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0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23篇
神经病学   31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2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体外血栓形成实验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栓形成与心脑血管病、脉管炎及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体外血栓形成实验是模拟体内血栓形成过程制备成模拟血栓,通过测定体外血栓形成长度、血栓湿重和干重,可借以推测在体血管内凝血形成血栓的可能程度,对辅助与血栓形成有关的某些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药物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视-眼动系统平衡功能检测技术对眩晕性疾病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开滦总医院收治的周围性眩晕患者166例作为周围性眩晕组,中枢性缺血性血管源性眩晕患者162例作为中枢性眩晕组,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进行视-眼动系统平衡功能检测,检测项目包括凝视试验、扫视试验、平稳跟踪试验、视动单速试验、视动正弦试验。结果 (1)凝视试验:对照组、周围性眩晕组无一例受试者出现凝视性眼震,中枢性眩晕组患者中28例出现正中位凝视性眼震、23例出现向左位凝视性眼震、25例出现向右位凝视性眼震。(2)扫视试验:中枢性眩晕组患者水平向左、向右扫视速度,水平向左、向右扫视精准度低于对照组、周围性眩晕组,水平向左、向右扫视延迟时间长于对照组、周围性眩晕组(P0.05);周围性眩晕组患者水平向左扫视速度、水平向左扫视精准度低于对照组,水平向左扫视延迟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3)平稳跟踪试验:中枢性眩晕组患者水平向左、向右平稳跟踪曲线增益低于对照组、周围性眩晕组,平稳跟踪左右不对称比、平稳跟踪相位差高于对照组、周围性眩晕组,周围性眩晕组患者平稳跟踪左右不对称比高于对照组(P0.05)。(4)视动单速试验:中枢性眩晕组患者水平向左、向右视动单速眼震增益低于对照组、周围性眩晕组,视动单速左右不对称比高于对照组、周围性眩晕组(P0.05)。(5)视动正弦试验:中枢性眩晕组患者水平向左、向右视动正弦眼震增益低于对照组、周围性眩晕组,视动正弦左右不对称比、视动正弦相位差高于对照组、周围性眩晕组(P0.05)。结论周围性眩晕患者主要出现轻度扫视试验异常,而中枢性血管源性眩晕患者凝视试验、扫视试验、平稳跟踪试验、视动单速试验及视动正弦试验均会出现异常改变;视-眼动系统平衡功能检测技术可为眩晕性疾病的定位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3.
①目的探讨脑脊液(CSF)中寡克隆区带(OCBS)、鞘内IgG合成部分(IgGIF)在多发性硬化(MS)中的诊断价值。②方法选取MS患者18例,脑炎患者26例,神经系统正常者30例,应用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银染色法测定CSF与血清配对标本中的OCBS,白蛋白(Alb)与IgG水平,采用火箭免疫电泳法同时测得,应用公式计算IgGIF和血脑屏障指数(QAlb)。并对上述指标进行分析。③结果MS组与脑炎组相比,OCBS阳性率、IgGIF异常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MS、脑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CBS阳性率、IgGIF异常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组内的OCBS阳性率与IgGIF异常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QAlb异常率在MS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而脑炎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则具有显著性(P<0.01)。④结论在多发性硬化诊断中,IgGIF与OCBS的意义相当。联合OCBS与IgGIF进行分析可增加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血压变化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于发病第1、3、7日观察11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其中脑梗死76例,脑出血34例)血压变化趋势,同时评定第1、3、7日及第30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病残程度分级。结果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首次血压增高者占87.3%,而动态血压较随测血压值低。在无特殊降压措施下,血压随时间逐渐下降;生活自理组与生活依赖组脑卒中后血压增高幅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存在自发下降趋势,脑卒中急性期高血压的治疗需慎重、合理,治疗宜个体化。  相似文献   
105.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研究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短期康复治疗前、后的手运动中枢激活体积的变化,比较常规治疗者和康复治疗者中枢激活体积的变化规律,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手运动功能康复的机制。 方法选择脑梗死急性期患者16例作为患者组,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8例,常规治疗组8例,分别于入院当日及治疗第14天进行fMRI检查,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定其手运动功能,记录并比较常规治疗组和康复治疗组治疗前、后的中枢激活体积;另选10名健康志愿者行单次fMRI检查,测定相同运动任务刺激后的脑功能区位置和激活体积,并与患者组进行比较。 结果16例脑梗死患者经治疗后,对侧感觉运动皮质(SMC)激活体积及FMA评分均大于治疗前(P<0.05);康复治疗组治疗前、后患手运动激活对侧SMC的体积以及FMA评分的变化均较常规治疗组明显(P<0.05)。 结论脑梗死急性期采取临床短期康复治疗可引起患侧SMC区的相应变化,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6.
内环境稳定是内质网生理功能实现的基础,氧化应激反应、同型半胱氨酸增加、Ca~(2+)稳态失衡引发内质网应激(ERS)。ERS包括未折叠蛋白反应、内质网超负荷反应、胆固醇调节级联反应。目前发现经内质网途径引发的细胞凋亡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均存在关系。近年来,ERS途径引发细胞凋亡成为医学科研热点,研究ERS、细胞凋亡可以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测对神经危重症患者脑水肿病情和预后的评估价值,为临床及时判断脑水肿的严重程度、指导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开滦总医院神经重症加强治疗病房(NICU)住院治疗且存在意识障碍的神经危重症患者127例,应用无创脑水肿监护仪床旁动态监测并记录患者双侧大脑半球脑电阻抗扰动系数,同时记录患者GCS评分、NIHSS评分,并于发病1个月时记录患者mRS评分,分析各类患者不同监测时间点大脑半球扰动系数的波动情况及双侧半球间的差异,并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重症单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及脑出血患者患侧扰动系数在发病14 d内均随着时间延长呈明显上升趋势(F=3.45,P=0.0249;F=3.75,P=0.0225);其患侧与健侧扰动系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重症单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发病2~7 d及7~14 d监测组患侧扰动系数较健侧增高0.3。以患者预后为因变量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重症脑梗死患者、GCS评分越低、患侧扰动系数和NIHSS评分越高,以及既往脑出血患者预后越差。结论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测可相对准确地反映神经危重症患者脑水肿的轻重程度,并可为脑水肿的临床治疗及其预后的判定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研究纤维蛋白原Bβ-148C/T、Bβ448G/A 基因多态性与儿童单纯性肥胖的相关性,为防治儿童单纯性肥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抽取空腹静脉血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方法对纤维蛋白原Bβ-148C/T、Bβ448G/A位点的基因型进行测定.结果 发现Bβ-148C/T基因型的分布在单纯性肥胖组和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C 51/67,CT 47/37,TT 8/2,基因型分布P=0.03);儿童单纯性肥胖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C 149/171,T 63/41,等位基因频率P=0.02),而B13448G/A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在单纯性肥胖组和正常体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G 61/69,AG41/32,AA4/5,G 163/70,A49/42,均为P0.05).结论 纤维蛋白原Bβ-148 C/T基因多态性与儿童单纯性肥胖有相关性.而Bβ448G/A基因多态性与儿童单纯性肥胖不相关.  相似文献   
109.
目的研究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Bβ链-854G/A、Bcl-1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类型及其危险因素Fg浓度、分子功能等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法(polymerase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检测33例脑动脉主干支梗死者(MCI组)、43例脑动脉穿通支梗死者(PCI组)和74例正常对照组的FgB-β854G/A、Bcl-1 B1/B2基因多态性;应用辅助血浆纤维蛋白原活性测定系统测定Fg浓度、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与最大光密度的比值(FMPV/Amax)。结果MCI组FgBβ-854A等位基因频率(24.2%)高于对照组(12.2%),PCI组FgBβBcl-1B1等位基因频率(83.7%)高于对照组(62.8%),PCI组FgBβBcl-1B1B1基因型频率(69.8%)高于对照组(4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FgB-β854GA+AA基因型人群Fg血浆浓度及FMPV/AMAX高于GG基因型人群,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gBβBcl-1的B1B2+B2B2基因型人群Fg血浆浓度及FMPV/AMAX高于B1B1基因型人群,两者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gB-β854位点A等位基因和Bcl-1位点B1等位基因分别是MCI和PCI的遗传易感因素;Bcl-1的B1B1基因型人群是PCI的易感人群;FgB-β854、Bcl-1基因多态性与血浆Fg浓度及其分子功能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经皮血管内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SP)治疗椎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例经内科药物治疗无产,椎-基底动脉血不足的椎动脉狭窄患者行PTA和SP治疗。结果 PTA和STP成功率为100%,血管狭窄程度术前(82.88%)、术后(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无死亡,也无支内血栓、穿孔、动脉夹层或脑梗死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复查血管造影,再狭窄率为0,一年随访仅1例出现一过性脑缺血(TIA)。结论 PTA加SP是治疗椎动脉狭窄的一种可行和危险性较小的方法,可预防中风和TIA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