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23篇 |
免费 | 304篇 |
国内免费 | 19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7篇 |
儿科学 | 42篇 |
妇产科学 | 28篇 |
基础医学 | 290篇 |
口腔科学 | 18篇 |
临床医学 | 724篇 |
内科学 | 503篇 |
皮肤病学 | 128篇 |
神经病学 | 70篇 |
特种医学 | 220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275篇 |
综合类 | 1420篇 |
预防医学 | 656篇 |
眼科学 | 73篇 |
药学 | 543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976篇 |
肿瘤学 | 19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5篇 |
2023年 | 83篇 |
2022年 | 77篇 |
2021年 | 105篇 |
2020年 | 82篇 |
2019年 | 87篇 |
2018年 | 81篇 |
2017年 | 49篇 |
2016年 | 70篇 |
2015年 | 88篇 |
2014年 | 196篇 |
2013年 | 217篇 |
2012年 | 242篇 |
2011年 | 278篇 |
2010年 | 277篇 |
2009年 | 251篇 |
2008年 | 257篇 |
2007年 | 251篇 |
2006年 | 272篇 |
2005年 | 261篇 |
2004年 | 287篇 |
2003年 | 280篇 |
2002年 | 205篇 |
2001年 | 252篇 |
2000年 | 238篇 |
1999年 | 195篇 |
1998年 | 160篇 |
1997年 | 155篇 |
1996年 | 173篇 |
1995年 | 158篇 |
1994年 | 101篇 |
1993年 | 83篇 |
1992年 | 88篇 |
1991年 | 63篇 |
1990年 | 63篇 |
1989年 | 60篇 |
1988年 | 51篇 |
1987年 | 45篇 |
1986年 | 47篇 |
1985年 | 59篇 |
1984年 | 48篇 |
1983年 | 42篇 |
1982年 | 29篇 |
1981年 | 15篇 |
1980年 | 14篇 |
1979年 | 9篇 |
1978年 | 7篇 |
1977年 | 5篇 |
1963年 | 5篇 |
1956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46个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的CT资料,结合病理讨论其CT表现特点.结果本组卵巢生殖细胞肿瘤中,畸胎瘤43个,内胚窦瘤2个,混合性生殖细胞瘤1个.对卵巢畸胎瘤,CT和B超的敏感性均为100%,特异性分别为93.02%和58.14%.30例38个成熟囊性畸胎瘤,CT明确诊断27例35个,均含有脂肪密度区,5个见脂液平面,11个有浮球征,16个有钙化或牙齿状影.5个未成熟畸胎瘤呈囊性或实性为主肿块,肿块内均见多发斑点状钙化和少许小片状脂肪密度影,其中1例实性成分内见盘曲的带状略低密度影.内胚窦瘤呈囊性1例,呈实性为主1例,实性肿块内见较大的不规则低密度坏死区.混合性生殖细胞瘤呈实质性,不规则形.结论卵巢畸胎瘤和内胚窦瘤的CT表现具有各自的特点,尤其是畸胎瘤,具有特征性表现,与B超相比,CT是更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2.
目的 探讨伊贝沙坦对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糖尿病组(D组)、伊贝沙坦治疗组(I组).糖尿病大鼠模型经单剂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成.所有大鼠均给以普通饲料喂养,I组大鼠每天以伊贝沙坦15mg·kg-1·d-1灌胃,C组和D组大鼠每天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第12周末,测体重及血糖,处死大鼠后取骨,应用显微镜观察骨组织显微结构和进行骨组织形态密度计量学分析,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DEXA)测定大鼠股骨骨密度(BMD),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骨组织OPG mRNA及RANKL mRNA的表达.结果 12周末,D组和I组大鼠骨组织光镜下均出现骨质疏松表现,I组骨质疏松程度比D组轻.骨组织定量分析显示,MTVT在D组及I组均显著低于C组(P<0.01),MTPS在D组及I组均显著高于C组(P<0.01).I组与D组大鼠骨组织相比,MTPT显著增加及MTPS显著降低(P<0.01).骨密度的测定结果发现,与C组大鼠比较,D组和I组大鼠骨组织BMD值显著降低(P<0.01);而I组大鼠骨组织BMD值又较D组显著增加(P<0.01).骨组织RT-PCR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D组和I组大鼠骨组织中OPG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RANKL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I组大鼠骨组织中OPG mRNA的表达则明显高于D组(P<0.01).而RANKL mRNA在I组和D组间差异不显著.结论 伊贝沙坦可使糖尿病大鼠骨组织降低的OPG mRNA表达水平得以部分恢复,上调OPG/RANKL比值,这可能与伊贝沙坦的改善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的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讨利用AO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室系统(proximal humeral internal locking system,PHILOS)接骨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外翻嵌插四部分骨折的术后疗效.方法 对11例平均年龄42岁的肱骨近端外翻嵌插四部分骨折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中注意保护小结节内侧的骨膜连续性,仅在结节间沟外侧进行显露,肱骨头复位后骨缺损处行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移植,PImDS接骨板板内固定.结果 经平均20个月的随访发现1例肱骨头坏死,坏死率为9.1%.肩关节平均前屈上举150°、外旋20°、内旋Th12,JOA评分平均91分.结论 利用PHILOS接骨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外翻嵌插四部分骨折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注射隆乳材料(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取出术后残留结节的处理方法,以便尽可能减少材料残留对人体的影响。方法:根据注射隆乳材料取出术后残留结节的分布不同,采用B超体表定位切开法和(或)B超引导下真空辅助微创旋切法。对于分布于胸大肌内的结节,需采用切开法取出;而对于分布于腺体内的结节,则可选择切开法或微创旋切法取出。本组患者32例54侧,按方法分成三组:切开组(13例22侧)、微创组(15例25侧)以及切开+微创组(4例7侧)。结果:术后半年左右来院复诊,各组结果如下:①切开组,乳房表面可见切口瘢痕,2例2侧可见局部轻度塌陷,B超示1例1侧乳腺内残留3个结节,长径均小于0.5cm;②微创组,乳房表面无瘢痕,1例1侧可见局部轻度塌陷,B超示1例2侧乳腺内分别残留1个和2个结节,长径均小于0.5cm;③切开+微创组,乳房表面可见切口瘢痕,外形无明显变化,B超示无明显材料残留。三组患者均感满意。结论:对于注射隆乳材料取出术后残留结节,根据其分布不同,采用B超体表定位切开法和(或)B超引导下真空辅助微创旋切法,可最大限度地取出残留材料。微创旋切法适合于乳腺内结节的清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美容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如何将乳房美学运用于乳腺癌术后一期假体置入乳房再造,以便获得良好的外观效果。方法:实施一期假体置入乳房再造时,注重把修复再造和美学塑形结合起来,手术要点:向下游离胸大肌止点及部分腹直肌前鞘深面,以便形成与健侧基本对称的乳房下皱襞;外侧游离前锯肌,形成前锯肌瓣,并与胸大肌外缘缝合,使乳房假体置于完整的肌后腔隙,既可有效避免假体移位,又可突显乳房外侧弧度美。结果:21例乳腺癌患者应用此方法行一期假体置入乳房再造,优14例,良6例,一般1例。优良率为95.2%。结论:实施一期假体置入乳房再造时,只有将修复再造和美学塑形结合起来,才能再造出具有良好外形和质感的乳房,使患者满意。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负性分子B7-H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68例乳腺癌组织和30例良性纤维瘤中B7-H4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资料统计分析B7-H4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乳腺癌组织中B7-H4的阳性率为75%,明显高于纤维瘤组织(17%)(P < 0.05),并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表达呈负相关?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呈正相关,而在年龄?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等其他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乳腺癌组织中B7-H4异常表达,与乳腺组织良性病变存在差异(P < 0.05),并与ER?HER-2的表达相关,提示B7-H4分子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7.
98.
99.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中方舱医院护理应急综合管理方法。方法迅速组建护理应急管理团队,实施护理应急综合管理,包括统筹管理分组实施,建章立制优化流程,设置岗位明确职责,护理安全管理(保障患者安全管理、联合协作病区安全管理、护士职业防护安全管理),患者心理应激干预及救援护士心理危机干预。结果自2020年2月5日开舱至3月9日休舱,收治患者1 848例,转院521例,出院1 327例;核酸标本采集5 020例次;无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感染。结论通过规范和因地制宜的管理策略,精准实施各项护理工作,保证了方舱医院患者集中隔离和救护工作的有序、安全、高效开展。 相似文献
100.
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省台州医院诊治的18例胃底腺型腺癌的临床、内镜和病理学特征。18例胃底腺型腺癌患者中, 12例男性, 6例女性, 年龄38~78岁, 平均年龄60.5岁, 胃镜检查在胃底、体部表现为隆起型或扁平型病灶, 大小0.2~5.5 cm, 黏膜表面光滑、发红或粗糙。病理检查示以主细胞为主, 散在少量壁细胞, 构成相互吻合的复杂腺体, 浸润至黏膜下层, 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细胞表达黏蛋白6(MUC6)和胃蛋白酶原-1, 部分表达synaptophysin(Syn)。胃底腺型腺癌是一种分化好的罕见胃腺癌类型, 仅有少部分病例被报道且目前对其认识不足, 容易误诊或漏诊;掌握其临床和病理学特征, 提高临床病理医师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