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目的 探讨种植窗口期官腔镜检查用于预测原因不明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及妊娠结局的价值.方法 选择2007年10月-2009年3月在广东省计划生育专科医院就诊的原因不明不孕症患者93例,在排卵后7~9 d(即种植窗口期)行宫腔镜检查,将其中未发现官腔病变的79例患者根据宫腔镜下子宫内膜腺体开口和血管的形态分为佳型内膜组19例、差型内膜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子宫内膜的形态、厚度、分泌情况、胞饮突形态及数量、血管分布等,以及两组患者的血性激素水平、宫腔冲洗液中白血病抑制因子(LlF)及妊娠相关子宫内膜蛋白glycodelin水平、妊娠结局等.结果 (1)佳型内膜组患者种植窗口期血雌二醇、孕酮水平分别为(518±176)pmol/L、(40±20)nmol/L,分别与差型内膜组[分别为(513±244)pmoL/L、(37±19)nmol/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超检查显示,佳型内膜组排卵日、种植窗口期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1.06±0.10)cm和(1.16±0.08)cm,分别与差型内膜组[分别为(0.93±0.12)cm和(1.02±0.10)c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佳型内膜组患者排卵日内膜形态为A、B、C型者分别占63%(12/19)、37%(7/19)和0(0/19),差型内膜组分别占23%(14/60)、77%(46/60)和0(0/60),两组A、B型内膜百分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种植窗口期内膜形态均为B型.(2)佳型内膜组患者中89%(17/19)子宫内膜分泌正常,差型内膜组患者中仅7%(4/60)子宫内膜分泌正常,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佳型内膜组患者中,胞饮突形态为成熟期者占84%(16/19),胞饮突数量丰富者占89%(17/19),均明显高于差型内膜组[分别为42%(25/60)和57%(34/60),P<0.05].(4)佳型内膜组内膜中CD_(34)表达水平及微血管密度(MVD)分别为(40.1±1.2)阳性单位(PU)和(21.7±4.0)条/高倍视野(HP),均明显高于差型内膜组[分别为(18.1±1.3)PU和(8.5±1.3)条/HP,P均<0.01].(5)佳型内膜组宫腔冲洗液中LIF、glycodelin水平分别为(72±54)ng/L和(196±20)μg/L,均明显高于差型内膜组[分别为(15±16)ng/L和(116±26)μg/L,P均<0.05].(6)佳型内膜组患者临床妊娠率、自然流产率、足月分娩率分别为74%(14/19)、0(0/14)和100%(14/14),差型内膜组分别为23%(14/60)、14%(2/14)和86%(12/14),佳型内膜组的临床妊娠率及足月分娩率均明显高于差型内膜组(P<0.01).结论 种植窗口期宫腔镜检查能反映子宫内膜血管及腺体的发育水平,是一种较好的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方法,对预测妊娠结局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3.
目的 观察西妥昔单抗(C225)联合放疗对人胃癌细胞株MGC803及BGC823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1)采用MTT法观察C225联合放疗对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评价两者联合效应;(2)采用FCM检测C225联合放疗对细胞周期分布及细胞凋亡的影响;(3)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C225联合放疗对EGFR细胞信号蛋白及其下游信号蛋白AKT、MAPK磷酸化的影响。结果 (1)当C225联合三种不同剂量放疗时,均可显著抑制细胞的增殖,两者具有协同作用。(2)单用C225可使细胞阻滞于G0/G1期,并减少S期细胞比例。在C225作用后,G0/G1期及S期MGC803细胞比例分别为67.3%及24.8%,BGC823细胞则分别为71.9%及18.8%。单用放疗可使细胞阻滞于G2/M期。在放疗作用于MGC803细胞及BGC823细胞后,G2/M期比例分别为18.2%及19.5%。当C225与放疗联合作用时,G2/M期MGC803细胞及BGC823细胞比例进一步升高,分别为25.7%及26.4%,而S期细胞比例进一步下降,分别为18.6%及13.5%。(3)在C225处理后MGC803细胞及BGC823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4.9%及9.9%,放疗处理后MGC803细胞及BGC823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11.7%及19.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当C225与放疗联合作用时,MGC803细胞及BGC823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20.1%及47.3%,与单用放疗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C225与放疗联合应用时,可使细胞EGFR信号蛋白表达下降,并能使其下游信号蛋白AKT、MAPK磷酸化活性降低。结论 (1)西妥昔单抗可增强放疗对MGC803和BGC823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2)其增敏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抑制EGFR信号转导通路、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增加等有关。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聚乙烯输卵管节育栓的安全性。方法:14只新西兰实验兔随机分为3组:手术组(n=6)双侧输卵管放置聚乙烯输卵管节育栓;自身对照组(n=6)仅右侧输卵管放置聚乙烯输卵管节育栓,左侧为自身对照侧;空白对照组(n=2)不作任何处理。分别于节育栓植入3个月和12个月后取双侧输卵管制作标本,以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输卵管黏膜的组织变化。结果:实验组及自身对照组实验侧,显微镜下见输卵管黏膜皱襞参差不齐,黏膜及黏膜下层充血、水肿。黏膜皱壁间质有急性炎症细胞浸润,并有上皮细胞脱落现象,但未见黏膜坏死。扫描电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纤毛细胞表面纤毛凌乱,排列不整齐。分泌细胞及纤毛多数正常,少量分泌细胞变形,仍可见大量微绒毛。结论:聚乙烯输卵管节育栓放入兔输卵管3个月后,对输卵管影响轻微,12个月后,输卵管基本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5.
潘萍  李素春  冯苗  吴穗妹  苏耘  刘标英 《生殖与避孕》2011,31(10):704-706,699
目的:探讨不孕症患者合并输卵管积水的临床特点和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149例输卵管积水不孕症患者(积水组)和532例单纯输卵管阻塞不孕症患者(单纯阻塞组)的临床资料。结果:经标准输卵管通液术后,积水组累积自然受孕率、宫内妊娠率、自然流产率和异位妊娠率分别为24.8%、86.5%、13.5%和0%,平均获孕时间为治疗后4.5±4.2个月;单纯阻塞组累积自然受孕率、宫内妊娠率、自然流产率和异位妊娠率分别为24.1%、85.9%、9.4%和7.0%,平均获得妊娠时间为治疗后4.6±3.7个月;组间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91.9%的患者输卵管积水≤3 cm,积水>3 cm的患者仅有1例自然受孕;单侧输卵管积水的患者占90.6%,双侧输卵管积水患者无1例自然受孕。结论:与单纯输卵管阻塞的不孕症患者相比,输卵管积水患者经治疗后也能获得较为理想的妊娠结局。不孕妇女输卵管积水具有以下特点:以≤3 cm和单侧积水为主,当积水>3 cm或出现双侧积水时,患者基本不能自然受孕。  相似文献   
56.
<正>肺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是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罕见类型,约占其他类型肺癌的0.92%[1],由Bégin等[2]于1987年首次报道。作者收治1例原发性肺LELC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女,54岁,因咳嗽、咳痰伴右胸痛3个月余于2016年7月7日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4月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咳嗽、咳痰,咳白色黏液性痰,休息后缓解,感右胸及颈部持续性钝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宫颈癌根治术后间歇性导尿联合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2018-04—2019-07实施宫颈癌根治术的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护理方法分为2组,各46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间歇性导尿联合综合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残余尿量各分级的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残余尿量恢复合格所需时间、导尿舒适度。结果 残余尿量100~200 mL、201~350 mL、351~500 mL各分级中,观察组患者泌尿系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残余尿量恢复合格所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的导尿舒适度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实施间歇性导尿联合综合护理干预,能降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促进膀胱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孕早期绒毛膜下血肿与下生殖道感染及胚胎停育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试验方法,选择早孕5~9周合并绒毛膜下血肿的女性180例作研究对象,依据阴道分泌物培养结果,分为下生殖道感染组(54例)与下生殖道无感染组(126例),分析下生殖道感染及绒毛膜下血肿面积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 下生殖道感染组与下生殖道无感染组在孕妇平均年龄、孕天数、孕次及体质指数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阴道出血持续的天数、下腹痛持续天数等症状上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过病因分析,发现下生殖道感染、绒毛膜下血肿出现的孕周<6周,及血肿与孕囊面积占比≥50%及25%~50%之间,均为早孕胚胎停育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孕早期胚胎停育,与女性下生殖道感染、绒毛膜下血肿出现的孕周<6周,及血肿与孕囊面积占比≥50%及25%~50%,均相关。早孕期应该及时重视调整阴道菌群微生态平衡,早期B超检查发现并处理绒毛膜下血肿,以获得更好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