除术治疗累及前联合或双侧声带的声门型喉癌,可有效缩短拔管时间,减少患者的痛苦,积极地控制误吸率,可作为治疗该类患者的首选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肝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肝细胞癌的临床综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实施肝癌根治性切除的194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全部病例以术后复发时间2年为界,划分为2年内复发组和2年内未复发组,比较两组之间21项可能影响肝细胞癌术后肝内复发的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示:2年内复发组的术前血清AFP浓度〉20ng/ml、术前血清AST浓度〉40U/L、术前血清ALP浓度〉135U/L、术前血清GGT浓度〉50U/L、血清HBsAg测定为阳性、肿瘤最大直径〉5cm、肿瘤病灶数目为2个、手术持续时间≥180min、手术中总失血量≥1000ml、手术中有输血的病例数的构成比高于2年内未复发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ALP浓度、肿瘤最大直径、肿瘤病灶数目、手术中总失血量是影响肝细胞癌术后肝内复发的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结论肝细胞癌术后肝内复发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术前血清ALP浓度、肿瘤最大直径、肿瘤病灶数目、手术中总失血量是影响肝细胞癌术后肝内复发的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探讨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对乳腺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从肿瘤组织分离培养的TIL,对25例乳腺癌患者进行治疗,检测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及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的变化。结果 经TIL治疗后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和NK细胞活性均明显增高,CD8、sIL-2R水平明显降低。结论 TIL能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06.
原发性肝癌(PHC)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癌的发生是由化学致癌物、病毒、遗传等多病因作用引起的.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进展较快.早期诊断、治疗对肝癌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及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但AF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高.近年来,一种新的肝癌肿瘤学标志物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成为不少国内外学者研究热点,其在肝癌中无论mRNA水平还是蛋白质水平均为高表达,GPC3对PHC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其在AFP阴性的肝癌中亦有表达.  相似文献   
107.
用固相竞争抑制免疫放射法,体外测定病人血清中乳腺癌相关性抗原CA27、29。结果:乳腺癌病人CA27、29抗原水平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疾病和非乳腺癌恶性肿瘤病人(P<0.01)。阳性率88.9%,敏感性90%。14例乳腺癌术后监测其CA27、29抗原水平,1例肺部有转移者升高,余均较术前下降(P<0.01)。提示CA27、29抗原在乳腺癌的诊断及乳腺癌术后病人的监侧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8.
109.
[目的]探讨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与硫酸乙酰肝素糖蛋白3(glypican3,GPC3)表达相关的Wnt信号通路及其他信号转导分子表达。[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GPC3过表达的肝癌细胞株以及不同肝病变组织样本中GPC3、Wnt、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内皮硫酸脂酶及其他信号分子表达。[结果]肝癌组织GPC3mRNA水平显着高于良性肝病变组织(P<0.05)。肝癌GPC3的表达与MMP2、14,内皮硫酸脂酶1、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FGF2、FGFR1,以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IGFR1R的表达具相关性。[结论]GPC3与MMPs、FGF和IGF结合,可能在肝癌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H22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联合香菇多糖激活的TIL体外抗小鼠肝癌活性作用。方法:从荷瘤小鼠四肢长骨骨髓中获取DC,体外致敏DC,然后用已致敏的DC联合香菇多糖激活从荷瘤小鼠中提取的TIL和脾淋巴细胞,观察受激活后的TIL和脾淋巴细胞作为效应细胞在体外对H22细胞和S180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各组效应细胞对H22细胞的杀伤活性均高于各自对应的效应细胞对S180细胞的杀伤活性;TIL对H22细胞的杀伤活性[杀伤率为(42.56±2.52)%]高于脾淋巴细胞对H22细胞的杀伤活性[杀伤率为(9.89±1.28)%];香菇多糖激活的TIL对H22细胞的杀伤活性[杀伤率为(62.46±2.82)%]高于TIL对H22细胞的杀伤活性[杀伤率为(42.56±2.52)%],已致敏DC激活的TIL对H22细胞的杀伤活性更高[杀伤率为(72.35±3.21)%],而已致敏DC联合香菇多糖激活的TIL对H22细胞的杀伤活性最高[杀伤率为(82.32±3.83)%],它们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H22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的DC联合香菇多糖能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