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长期慢性疼痛患者术前超前镇痛效果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连续硬膜外阻滞用于长期慢性疼痛患者的超前镇痛效果。以及麻醉剂用量和副作用。 方法:选择2004—06/2005-05新乡医学院一附院骨外科收治的40例拟行全髋置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超前镇痛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术前12h开始镇痛,超前镇痛组硬膜外导管输入2g/L罗哌卡因5mL/h;对照组输注生理盐水。术中采用硬膜外麻醉,术毕开始硬膜外硬膜外自控镇痛+自控镇痛,药物为2g/L罗哌卡因5mg/h。记录局麻药用量、自控镇痛的按压次数。采用100mm目测类比积分法,记录放置硬膜外管前、到达手术室后、手术完成时、术后1,2,3,6,9,12和24h的目测类比评分。通过分析麻醉剂的用量和目测类比评分,评估手术后的镇痛效果。 结果:4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罗哌卡因用量:在术中超前镇痛组和对照组无差异(191.40&;#177;39.21),(191.96&;#177;43.31)mg,P〉0.05],术后镇痛超前镇痛组显著少于对照组[(288.13&;#177;8.20),(384.61&;#177;67.44)mg.P=0.0013]。②自控镇痛按压次数:对照组明显多于超前镇痛组[(38.36&;#177;12.30),(24.48&;#177;9.50)次,P〈0.01]。③对照组应用哌替啶7例,而超前镇痛组只有1例。④目测类比-评分: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⑤两组均没有发生明显的局麻药毒副作用。 结论:超前镇痛可减少长期慢性疼痛患者手术后的止痛药物用量,改善疼痛评分。超前镇痛的时间选择应当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丙泊酚分别复合芬太尼、瑞芬太尼、布托啡诺用于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60例三叉神经痛行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3组(每组20例),丙泊酚分别复合芬太尼(A组)、瑞芬太尼(B组)、布托啡诺(C组)进行静脉麻醉。观察并记录不同时点MAP、HR及SpO2的变化,丙泊酚总用量、术后苏醒时间及术中体动、呼吸抑制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率,术后随访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患者和术者的满意度。结果 3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治疗中MAP均有明显降低(P均<0.05),B组降幅大于A、C组(P均<0.05),术后3组均恢复至接近麻醉前水平。丙泊酚总用量、术后苏醒时间及术中体动发生率B组低于A、C组(P均<0.05),术中呼吸抑制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B组、A组和C组,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不同阿片类药物用于半月节射频热凝术均安全有效,复合瑞芬太尼组术后苏醒快,复合布托啡诺组术中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3.
自1998年1月~6月,对麻醉前或麻醉中的60例高血压患者使用了乌拉地尔降压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全组共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21~77岁,平均年龄429岁。开胸手术13例;剖腹手术11例;骨科手术14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特点,探讨其血液保护措施.方法 选择20例择期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的患者.测定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的血小板计数(Pt)、全血激活凝固时间(AC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和D-二聚体(D-Dimer).分析各凝血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 Pt、AT-Ⅲ在术中、术后减少(P<0.05);ACT在术后48 h时缩短(P<0.05);PT和APTT在术后2 h延长(P<0.05),48 h缩短(P<0.05);术后t-PA、D-Dimer增高(P<0.05)、PAI降低(P<0.05).结论 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24 h内机体处于低凝状态,易发生非外科性出血;24-48 h逐渐进入明显的高凝状态,应适时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低温对二尖瓣置换病人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二尖瓣膜置换手术患者20例,随机分为浅低温组(30 ℃,Ⅰ组)和中低温组(26 ℃,Ⅱ组)。在α稳态下,通过桡动脉和颈内静脉球部血液的动态血气分析及乳酸浓度测定,计算全身动脉及颈内静脉的血氧含量、动-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脑氧摄取率和动-颈内静脉乳酸浓度差,分析不同低温下体外循环(CPB)对脑氧代谢的影响。结果CPB开始后,两组动脉血氧含量、动-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和脑氧摄取率迅速下降(P<0.01或P<0.05),随着复温又迅速升高。在最低温度点时,浅低温组动-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脑氧摄取率高于中低温组(P<0.05和P<0.01)。两组的乳酸浓度进行性升高,但各温度点的动-颈内静脉血的乳酸浓度差无明显变化(P>0.05),始终接近零值。停CPB时,两组动-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仍明显低于转流前水平(P<0.01)。结论二尖瓣置换术在浅、中低温时,即可满足CPB过程中的脑氧供需平衡,进一步的体温下降并未取得更好的保护效果。CPB结束后,脑氧代谢可能会继续升高,是否发生脑氧供需失衡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自1998年以来,笔者对100例疑经硬膜外腔注药治疗疼痛的病人,采用7G腰穿针施行硬膜外腔穿刺,同期与应用18G Tuohy针作硬膜外腔穿刺者进行观察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19.
用腰穿针行硬膜外腔穿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尽量减少硬膜外腔穿刺对人体的损伤 ,我们采用 7G腰穿针 ,取得了良好效果。并与硬膜外穿刺针 (1 8GTuohy针 )进行了对比观察 ,报道如下 :选择 2 0 0例既往无腰痛病史、脊柱活动正常、拟行硬膜外腔穿刺的病人。年龄 40~ 70岁 ,分A、B两组 ,各 1 0 0例。A组用 1 8GTuohy针 ;B组用 7G腰穿针。穿刺方法 双组病人均取左侧卧位 ,L2~ 3或L3~ 4垂直进针 ,取一次穿刺成功者。A、B两组由固定医生 1∶1操作 ,观察记录 5天后的腰痛和穿刺点压痛情况。腰痛分无、轻、重三级。无 :腰部无不适和疼痛。轻 :卧床时无不适 ,活动时…  相似文献   
20.
<正> 我院自1983年至1988年4月,共施行婴幼儿急腹症手术全身麻醉53例。麻醉过程基本平稳,无麻醉死亡。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全组53例,男31例,女22例。1天以上30例,1~3岁23例。体重1.45~15kg,平均7.84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