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8篇 |
免费 | 19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4篇 |
内科学 | 10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综合类 | 62篇 |
预防医学 | 7篇 |
药学 | 4篇 |
中国医学 | 9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中医脾胃系疾病PRO量表理论结构模型的构建思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患者报告结局指标(PRO)研究内容的回顾和对中医学中脾胃系疾病理论认识的探讨,认为构建中医脾胃系疾病PRO量表,应以中医健康理论为核心,涵盖"形神统一"、"七情相关"和"天人相应"等领域,结合现代PRO理论框架,可分为生理、独立性、心理、社会和自然等领域.作为疾病专用量表,中医脾胃系疾病PRO量表在生理领域,以脾胃、五脏相关理论为主线,结合脏腑学说分设各项目(方面),体现引起患者自我不适感觉的各个环节,最终形成了精力与疲倦、气色、寒热不调、睡眠、疼痛与不适、口感不适、消化功能、大便、日常生活能力、对药物及医疗手段的依赖性、工作学习能力、正面情绪、负面情绪、个人关系、所需社会支持的程度、医疗、自然适应能力等17个方面,构成了量表的理论结构模型,为量表的进一步研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2.
采用频次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的方法,对刘凤斌教授2013年至2016年期间门诊治疗肝硬化的处方进行分析,探讨其组方用药规律。结果显示:收集到的合格的90首门诊处方中,共用药84味。频次居前的核心药物为白术、鸡内金、赤芍、当归、甘草、丹参、五指毛桃、茯苓、黄芪、太子参,药物组合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方加味疏肝化瘀药,共得到11首新方。分析结果提示刘凤斌教授治疗肝硬化多采用疏肝调肝、养肝柔肝之品以恢复"肝主疏泄"、"肝藏血"之生理特性;再根据治未病思想,以四君子汤加黄芪、五指毛桃健脾益气,防治脏腑之传变;另佐以破气、利水、通络、清热利湿等中药,随症加减。 相似文献
93.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硕博连读研究生(中医教育界习惯地将其简称为"非医攻博")的新型教育模式于2002年开始试行,目前已经招收了7届学生.本文通过对"非医攻博"的设置背景、特点以及已经毕业的2届"非医攻博"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从中医药特色文化、中医药健康保健、中医药特色旅游、医院数字化建设、中药开发产业链的规范等角度,探讨中医院校"非医攻博"研究生的就业发展模式,为中医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94.
为了解决传统的随机对照试验在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中面临的患者的偏好、伦理和依从性等,研究者们提出了患者偏好随机对照试验。介绍几种常用的患者偏好设计方案:患者偏好二阶段设计(Wennberg设计、Rücker设计)、全面队列设计(Brewin设计和Olschewski设计)、预随机设计和Korn设计等,并评价各个设计方案的优缺点,以便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根据研究目的、疾病特点等特征选择合适的方案。 相似文献
95.
96.
目的 探讨重症肌无力危象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 252例II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性别、发病年龄、病程、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合并感染、胸腺切除术史、伴随自身免疫病等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其对重症肌无力危象发生的影响.结果 共发生危象108例,危象的发生与合并感染、胸腺切除术史、发病年龄及激素的使用有关.结论 合并感染、胸腺切除术史、发病年龄及激素的使用是重症肌无力危象发生的危险因素,认识这些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危象的发生,改善预后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7.
目的评价胃萎清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共纳入CAG患者78例,随机分为胃萎清组(42例)和叶酸组(36例)。叶酸组予叶酸片,每次1片,3次/d,口服。胃萎清组予由胃萎清颗粒,每次1袋,3次/d,口服。两组均连续治疗2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胃黏膜病理情况及脾胃系疾病之慢性胃炎患者报告结局量表(SSDPRO-CG)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均存在胃黏膜萎缩及慢性炎症。胃萎清组、叶酸组萎缩改善率分别为65.00%、62.50%,肠化改善率分别为36.67%、31.82%,慢性炎症改善率分别为25%、18.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胃萎清组治疗前SSDPRO-CG总分为(119.66±10.84)分,治疗后为(136.78±8.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胃萎清组生理领域的精神与形色、消化功能评分明显改善(P 0.05),叶酸组生理领域的消化功能得分明显改善(P 0.05)。胃萎清组治疗后SSDPRO-CG总分显著高于叶酸组(P 0.05)。结论胃萎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胃黏膜病理情况,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8.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作用机制。方法 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获取半夏泻心汤化合物及靶标,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和类药性(DL)≥0.18为阈值进行化合物筛选,将靶标输入Uniprot获取靶标对应的基因Symbol;从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 Card:The Human GeneDatabase)获取CAG疾病基因,并筛选出与半夏泻心汤靶标基因的交集基因;运用Cytoscape3.7.1软件绘制“疾病-中药-化合物-交集靶标(基因)”网络图、STRING构建蛋白互作(PPI)网络、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对关键靶点和化合物的相互作用进行验证。G:Profiler数据分析平台进行GO富集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通过设置OB和DL值筛选得到半夏泻心汤化合物189种,在获得交集基因80个后,剔除不含交集基因(靶标)的化学成分后,最终筛得化合物148种,GO富集分析后共获得符合筛选标准的条目1 188条,其中分子功能59条、生物过程1 086条、细胞组成43条,KEGG富集分析共获得97条。槲皮素、黄芩素、汉黄芩素、小檗碱等为半夏泻心汤的主要活性成分,STAT3、TNF、AKT1、HSP90AA1、TP53等为主要作用靶标。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筛选的化合物和核心靶点HSP90AA1、潜在靶点EGFR之间均能较好的结合,涉及氮化合物的代谢、氧化反应、细胞凋亡等生物过程,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胃癌通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上皮细胞通路。结论 半夏泻心汤的主要活性成分有槲皮素、黄芩素、汉黄芩素、小檗碱,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作用。 相似文献
99.
内科教研室负责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急症学、西医内科学、西医诊断学四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中中医内科学从1989年至今一直为国家教委重点学科,2000年本课程通过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广东省教育厅“211工程”重点学科联合评审达到省“A级”。2002年在教育部重点学科重新评审中免答辩再次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3年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课程。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