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0篇 |
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6篇 |
临床医学 | 18篇 |
内科学 | 18篇 |
特种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23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药学 | 2篇 |
中国医学 | 6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41.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高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长期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安全性。方法:将接受PCI的416例ACS患者分为非高龄组(A组,年龄0.05)。2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2%和4.0%(P>0.05),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阿司匹林长期维持治疗、氯吡格雷维持治疗时间超过12个月、合并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是ACS患者PCI后长期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药并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分别为0.048、5.396、0.181,均P0.05)。结论:75岁以上的高龄ACS患者PCI后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出血发生率与75岁以下人群相比并未明显增加,但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仍需注意防止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2.
2例放置Medtronic 2 188冠状窦电极失败后 ,将 2 188电极改放至右室流出道行右室双部位起搏 ,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结果 :2例右室流出道起搏阈值分别为 0 .9,1.3V ,阻抗分别为 5 72 ,90 0Ω。双部位起搏阈值为 1.4,1.8V ,阻抗为 5 70 ,5 0 0Ω。双部位起搏心电图QRS波时限比右室尖部及右室流出道单部位起搏缩短了 5 0~75ms。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 ,右室双部位慢性起搏阈值 2周、1月、3个月分别为 :2 .0 ,3.0V ;1.8,2 .5V ;1.8,2 .5V。随访 2 2个月以上 ,电极固定无移位。结论 :2 188电极可作为右室流出道永久起搏后备电极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年龄≥90岁的超高龄老人血镁水平及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年龄≥90岁的超高龄老年患者的血镁水平,比较患有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及非心脑血管病患者血镁水平,并分析不同血镁水平患者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病率情况。结果总血镁浓度为(0.839±0.144)mmol/L,不同年龄、性别组组间患者血镁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总发生率为60.7%,其中发生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同时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分别为52.0%、39.3%、30.7%。除发生脑血管疾病患者血镁水平与未发生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均P>0.05),发生心血管疾病者血镁水平低于未发生心血管疾病者、同时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血镁水平低于未发生心脑血管者,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虽低镁血症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较正常血镁水平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要低,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90岁的超高龄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镁水平低于未罹患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因此,血镁可能参与年龄≥90岁的超高龄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发病及进展过程。 相似文献
44.
在细胞水平研究冬虫夏草水提液对心肌细胞缺氧再给氧时细胞内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细胞膜脂质流动性的影响,探讨冬虫夏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及其可能机制。结果显示缺氧再给氧组心肌细胞MDA含量增加,SOD活性降低,细胞膜脂质流动性下降,与对照组比较,P均<0.01;缺氧再给氧 冬虫夏草组上述改变减轻,其中100μg·ml~(-1)、1000μg·ml~(-1)组上述指标与缺氧再给氧组及10μg·ml~(-1)组比较,P均<0.01。实验表明缺氧再给氧时细胞内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冬虫夏草明显减轻缺氧再给氧时细胞内脂质过氧化作用,且呈良好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45.
46.
颅针与头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颅针与头针对急性脑梗死(CI)效应机制的差异。方法:分别采用单纯药物(A组)和针刺颅骨缝区(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等)加药物(B组)、针刺标准化头针方案穴区(对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加药物(C组)治疗急性CI患者各20例,对照观察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果:治疗前后A组血清VEGF含量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B组、C组血清VEGF含量升高差异显著(P<0·01,P<0·05),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治疗后VEGF水平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颅针加药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血清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与标准头针加药物治疗相当。 相似文献
47.
0.3%溴代鼠磷加糖毒饵现场毒杀社鼠的试验结果表明,试区总灭鼠率达93.2%,对社鼠的杀灭率为88.9%,是防治社鼠和其他山区野鼠的一种理想毒饵。 相似文献
48.
标准支持面在压疮预防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压疮作为急性和慢性病患者共同的常见并发症,已经是许多医疗机构所必须重视的问题之一。有文献报道:美国临床压疮发生率为0.4%~38%,长期治疗机构里为2.2%~23.9%,护理之家中最高达到17%,而老年人罹患压疮后会相应导致死亡率的增高…。在美国、英国、荷兰、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综合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并发侵袭性肺真菌病(IPM)的临床调查及其集束处理对策分析.方法 选择2006年至2011年我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治疗且罹患IPM的患者120例作为实验组,选择既往有详细资料记载的IPM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应用集束处理对策进行有效的治疗,对照组未应用集束处理,将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抗生素可用种类>2种、合并细菌感染、肠外营养>7 d、中心静脉置管>3 d、机械通气>5 d、APACHEII评分≥22分、低蛋白血症是IPM发病的独立因素;2组患者在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在ICU的患者的治疗中,要注意导致IPM的各种因素的处理,采用集束处理,可以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 相似文献
50.
充血性心力衰竭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即使采用最佳的药物治疗,其5年存活率仍低于50%,心脏移植是治疗晚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但由于供体和费用的原因,临床开展较少。近几年来,多部位起搏治疗心衰开始应用于临床。本例用Medtronic 2188冠状窦电极行心室多部位起搏获得成功,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78岁,主诉因心前区时感胸闷、心悸,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