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48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81.
患者女,58岁.主因大便干燥4个月,消瘦乏力1个月入院.患者于4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大便干燥,同时伴腹痛、肛门坠胀、里急后重感,未系统诊治.1月前因消瘦、乏力米院.查体:心肺未见异常.妇产科检查:老年外阴,阴道通畅,穹窿饱满,穹窿内触及一约9 cm×7 cm× 5 cm的实性肿块,向后压迫直肠,外形不规则,触痛,质硬,活动差,与子宫关系密切,双附件区与宫旁组织触诊不满意.  相似文献   
82.
患者女 ,32岁 ,因 1周前进食时哽噎 ,而后吞咽疼痛就诊。查体 :左颈前软组织稍饱满 ,压痛。用HDI 350 0型超声仪 ,探头频率 5~ 1 2MHz。颈前超声检查显示 :甲状腺上部水平左侧叶后外侧软组织局限性增厚 ,局部形成一边界不清的杂乱回声包块 ,约 2 .7cm× 2 .3cm× 1 .6cm ,包块周边组织回声偏低 ,中心可见斑点状强回声 ,呈带状分布 ,部分强回声后方伴声影。局部探头反复加压 ,见强回声有往返流动征象 ,方向由左侧软组织内经甲状腺后方直接与食管腔内强回声相连 ,局部食管腔增粗、回声杂乱。当即嘱患者饮少量水后 ,见食管内水伴…  相似文献   
83.
1临床资料   从我科2004~2005年收治糖尿病患者中选择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50~78岁,平均61.32岁.空腹血糖12.7~22.3mmol/L,病史2.5~9.0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及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大学生院前急救知识普及的最佳模式。方法由校医院对本校大学生每月开展1次院前急救知识培训,培训形式为"面授+练习+考核"。采用广州市红十字会理论和技能评估工具在培训前、培训后1个月对学员的培训效果及满意度进行评估。结果截止目前共开展培训13期,培训学员972人。学员培训后1个月的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共有929人通过考核获得初级救护员证书,通过率为95.6%,华南师范大学初级救护员拥有率达到1.6%。学员对课程的满意度平均为94.6%。结论依托校医院开展大学生院前急救知识普及是一种比较合理、有效、节约的培训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大学生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能力。  相似文献   
85.
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是以食管下端括约肌(LES)松弛异常及食管体部缺乏推进性蠕动为特征的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是最早被人类认知的食管动力性疾病,年发病率1/10万,男女发病率相似,1:1.15,多见于30~40岁成人,5%在成年前发病.本病病因不清,可能与基因遗传、自身免疫、病毒感染、社会心理因素有关.目前,对其发病机制普遍接受神经源性学说,即病人食管壁肌间神经丛内神经节细胞减少或缺如,而控制食管环型肌松弛的氮能神经和血管活性肠肽(VI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减少或消失,从而导致LES不能正常松弛.本病诊断比较容易,X线检查是首选方法,食管测压有特征性表现,但需注意部分贲门胃底癌患者的x线表现与本病相似,故为除外恶性肿瘤,应行内镜检查.目前,治疗主要有药物、A型肉毒毒素注射、扩张、手术等方法.  相似文献   
86.
用ELISA方法检测结核性和非结核性(癌性及漏出液)胸腹水及血清中的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结果显示:结核组sIL—2R水平明显增高(4238±1843u/ml),与癌性胸腹水组(1309±565u/ml)及漏出液组(654±408u/ml)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与胸水中腺苷脱氨酶活性(ADA)呈正相关(r=0.688,P<0.001)。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为90%。提示检测胸腹水的sIL—2R对于结核性胸腹水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7.
产妇在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超过500 ml,称为产后出血( PPH)。产后出血是分娩期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发病率为2%~3%,它不仅影响产妇的健康,而且至今仍为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产后出血分为三个时间段:胎儿娩出至胎盘娩出前、胎盘娩出至产后2 h、产后2 h至产后24 h三个时期,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产后2 h以内。其预后与产妇失血量、失血速度、产妇的体质有关。  相似文献   
88.
患者女,67岁.因慢性咳喘10余年,再发加重1个月来院就诊.于门诊行X线检查,胸片显示:右肺中下野中内带可见圆形病灶影,边界清楚,密度中等,与膈肌分界不清;右侧位片示:该病灶位于前肋隔角,呈弧形向肺野突出,与膈肌夹角呈钝角.透视下可见前肋隔角积液.提示:前肋隔角包裹性积液、肺囊肿待排.超声检查:于右胸骨旁第4肋间心脏大血管旁,紧邻胸壁可见约11.1 cm×8.7 cm×6.0 cm的近似椭圆形高回声团块,边界较清晰、规整,周围可见包膜回声,内部回声较粗乱,后方回声略减弱(图1),该团块不随呼吸移动,可见其随心搏与胸壁有轻微相对活动,并有轻度变形.周围未见明显液性病变.超声诊断:右胸腔实行占位,来源于纵隔?为明确病理性质,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穿出组织病理结果:脂肪组织.  相似文献   
89.
目的 分析替米沙坦和吡格列酮联合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9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按接受治疗方法将其分为3组,其中以接受替米沙坦治疗的32例患者为A组,以接受吡格列酮治疗治疗的32例患者为B组,以接受替米沙坦和吡格列酮联合治疗的32例患者为C组,对三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疗后治疗后A组FBG(7.1±0.8)mmol/L、2hBG(9.1±2.9)mmol/L等,B组FBG(7.0±0.9)mmol/L、2hBG(9.0±2.1)mmol/L等,C组FBG(7.0±0.5)mmol/L、2hBG(9.0±1.8)mmol/L等比之治疗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之间对比,治疗后FBG、2hB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患者在HbA1c(6.1±1.4)、Scr(79.3±10.4)μmol/L等观察指标方面,改善效果明显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TC(4.8±1.1)mmol/L等,B组患者TC(4.8±1.2)mmol/L等,C组患者TC(3.1±1.0)mmol/L等观察指标比之治疗前均变化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C组患者改善效果最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之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米沙坦和吡格列酮联合治疗糖尿病肾病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90.
支气管扩张症是由于气管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反复发生炎症反应导致支气管壁结构破坏,引起支气管结构异常和持久扩张,临床表现主要是慢性咳嗽,咳大量脓痰和(或)反复咯血的疾病.病变部位常伴有毛细血管扩张或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的终末扩张形成血管瘤,导致反复出现大量的咯血,支气管咯血是支气管扩张的并发症,危害病人身心健康,尽早的治疗与恰当的护理可控制病情,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本研究中收录2006年1月-2008年1月的50例支气管扩张咯血的病人,经积极抢救和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我们的护理经验和体会,为护理同行提供借鉴经验,为临床实践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